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2-3期 / 正文

有意义,也有意思

西安工业大学思政课为何被学生“秒选”?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2-19 16:25 作者:本刊记者 王雅

在西安工业大学,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在校园里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课。站在吴运铎雕塑前,老师们现场讲述其为人民兵工事业无私奉献的故事,“把一切献给党”的行动让每一名学生动容。

从小课堂走向大讲堂,小科目走向大实践,小叠加走向大融合,近年来,西安工业大学将思政课堂搬进校史馆、兵器馆,搬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

有意思、有意义、接地气、入人心的思政课究竟长什么样,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生大课、社会大课和时代大课?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西安工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各类教育资源,打造出彰显学校兵工基因、历史传统、学科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

“好的思政课是一场不断投入实践的接力,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前行的路。”西安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卫国说,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链接社会与生活,用大情怀、大格局和大视野,让一堂堂思政课成为时代精神的风向标。

有创新、接地气,被学生“秒选”

“新中国兵器工业发展史”选修课“上线”后,被学生“秒选”。

“这是意料之中的。”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梁花自信地说,学校在确保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开足开齐思政课,设置了“国防军工”“文化传承”“劳动教育”等模块,与学校优势专业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贴近,最后以专业知识载体形式出现。

学生聆听人民兵工精神

有创新、接地气,已成为西安工业大学广大教师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自觉追求。

“讲好思政课,元素挖掘要自然,内容融入要自如,情感升华要自发,力争因时、因地、因材,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西安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梁云鹤说,学校积极探索和打造符合各自课程特色的授课方式。

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探索集体备课模式,提升课程含“新”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融入课程,以“朋辈分享”课前展示增强课程互动;《思想道德与法治》打造“翻转课堂”,让更多学生走上讲台成为“主讲人”。

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早已经不局限在理论学习中。西安工业大学在建好教学主渠道的同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智造创新工场”,同学们正在操作机器人“重走长征路”。

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要完成这段蜿蜒曲折的路线,同学们既要掌握人工智能技术,还要完成平面路径规划。

“实践操作中软硬结合,有编程也有控制,还要充分了解历史,每个节点拟合并不容易。”西安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创新训练部部长李星说,同学们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和感悟那段艰苦岁月。

最初这门实践课没有这么“难”,学生只需操作机器人来回行走即可。李星和老师们决定提高挑战性,以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为切入点。他设计了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操作机器人时不仅得完成复杂路线行进,还要“手”写相关历史事件介绍,字迹必须拟人,符合算法逻辑。

这样融合了多重元素的高阶实践课,不仅拓展了教学“半径”,进一步让思政“趣”起来、党史“活”起来、科技“硬”起来。

“思政教育不仅是灌输思想的过程,更应是解放思想的过程。”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辅导员李聪说,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思政教育送到他们眼前、手边、心上,是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1946年,解放战争一触即发。此时的重庆,明争暗斗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山城充满了紧张和神秘的气息……”

2024年12月19日上午,“兵临城下”红色主题剧本体验活动正在紧张地进行中。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同学们认真研读剧本,扮演不同阵营的角色,展开一场沉浸式的“谍战大戏”。

为让学生更好地重温红色记忆,李聪和几名辅导员反复打磨剧本,通过角色扮演、线索搜集与逻辑推理等活动环节,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酣畅淋漓!”两个多小时的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感慨道,仿佛重返昔日峥嵘岁月,与先辈进行一场“隔空对话”,既有吸引力又有感染力。

像盐溶于水一般启迪思想滋润心灵

一段导弹精准命中高速飞行靶弹的视频播放结束,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学院教师王宇辉抛出一个问题:“导弹的精度是多少?”

