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2-3期 / 正文

资源一体调配,破解“空间逼仄”的烦恼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2-19 16:40 作者:本刊记者 文培培 王雅

近20年间,靖边县城市流入人口数量翻了一倍。

人口向城市的不断聚集为曾经的小县城带来了发展潜能,在县城人口普遍流失的当下,靖边县如何接住人口流入这一拔“泼天富贵”?

通过推动街道社区与单位、行业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融合组织优势、服务资源、服务功能,将居民需要的养老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救助等汇集到社区一线,实现标准近似,化整为零的精细服务。

空间联动,释放有效资源

导航找不到地儿,快递外卖寻不着楼,居民管理找不见人……在张家畔街道金华路社区居民的记忆中,这是3年前的事。

从位置上看,金华路社区处于靖边县城东南角,容纳了多个平房片区,这里占地4.7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近3万人,可谓是“超大街道”中的“超大社区”。

社区党员干部走访居民,宣传春节用火用电安全。 视觉中国/供图

金华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伟的走访记录中写有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前后,社区共计有房户6320户,外来租房户1131户。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带来的空间局促、公共配套短板正成为金华路社区治理难题,但它的窘境还不止于此。

2022年年初,李伟在一次日常工作交流中向街道及相关部门坦言,由于金华路社区的办公场地多年来一直租借在附近居民区内,办公无处可去、便民服务活动无从开展,这些现状让他常常感到有心无力。

“家门口的服务首先要有阵地,没有阵地形同虚设!”张家畔街道党工委书记高涛当场答应解决。但空间还有没有?在哪里?如何规划利用好社区的有限空间?这3个问题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被反复提及。

当年4月,张家畔街道针对辖区内老城区党群服务阵地不足、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展开调研,在农村找到一块合适的土地不难,在民房一排挨着一排的金华路社区,却实属不易。

难度升级,高涛加大了实地走访频次,他发现隶属于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机学校尚处于闲置状态,留下来的办公楼让他有了想法。

共建单位联席会上,高涛提出由张家畔街道牵头出资20万元,对政府老旧资产进行盘活,将农机学校的原办公楼改造,以租赁方式交由金华路社区使用。

在驻地单位县农业农村局的配合下,半年后,2000平方米的全新办公场地如期完工,除去完备的基础办公设施外,社区还在办公楼前特意为周边居民硬化出了一个健身广场。

以张家畔街道党组织为核心,各级部门打破行政隶属壁垒,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平台,通过建立“需求、资源、服务、责任”四个清单机制,社区现实中存在的难题有了解题思路。

平日里,县城中心民乐园广场北侧的统万路社区服务中心总是十分热闹,社区居民有前来吃饭的也有过来休闲的,有享受日间照料服务的老人也有带着孩子参加亲子活动的年轻人。

自2022年4月初启用以来,统万路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的人气一路升温。一楼是社区食堂、便民服务中心,二楼是为老服务空间,三楼是儿童关爱服务空间、文体活动室等,社区实施空间改造和资源整合,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多功能社区服务站。

“走,中午去社区食堂吃饭。”上午11点不到,三三两两的社区居民已经结伴在统万路社区食堂里等候。统万路社区党支部书记任亚峰介绍,平日里,不仅有些老人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周边的上班族、中小学生也会慕名而来“吃食堂”,食堂向社区居民提供价格优惠,如60岁以上老人、12岁以下儿童享受餐饮折扣。

差不多同一时间,在社区3楼文体活动室里,老年文艺爱好者有节奏地对着镜子训练模特台步,交流当天练习的内容。

近两年,靖边县全面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使用效率,对原有的社区阵地分批次改造、升级,新建阵地11个,改造阵地11个,统一标配有便民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社区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室“四件套”。

资源融通,更新服务方式

一面墙大小的电子屏上,显示着全街道所有的单位、商圈信息,每个网格内都进行了系统编号,只要社区工作人员在上面轻触,基本情况一目了然。

“随着靖边县城不断扩大,我们曾先后进行了3次基层社区网格化建设提升。”张家畔街道中心主任贾向萍说,为了建设出一张清晰的区域网格图,街道干部做足了事前准备,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发现不少问题。

社区邻里和睦迎新春活动,居民参加投壶游戏。 视觉中国/供图

2019年4月,街道针对网格化建设中网眼过大、多网并立、有网无人等问题,将212.2公里的城区网格再次打破、重塑,实行党支部继续下移建在网格上,党员干部进网入格。

