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西部省区不同,陕西的科教和人才“家底”殷实。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院所,各类人才总量突破600万,在陕“两院”院士7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9名。
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影响,陕西曾一度面临“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之痛。如何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现有资源,更好地用好、用活、留住人才,成为陕西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
立足科教大省、人才大省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陕西给出答案: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落实落细一系列精准引才用才、全方位支持服务人才的具体举措,实现人才配置最优化和人才价值最大化,涵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好生态。
拓宽“选才视野”
北至冰城哈尔滨,南至羊城广州,足迹遍及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南京等地,2024年9月以来,陕西“组团式”前往全国各教育重镇招才引智。
“在上海看到咱陕西举办的招聘会,非常亲切,也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田博涵期待能回到家乡发展。
这种来自家乡的“组团式”校园招聘,受到众多在省外求学的三秦学子关注,也为陕西重点单位与省外优秀学子搭建了紧密交流、高效对接的平台,不少毕业生与心仪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陕西人才工作者走进华为 梁芝芳/摄
针对以往引才招才过程中广泛撒网、盲目求高、匹配不精准,导致人才资源内耗浪费现象,省人社厅联合相关部门对全省重点产业链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全覆盖摸底调研,制定了面向制造业24条重点产业链、工业13条重点产业链,以及现代农业、文旅重点产业链等领域的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目录。
围绕人才需求目录,2024年10月中旬,省委人才办、省人社厅邀请西电集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陕建控股集团、212所等20余家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及科研院所,赴东北五校联盟精准识才选才,以求贤若渴之心推动人才发展“双向奔赴”。
省上主动出击,各地市也不甘落后。榆林市“组团”前往天津,咸阳市“组团”奔赴武汉,西安市“组团”到广州、上海……陕西放眼全国发布“求贤令”,8场活动,服务重点产业链及“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1248家,提供5万余个就业岗位。
据统计,截至目前陕西企业共引进博士硕士8462人,其中博士814人。1225名高水平博士后青年人才来陕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在站博士后近5000人。
本着“才尽其用”原则,陕西推动建立高校引进、校企共同使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打破学科壁垒、领域隔阂等限制,引导优质人才向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流动集聚。
前不久,赵凡博士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招共用人才项目合作协议”,成为西咸新区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计划签约的第43名“共享”人才——他既是高校特聘研究员,又是企业的项目研发负责人。
一入职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微电子学院,赵凡便马不停蹄赶到公司,同工程师一道调试新产品。他加入后,带领团队在磁性材料及集成器件、滤波模组等方面攻克技术难点,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校招共用”的关键词之一是“校招”。对人才来说,高校的吸引力毋庸置疑。利用这种优势,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引才聚才,形成“人才池”,并打破学校用人“围墙”,向企业等经营主体、用才主体开放。
另一个关键词是“共用”。招引来的人才,可直接派驻企业一线,开展针对企业具体需求的创新研究工作。
这样一来,校企双方可及时进行信息共享,为人才找项目、以项目招人才,让人才和项目得到精准匹配,实现“双向奔赴”。
根据《陕西省“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实施办法(试行)》, 2024年3月启动省级“校招共用”引才用才专项申报推荐工作,评定2024年首批“校招共用”人才65名。这些人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8所高校。
培育“科创雨林”
西安交通大学内,50名高层次专家从“西迁精神”中汲取力量,他们中既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也有用精湛技艺打造国之重器的“大国工匠”,笔耕不辍的思想文化名家;
青海“两弹一星”纪念园里,一群来自陕西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层次专家,沿着科研先辈的足迹,叩问艰难岁月中的精神之光,寻求科技自立自强之道;
陕西人才工作者参观深圳人才公园 梁芝芳/摄
宝塔山下,35名来自全省能源化工、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的专家人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
陕西将人才培养放到时代发展大势、事业发展大局中去审视,省委组织部不定期组织高层次专家人才到实践的大课堂“铸魂补钙”。
尽管行业不同、领域各异,但专家人才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个人奋斗的小坐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坐标,聚焦全省发展大局,在攻克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难题上取得新突破。
