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要先算政治账,从这个角度看,投入多少钱都不为过。但政府支出如十指弹琴,得统筹兼顾。
面对“缺钱”和“事要干”的矛盾,转换思维和转换方式同样重要。
如果把政府投钱治理生态作为一种推力,那么资源价值转换便是另一种推力,当两种推力形成合力,便是生态治理的持久力。
“闲水”有价
走在柞水的大山里,满眼绿色。
以好生态闻名的柞水县,水是它的核心资源之一。整个县域拥有乾佑河、社川河、金井河三大水系,大小河流河沟7320条。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却不高。量大质优的“闲水”,如何变为发展的“活水”?
为水“定价”,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水生态价值转换。
牛背梁 李杰/摄
在营盘镇朱家湾村,发源于大山里的老林河安静地流淌,与之孪生的红庙河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牛背梁景区的主要河流,两条河流交汇后向东南方向流去,在一处山岔与龙潭河相会,形成柞水县三大水系之一——乾佑河。
2003年,乾佑河被确定为“引乾济石”调水工程的水源地。汩汩的河水流经秦岭输水隧洞,进入西安市境内的石砭峪河,经过水库调需后供给市区居民。
为了保证水质,柞水县积极实施源头治理。工矿企业退出、畜禽养殖关停、农村环境整治、生态林业建设……各种措施相继进行。
治理与保护需要长期投入,仅靠地方政府的财力远远不够,探讨实施长久的生态补偿机制至关重要。但柞水县的水究竟值多少钱,如何支付才能体现好水的价值?
过去,柞水县与西安市约定,无论调水量多少,西安每年给予260万元的一次性补偿。到2018年,双方再次签订补充协议,按照每立方米0.4元进行支付。这样,每年3000万立方米左右的调水量,补偿费用增加至1200万元左右。
“这是长期谈判、科学核算取得的结果,与此同时,更加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开始实施。”柞水县水利局局长吴礼松说,市场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能鼓励柞水策划包装更多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从营盘镇出发,沿着狭窄的河道向两河口村行进,在一处山脚下,会被一片豁然出现的宽阔水面吸引,这是一个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这个人工养殖基地更像天然的农业景观,在河道上修两个拦水坝,水流随着引水渠进入基地,流经一个个网格化的鱼池,水再经过净化池排入河道。
这是两河口村集体的产业,以养殖中华鲟、甲鱼等为主,它们对水的要求极高,水质要清澈无污染、水体溶氧量充足、水温在一定的区间内。“山里没有别的,就是水好,得想办法挖掘水的价值。”养殖基地负责人魏小林说,“用流水养鱼,还能起到水源涵养的作用,一举多得。”
营盘镇为了挖掘水生态价值,除了“卖水”“卖水产品”,还“卖水环境”。
2023年,柞水县终南山寨景区被确定为商洛市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试点,经过精准测算,其生态总值高达1.9亿元。目前,整个景区已经包含亲子研学运动园、佬林客栈、民宿集群等五大版块,其成功源于一条河流。
终南山寨景区负责人记得,2015年他第一次来到大山里考察,印象最深的是,红庙河西沟峡从连绵起伏的山间奔涌而出,整个画面灵动活泼。
要想吸引游客,亲水项目必不可缺。经过精心设计,荡绳过河、高空滑索、悬空独木桥等十多个项目建成,它们与水、陆、空、林、崖巧妙结合,让游客能同时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运动的快乐。
这是峡谷运动乐园版块,以此带动秦岭老屋步行街、亲子研学运动园、佬林客栈等功能区逐渐成熟,向外展示着陕南村庄特有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空气”也值钱
在陕西,商洛是唯一一个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地级市。柞水县营盘镇生态环境保护区域面积共计614平方公里,占全县的四分之一。
保护区域面积大、人为因素复杂,如何完成这个艰巨任务?