县城中心的亮馨小区面积不算大,共有300多户居民,住户中有不少孩子因父母平日里忙于工作,上下学不能按时接送。

37岁的杨艳和丈夫都患有视力障碍,且由于是外县户籍在片区内没有住房,按照靖边县招生改革,2024年秋季开学,孩子幼升小时只能被随机分配到离家两公里外的一所小学。

在一次走访排查活动中,社区网格员了解到夫妻两人存在的实际困难,很快便在靖边网格小程序和网格群里进行详细上报。

辖区单位县教体局及县第九小学第一时间主动回应,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让孩子实现了就近上学。“就隔了一条马路,孩子自己走路过去,5分钟就能到校。”杨艳说话间语气轻松不少。

不同于原先以小区居民为主的小区党支部,社区还在文化活动场所、小区物业管理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相继建立起网格党支部,在此基础上,还探索培育出一批社会服务组织。

在统万路社区每周末的剪纸课堂上,学员们围着长桌坐成一圈,跟着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开始在学员的手中上下飞舞,不多时,一幅或人物或花鸟或动物的作品便完成了。

聊天中,除了这些剪纸作品让社区“两委”、居民引以为豪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剪纸活动的授课老师们,他们并不是外请的专业剪纸师傅,而是居住在社区里的几位剪纸爱好者。

“我从小喜欢剪纸,退休后就琢磨着把年少时的这门手艺捡起来。”74岁的居民乔玉梅说,“社区对这件事也非常支持,就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这些人可以聚在一起。”

乔玉梅、马金兰、张启花,三位“50后”退休老人借助社区阵地成立了梅兰花剪纸协会,前后教授学员已经超过200人。

南关社区里,居民除了享受日常的便捷服务外,还可以在闲暇之余来这里休憩读书、看电影、写书法、品国学,林荫路社区里每天都有专业的老师在排练厅里带领年轻人跳动感舞蹈,“青春驿站”“小强工作室”“微志愿服务队”等30余个社会服务组织在社区各自发挥作用。

精准服务,化解矛盾纠纷

2023年7月,外地土地承包商王亮(化名)因与张家畔街道一村民发生土地界限纠纷,被起诉至靖边县法院。

“走法律程序需要等很长时间,听熟人说有个老高,可以帮忙调解,我想找他咨询一下关于调解的事情。”经过工作人员的指引,王亮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调解室里见到了大家常提起的老高。

老高本名高裕,原本是张家畔街道司法所所长,从事基层司法调解工作有30多年。2020年,已经退休回家的老高再次上岗,被返聘成为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一见面,老高麻利地接过材料便开始翻阅。原来,早在2004年年初,王亮与当地村民签订了耕地承包合同,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自身没有精力管护导致土地界限逐年模糊,双方因为不同的用地需求发生矛盾纠纷。

了解情况后,老高开始将相关的法律条款耐心向王亮讲解,并提出现场勘察后,再对双方进行分头劝解。

“王亮的案子不是个例。群众在土地问题上由于过去的管理造成的矛盾复杂、争议很多,加上近几年城市的快速发展,积攒的大量矛盾涌现。”高裕解释,这也成为张家畔街道建立三级矛盾调解机制的初衷:群众有了纠纷,需要找一个“说理”的地方。

2020年开始,张家畔街道决定由街道司法部门牵头成立社会综治中心,实行纪检、信访、人民调解合署办公,同时在社区成立矛盾调解室,分层分级针对不同问题进行调解,挖掘有精力、有特长、有权威的“能人”,让他们参与到基层矛盾调解工作中来。

东新社区是一个移民新社区,过去几年间,社区安置有全县各乡镇移民人口8000多人。

村民变市民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就业务工的多重转变,难免发生矛盾纠纷。49岁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克文在社区工作已近10年,他记得社区成立之初,最为棘手的便是极易扯皮的物业纠纷。

“你是干甚的,原来都不用交物业费,现在凭啥交?”

居民与物业公司发生口角冲突,源于一方不愿缴纳物业费用,一方因投入的资金和支付的费用不能收回,态度也很强硬,双方情绪激动,牵涉人数较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刘克文考虑到现实成因复杂,先将大伙请进了办公室,煮了壶当地人常喝的老砖茶。

茶叶在沸水中慢慢舒展,大伙的情绪慢慢平复,一屋子人坐下来,一大碗茶下肚,矛盾集中点有了商量的契机。在刘克文的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的费用缴纳标准,小区的物业管理也逐步进入正轨。

通过矛盾多元调处机制,靖边县张家畔街道办2024年累计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90余件,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