2022年3月,陕西亮出一套改革“组合拳”,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清障”“护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
不到一年,自己的科技成果就从“书架”走上“货架”,这让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罗剑没有料到。
有了“三项改革”政策支持,罗剑仅用一个月,便完成了审批、评估、专利出资等流程,在秦创原总窗口注册成立了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很快,这家科技型初创企业实现了自主研发的“硬科技”产品走向规模化量产,建成国内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铂电阻自动化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对该类产品近30年的垄断。
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牛育华牵头的腐植酸生态修复工程与技术中心创新团队,创新苹果免套袋技术,大大降低了果农套袋的成本。享受到机制体制创新的政策红利,牛育华的苹果“面膜”技术很快在国内10多个省份落地,让果农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
由于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贡献突出,牛育华“破格”从四级教授晋升为三级教授。得益于“拓宽技术转移转化人才职业通道”的导向,截至目前,陕西63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
“三项改革”不断提质拓面、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陕西以政策集成、资源整合、产业带动集聚人才。
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陕西举全省之力下的又一盘大棋。在人才引进、分类评价、股权期权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让人才在改革最前沿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一系列盘活、留住人才的服务保障措施出台,把像罗剑这样在陕高校的优秀人才留在了秦创原。截至目前,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已聚集各类人才8.7万名,近两年年均增速达89%。
2024年,陕西启动实施第二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3年行动计划,提出七大“重点行动”,其中包括深化“三项改革”任务、建好秦创原科技大市场、引进高校院所研究机构与领军企业研发中心、实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等内容。
而在西咸新区的“十万英才聚西咸”计划中,将在3年内新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500名、集聚秦创原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0万名。
西咸新区组织人事部部长孙博介绍,未来3年西咸新区主要从实施六项人才引育专项行动、深化四项人才机制改革、升级六项人才专属服务、搭建四大人才集聚载体等四个方面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全力以赴打造秦创原人才集聚高地。
精耕“成才沃土”
2024年11月上旬,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2024年第二期陕西省人才工作者培训班结业。5天时间,5场专题授课及3次体验式教学,陕西50余名人才工作者近距离、多角度感受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发展成果,探究人才服务创新经验。
这是一次见贤思齐、对标找差的“取经”,也是一次学以致用、提质增效的“再出发”。学员们表示,要把深圳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好理念、好思路、好经验带回陕西,打破部门制度藩篱,精耕细作“人才沃土”,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
对于陕西新时代人才工作者,念好“服务经”,坚持系统思维,加强改革创新,不仅是共识,也是“共为”。
在陕西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从六个方面对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作出部署。各级党委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重视引领、培养、团结、成就人才,做好落实人才战略的“一揽子”服务。
从2012年开始,陕西每年设立2亿元的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专项资金。近两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吃紧、各项支出普遍缩减的情况下,省级人才专项经费从每年4.7亿元增加到5.7亿元。“十四五”以来,投入资金近10亿元,持续激励支持高层次人才在陕创新创业。
“真金白银”扶持的同时,陕西在制度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上下功夫,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让人才创新创业无后顾之忧。
省委组织部提出产业领军人才项目、“政府+企业”联合引才、创建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提高基层一线人才待遇等硬举措。
西安市探索实施人才交流服务“百千工程”,从激发人才创新灵感,到服务人才创业成功,再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延安市围绕煤炭电力、石油化工、能化装备、苹果、畜牧业、文化旅游等11条市级重点产业链,组建起产业链专家服务团,把人才链嵌入产业链。
宝鸡市组建干部人才合力团,组团向村、社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技术、送关爱”,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基层一线流动集聚。
2023年,继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后,西安成为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榆林获批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
随着磁吸效应不断显现,陕西的人才金字塔塔尖更高、塔身更强、塔基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