全景摄像头、鹰眼摄像头、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共同构成“天地空”监测系统。除此之外,营盘镇将全域划分为164个片区,整合护林员、护河员、热心村民成为片长,做起山水林田的“总管家”。
游人在柞水县老庵寺村游览 视觉中国/供图
每天早晨五点半,文德顺都会准时起床,简单收拾一下,他就骑着摩托车出发了。村子面积大,转一圈要一个多小时,都得细细看。
文德顺是两河口村村民,当上片长以后,在他的眼里,一棵树不再是一段木料,一座山不再是一堆石料,而是珍贵的资产,是“金山银山”。
夏季管森林防火,冬季看捕猎偷猎,路边有人乱烧杂草,文德顺都能急慌慌上前制止。两河口的村民散居在一条主路两旁,有两条岔沟人烟稀少,被村里用来发展蜜蜂、大棚木耳等集体产业。每天,文德顺都要上去仔细查看,盯一盯大棚有没有受损,水源地周围有没有杂物。
“村民的环保意识已经完全转变了,镇上有些村民早些年依靠伐木生活,现在却变成护林员巡护大山了。”营盘镇秦岭生态保护负责专干张海彬说,基层干部现在有一个共识,只有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好。
2024年3月初,商洛市举行了首批林业碳汇交易签约仪式,市交投公司与中碳(福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约,交易二氧化碳减排量 10万吨,卖得400多万元。
这是商洛发展林业碳汇、实现生态价值的重要举措。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投资繁育人工林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获得一定的“减碳指标”,这些指标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易,比如部分碳排放较多的公司,可以通过购买指标使企业的碳排放达标,而符合开发条件的林业资源必须是人工林。
“这就鼓励我们不仅要积极造林,还要对森林作系统性管护。”柞水县林业局副局长宋鹏说,过去很多山野看起来绿,但细看会发现,有的树林老化严重,有的树木难以成林。只有科学系统地造林、育林,进而融入碳汇市场,才能让大山既增绿又增值。
为了建立更灵活的森林培育模式,商洛市积极加快“双储(储林、储碳)林场”建设,在市交投公司的组织下,各县区相继成立双储林公司。
2023年2月,柞水县双储林公司一经成立,就开始策划实施投资5.1亿元、规模达5.4万亩的储备林项目。项目覆盖营盘、下梁等4个乡镇,现阶段以做好人工林培育、现有林集中改造、中幼林抚育为主,“将来林木成材了,还可以规划发展林下经济、康养项目。”宋鹏说,双储林公司的成立,是为了解决森林培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建设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可进一步强化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
“废渣”复绿
在柞水县大西沟铁矿海拔1240米处,有一个洞采旧址,站在洞口处的广场上抬头仰望,会被错落有致,一层高过一层的墙面吸引,古铜色的浮雕展示着矿山开采历史。沿着广场两边的台阶向上爬,草坪、树林、小桥、流水,无所不有。大约步行10分钟,一片樱桃园意外地出现在面前。
这里曾是一处荒废多年的堆渣场。从矿山实施地下开采那天起,废弃的尾矿就被源源不断地从洞口“吐出”,堆积在山坳里,与周围郁郁葱葱的森林形成对比。
冬日终南山寨
“进行生态治理,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前提。整体复绿、局部重点打造是我们的治理思路,很多重点区域都按3A级工业旅游景区的标准来建。”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崔永虎说,铁矿每年纯收入9000万元,其中有2000多万元都会用于生态修复,5年时间共投资1亿元。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矿藏资源丰富,潜在经济价值达万亿元以上。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位于小岭镇,已探明的铁矿石总储量占全省的47.6%,属全国特大型菱铁矿床之一。2004年后,采矿方式由原来的洞采变为露天开采。
“矿山修复的过程,就是用科学方法,让失去价值的废矿重新恢复生态价值。”柞水县秦岭生态保护局局长沈泽鹏说,2019年,新颁布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秦岭地区海拔1500米以上的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不再新设矿业权。条例实施后,一批生产技术落后的矿山企业淘汰,一批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矿山开始建设。
建设绿色矿山的行动中,尾矿得到有效利用。
按照大西沟铁矿目前的开采能力,每年约产生70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能否对这些工业固废做综合利用?
2020年,大西沟铁矿与商洛本地的高校达成合作,针对尾矿综合利用开展科学研究。3年过去,真石漆、干砂浆、行路砖、土壤改良剂等产品相继被研发。
“矿区很多地方的行路砖都是用尾矿做成,这种砖重量大、强度好,用来铺地面正好。土壤改良剂的研发也比较顺利,尾矿矿石钾含量比较高,用它做成的土壤改良剂可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崔永虎说,现如今有不少矿山企业已经通过尾矿利用,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双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