她没有立刻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查找数据资料,对比各个国家导弹的性能。

这节课要讲授的是《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第一部分绪论中“精度”的知识点。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王宇辉认为,思政元素必不可少。

思政课堂.jpg

思政课堂

“我国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风雨历程,凝聚了无数科技人员的心血,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的发展道路。”王宇辉借机讲述了中国导弹的发展历程和钱学森的生平故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谈及“课程”与“思政”的融合,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金属材料教工党支部书记梁艳峰感受颇深。她认为,新时代的思政课不是单纯地讲理论,而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背景材料这种方式引课,花不了几分钟,却能在同学心中悄悄埋下信念的种子。”

为了讲好这堂课,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探索“党员先行、支部把关”的工作方法。教师对课程思政要素进行设计凝练后填报申报表,指出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之间联系,再由教研室把关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结合度、党支部把关思政要素高阶性。

于是,材料与化工学院的课堂上,就有了从“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激发造福人民、科技报国的爱国之情;从“各类材料的发现发展历史”联系中国古代的先进材料,弘扬传统文化;从“原材料的获取、材料的制备及使用过程的废料处理” 引导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目前,西安工业大学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考核,实现课程思政100%全覆盖。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做好课程思政,重点要在挖掘和融入上用功发力。”梁云鹤说,打破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关键是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视角出发,将鲜活的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像盐溶到水里一般启迪学生思想,滋润学生心灵。

举全校之力办好思政课,在西安工业大学,是传统,也是制度。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在于教师队伍。

为了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切实锤炼授课本领,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态化组织开展“精彩一课”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并定期进行教研部集体备课,通过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提升全员教学能力。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孟文科介绍:“集体备课时,大家交流各自问题,分享与最新时事热点相关的教学案例,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活起来’。”

学校其他教研部也采用集体备课、精彩一课等方式,在教案编写、教学研讨、教学疑难问题解析等工作中集思广益,逐步将团队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和育人水平。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2024年12月,西安工业大学的8位师生来到富平县黄窑村,开展一场直播助农实践活动。化身带货主播的老师和同学们,全方位展示黄窑村红薯粉条特点与品质。凭借专业知识与青春活力,直播间互动频繁、点赞不断,成功帮销了大量粉条。

这已是西安工业大学帮扶黄窑村的第11年。2023年,辅导员朱先彬主动申请驻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他和队员多方考察调研,开始帮助村里发展红薯产业。

学生在富平县黄窑村助农实践,与老党员交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到思政课程最有吸引力的一点,朱先彬用了这样一句话。每次实践过后,都会有一些学生刷新对社会的理解、对国情的认知,从田野课堂中得出自己所困惑的问题的透彻答案。

跟随老师的脚步,同学们纷纷来到黄窑村尽自己的一份力,绘制乡村振兴主题文化墙、设计农产品包装、拍摄文旅宣传短片等。近5年,西安工业大学有200余名学生通过西部计划、选调招录等方式走向基层,为乡村振兴、西部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在“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的熏陶下,不少走出校园的西工学子延续传统,积极献身国防事业。有人参与国产大型客机C919研制,成功试制起落架锻件高质量产品,实现装机应用重大突破;有人攻克光电领域难题,将产品应用于高端特种装备、“神舟”系列、天问一号当中;有人攀登计量技术高峰,达到国际领先,有效拓展了光学计量的研究领域……

身边的典型最能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能培养出这样德才兼备的学生,自然离不开一批言传身教的老师们。

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晋平长期从事兵器光电测试及仪器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新世纪初,面对世界各国的军事变革升级,我国在武器装备建设方面持续提升科技水平与技术含量。

检验每一颗炮弹飞行的“姿态”,是国家交给倪晋平团队的重要科研任务。为了适应不断更新迭代、与时俱进的武器系统,倪晋平带领团队主攻光幕阵列天幕立靶多弹丸过幕测试、激光声激波传感与测量、智能武器试验等技术,解决了高新武器中速度与密集度测试的关键难题,终止了此类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

而在倪晋平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个堆满笔记本的“小推车”。

每个笔记本的封面上,都标注了不同学生的人名。这是他建立的“档案册”,一人一本,专门记录学生的科研进度、存在问题和最近的交流情况。密密麻麻标注的字迹里,是他对学生一点一滴的关爱。

“他们攻坚克难,默默地成了传递动力的‘关键零部件’,却因为特殊性而隐姓埋名,但是其中的精神早已在师生中接力传递。”梁云鹤说。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