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2-3期 / 正文

​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创新性转化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2-19 14:58 作者:魏娜 杜海涛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传承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唯其如此,才能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为国家强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抓住和用好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文化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生产力

文化是人类的思想、心理、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力量。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其最大出口创汇产业。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大于其电子业和汽车业。在过去30年里,我国文化产业也成为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文化的软实力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文化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全面竞争更加激烈,文化方面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文化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路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需要创新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生产工艺创新等等,而文化创新则贯穿其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文化创新的核心要义,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的优势更加显现。文化与经济、科技日益交融,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无论是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消费渠道方面,还是在增加就业、促进产业互融等方面都独具优势,成为各国经济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游客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拍照  周明明/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56%。2022年末,我国文化产业资产为315945亿元,年度增长6.2%,利润总额为12707亿元,比上年增长2.8%。文化产业资产总量及利润保持增长。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占全部文化产业营收30.3%。大量数据表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各省(区)都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红色文化是我国独有的特色文化形式,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实践意义,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要义和主要内容,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一是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强调人民性,突出共产主义无私奉献精神,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弘扬伟大革命精神,有为追求正义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忘我精神,以崇高的革命精神引领社会思潮。三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红色文化将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指导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引,倡导党的宗旨、纪律和原则,有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积极作用。四是崇尚爱国主义。强调爱国情怀和国家意识。五是强调高尚情操。红色文化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弘扬正能量和传播主旋律,带动积极的社会风气。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现。红色文化倡导继承、创新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振具有积极意义。

剪纸《蛇盘兔》  余泽玲/作

陕西拥有厚重历史积淀,是孕育了中国革命发展壮大的红色热土,蕴含着丰富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延安战斗生活的13年里,党中央先后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作出了一系列关系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要决策,形成了彪炳史册的延安精神,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的领导集体,标志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成熟并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这片热土上也孕育了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等。陕西留下了革命遗址遗迹2000多处,全省现已被开发的红色旅游景区150多个,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13个,红色景区覆盖陕西全境,内容丰富,独具特色。

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增强推进文化强省与经济强省建设的意识。陕西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陕西的具体实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也是实现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利用好陕西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效提升陕西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树立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奋进的意识,依托陕西红色资源禀赋,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全省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要依托陕西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在促进陕西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尤其是结合全省深入推进“三个年活动”,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高质量发展项目,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切实改进提升干部作风能力。

大胆创新,进一步理顺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清醒地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一是陕西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居于全国的中游水平,前堵后追的压力较大;二是经济结构层次还不够高,服务业比重偏低,尤其是文化产业占比有待于提高;三是文化资源大省优势不明显,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快速发展的赶超优势,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依然存在;四是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五是面对互联网时代到来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陕西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创造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要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建设文化强省推进经济强省的体制机制,在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积极创造条件,不断营造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积极氛围。发挥好陕西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是增强全省文化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陕西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努力促进形成品牌效应。依托互联网传媒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功能,利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红色资源内容,保护整理好每一处红色旧址、每一件珍贵文物,除了参观红色旧址、景区和场馆以外,要依托新技术加深红色文化的身心体验,深度解读红色文化内涵,利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媒体平台拓宽红色文化宣传渠道,让红色文化真真切切地融入群众的生活工作中。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帮助还原红色老照片、红色英雄人物和红色历史场景,让人们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年代军民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可以跨媒体、跨界开发新媒体传播项目,线上线下结合,开发红色传播栏目,培育红色网红达人,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精心设计红色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度、体验感、舒适度。要整体开发规划红色资源,加强陕南陕北关中区域间协作。加大人财物投入,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妥善保护红色资源。要加强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凸显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与精神弘扬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实现文化优势向经济效益的转化。要结合各地红色文化特点和当地历史、民俗文化有效融合,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价值,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实现视觉体验、情感体验、心理体验兼备。要把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结合,红色旅游景区和红色文创产品既要增加门票、销售收入,更要扩大产业形态,提升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游客与红色产品的关联性。要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保护、研究、宣传、营销的专业团队。要优化红色旅游线路,提高服务水平,要支持红色文化实物展陈、红色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和红色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需求侧为导向精准开发红色资源,做好对象分类,精准分析不同人群文化需求,可将红色文化服务对象大致划分为青年群体、亲子群体及中老年群体。针对青年人喜爱高科技、互动性相结合的形式,创新互动体验项目,策划互动环节,优化网络服务,营造新时代红色新形式文化氛围。针对青年学生人群更注重亲身体验和深度学习感知,要积极开展红色“研学”“培训”“夏令营”“社会实践”等活动,持续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针对亲子人群,关注亲子互动及教育价值,开发红色旅游亲子专线产品和服务,提升红色旅游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互动性。针对中老年客群,要注重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探索“红色+旅游”“红色+健身”“红色+养生”等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专属定制化服务,满足其对革命历史的感怀,增强红色文化服务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提升红色游览体验感受度。

(作者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当代青年》杂志社)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