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成绩公布,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参赛团队拿到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学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理论实践互补的教学,构建起场景融合、内容重构、多元评价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走“新”走“心”。
课程创新,让更多教学模式呈现
戴上VR一体机,操控遥控器,便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
随机进入屏幕正前方不同的课程主题,点击“长征精神”章节开始体验,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左右晃动VR一体机,就可以观察到周边的环境状况,向前走过沼泽地,还会有脚底“陷入”的感觉。
学生在动车组VR智慧课堂上模拟检修 新华社/供图
这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VR智慧教室里学生们上课的情景:“有点意思”“还挺刺激”……一堂50分钟的数智化思政课直抵当代“00后”大学生的心灵,让大家深感共鸣。
在170余平方米的VR智慧教室,沉浸式体验一堂融入虚拟技术和5G信息化技术的思政课,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以来打造的爆款课程之一。
当下,校内的不少思政课已经转向了“00后”喜欢的新媒体平台,过去一年,学校已经在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了数百场线上思政课程直播。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创新实践由来已久,如何一堂接着一堂,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既要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又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将抽象的理论讲述转化为有内容、有趣味、有活力的课堂体验。”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刚毅总结了教学模式创新中的三大环节:场景融合、内容重构、多元评价,这三者缺一不可。
毕业后便进入高校工作的“90后”青年教师何苗,在参加工作的6年时间里,对思政课的教学创新实践深有体会。
2024年7月开始,何苗和同事们带着6名学生组成团队,全力筹备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她坦言,起初,得知这一参赛消息时,初衷只是想面向校内师生的一次实践锻炼,而拿到全国去参赛效果到底如何?她的心里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期间,她还特意带着团队前往铁路沿线城市实地采风,鼓励学生们在体验过程中各显神通,根据个人特长将无人机、短视频等形式巧妙融进课程中去。
“曾几何时,面对建铁路、强实业的梦想,我们思考路到底在何方?”“而今,班列飞驰、联通万里,中国铁路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参赛视频里,19岁的大学二年级学生李泽佳同他的搭档们相继接力,讲述中国铁路发展背后的故事。
赛后,李泽佳回忆,反复推敲打磨的备赛过程虽然常常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假期,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得知获奖那一刻,集体荣誉感爆棚!”
也许正源于这样的潜移默化,李泽佳发现自己开始慢慢影响身边的人,除了参与学校的各类赛事,他还主动加入到大学生红色讲解员队伍、红色故事巡回演讲活动等,在他的带动下,班里的不少同学也跟着参与进来。
“一堂课让学生们启迪思想,一场比赛让学生们快速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们实现了理论知识向信念信仰的转化。”何苗感叹,或许这就是思政课创新的魅力所在。
沉浸体验,让思政课堂结合社会大课堂
2024年11月,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60余名学生奔赴西安铁路局西安动车段,上了特别的一课。
55岁的“全国劳动模范”董宏涛作为讲师,以铁路发展为背景,实地为学生们讲授了高铁这一“大国重器”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检修操作技能。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车辆单车检查实操 新华社/供图
从最初火车检修工作完全依靠手工、体力、经验到现代数字化检修;从高铁建设艰难起步、技术依赖进口到国产化替代逆袭,再到凭借核心技术闯荡世界舞台,董宏涛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将书本里复杂的理论知识挨个“破壁”,学生们边听边记,沉浸其中。
时间回到2007年,中国西部地区首列“D”字头列车顺利运行,时称“西部第一速”,董宏涛作为首列动车组的随车机械师跟车出行,而在稍早前,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西安铁路局的首列动车组。
“这就是动车组!”,当时他抚摸着动车组流畅的车身,只激动地说了一句话。董宏涛的动情讲述,瞬间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类似这样的校企合作教学实践课程还有很多,比如深入各地高铁车站、红色旧址、纪念馆等,通过引入大量轨道交通领域的专业案例、开展专业实践教育,聘请全国劳动模范、军事专家、党史专家等为大思政课校外兼职导师。
不仅仅是机电工程学院,2024年年末,经过教师团队申报、教学院部推荐、校内专家审评后,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共计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17门。
借助校级平台优势,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牵引动力学院教师刘芳璇牵头的课程思政示范课脱颖而出。
取胜的原因在于,在专业课教学中,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教材,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贯穿课程教学、课堂管理、课后反思等环节,制定出全套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刘芳璇以“精研细判”这一铁路职业精神举例,往常,教材要对铁路职业精神进行讲解,但由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元,如果在此一点而过,不少学生仍然会感到很迷茫。
“彻底瞭望,确认信号,高声呼唤,手比眼看。”这套驾驶室内的十六字呼唤应答,是司机在驾驶动车组列车中的标准流程,也是专业课上技能实操水平的重要内容。
结合课上的具体教学,几经尝试后,刘芳璇有了新的想法。将学生专业技能的测评分数与铁路职业精神结合在一起,借助具体的分数曲线图,从而清晰地评价出每名学生对这一职业精神的理解。
学校通过“建立深度的教学评价办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再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程思政体系组织逐步完善。”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滕勇说。
协同培养,让思政连接“国际范”
2024年冬至前夕,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通学院特意为留学生们上了一堂名为“知节气、识民俗、包饺子”的中文课。
“饺子皮放在掌心,用勺子添一点肉馅,两只手对角一叠,用虎口这里捏紧……饺子就包好啦!不难吧?”国际交通学院副院长靳丽君一边示范,一边不忘给留学生们加油。
冬至包饺子,端午纳五福,春节写对联,在热热闹闹的场景中感受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国际交通学院的特色课程。
“同学们相互合作,在说说笑笑里就完成了一场跨文化的心灵交流。”靳丽君说,我们希望为留学生服务的同时,打造出一个“如盐在水”的教育宣传环境。
早在2016年,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际交通学院,集合校内机电工程学院、牵引动力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的王牌专业,开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学院还有90余名来自哥伦比亚、中亚五国、泰国、老挝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此学习、交流。
5个多月前,26岁的王塞天和另外39名和他一样来自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一号线员工一起来到西安,接受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安轨道交通集团提供的相关培训。
作为波哥大地铁留学生,在学校,他们需要通过中文考试、专业课程理论考试及专业课程实践考试,才能完成培训任务,第一次身处异国他乡,面对新的挑战,王塞天感觉很适应。
事实上,留学生们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与学院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理论教师的教学和留学生管理团队的管理密不可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既是对教学模式的丰富完善,又能够有效促进留学生课堂知识的转化,靳丽君说,在前期备课中,大家集体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将其与中国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元素融入教学;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为每一个留学生起个属于自己的中文名字,领略西安及其他城市的人文、自然景观,在西安度过节日、学习普通话,再时不时一起“飙”几句陕西方言。
近半年的学习时间里,王塞天的愿望清单开始不断新增,“通过层层选拔来到中国学习,我感到身上的责任很大,我也想充分利用好这一年的时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掌握地铁运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中哥文化交流合作贡献力量。”
“让专业课教学更加贴近中国实际和学生需求,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中,这也是国际交通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的模式探索。”靳丽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