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些地方存在“饿着肚子保生态”现象,生计和生态似乎是一道单选题。
柞水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坚持挖掘生态价值、发展生态产业目的就是不仅不让生态保护者吃亏,还要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2022年,柞水县的“聚焦木耳优势打造首位产业”“朱家湾村生态经济双向增值”两个做法入选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例。
好生态引来投资客
“90”后女孩来乐乐来柞水之前,曾在国外留学、在珠海的写字楼里上班。体验过都市的繁华,还能耐得住农村的宁静吗?“相比城市的喧嚣,我更喜欢乡村免费的美丽。”
来乐乐不是来享受的,她在柞水县下梁镇经营着一家名为金柞水的初创公司,做着木耳延伸产业。
村民采摘木耳 视觉中国/供图
在常人眼里,木耳只是一个配菜,但在来乐乐的公司里,木耳可以是软糯Q弹的零食,可以是百搭下饭菜,可以是养生代餐粉……无论从食品种类,还是从包装设计上看,金柞水公司的产品都更贴合年轻人对时尚和健康的追求。
“我们的产品不止有传统的酱菜系列,还有新兴的休闲食品、代餐粉、预制菜等系列。金柞水公司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工厂,而是通过新产品研发提升木耳的附加值。”来乐乐说,以二产带动一产和三产融合发展是目前的主要思路,她希望公司将来能同时向游客提供吃、住、休闲等服务,最大程度地挖掘柞水的生态价值。
随着金柞水公司的精深加工、康养旅游等版块都日趋成熟,每年创造出1.1亿元产值,“这背后是柞水木耳厚重的产业基础做支撑,公司所处的西川流域正是木耳产业的起源地。”来乐乐说。
木耳种植在柞水由来已久,过去靠山吃山的年代,人们用砍回来的椴木培养木耳,后来有人在西川流域搞起代料地栽种植,积累下不少经验。
脱贫攻坚期间,柞水县在寻找县域支柱产业时注意到,木耳是个名副其实的投资小、见效快的产业。于是,一个关于发展代料木耳的规划出炉,“1万亩、1亿袋、5000吨、3亿元”的目标进入实施阶段。
柞水县建起两家大型菌包厂、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村民种植木耳、请进院士专家团队作技术指导……到2019年,全县已有5000万袋代料木耳,原定目标实现了一半。
柞水木耳逐步得到市场验证、村民认可,接踵而来的是政府更大力度支持。2020年,木耳产业被作为全省重要产业链建设。到现在为止,柞水县1亿袋木耳的规模基本实现,全产业链价值50多亿元。
“与全国木耳主产区相比,我们的规模相对较小,但二、三产的发展却比较快,全县木耳加工企业已有23家,金柞水等三产融合项目也初具规模。”柞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松说,柞水木耳的好品质,以及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都在于,这里的好生态。
木耳品质的好坏与否有多个影响因素,木屑、水质、气候都十分重要,根据检测,柞水木耳营养丰富、胶质浓厚、泡发率高,很多指标都高于国家标准。柞水“高配”的环境必然生产出高标准的农产品,除了木耳,中药产业链的发展也呈峥嵘之势。
自古秦岭无闲草,“秦岭七药”更是这座天然宝库中药用植物的典型代表。在我国药典里,药名尾含有“七”的草药,是指具有奇特功效的中草药。柞水本土上市企业盘龙药业赖以起家的主打药品 “盘龙七片”,正是取材于“秦岭七药”。
在组成“盘龙七片”的29味中草药中,盘龙七、过山龙、珠子参等13味稀有道地药材,均为生长在秦巴山区海拔1800米以上的名贵中草药,这款主治风湿病的成药在公司销售额中占比超过五成。
秦岭天然的中草药成就了盘龙药业,而企业的稳步发展也带动了柞水中药的产业化发展。“我们相继在西川村、龙潭村、营盘镇等地建起中药基地,种植柞水道地药材,同时与许多村集体合作社、相关企业合作,接收他们提供的中草药或是中药饮片。”盘龙药业党委副书记沈丹说,生态价值转换要持续增加“物质产品”供给,中药毋庸置疑是一条优质的产业转化路径。
近些年,柞水不断依托秦岭资源优势,推广“林药结合”模式,全县中药材年产量31.43万吨,产值7.98亿元,以盘龙、欧珂药业为链主企业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产值达到27亿元,中药材已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好生态让深山留住人
2023年12月,盘龙药业发布公告,在其生态产业园投资建设西安医学院附属秦岭康复医院。这个项目的前缀——“秦岭盘龙谷康养文旅”,透露了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这是一个医疗康养项目,目的是依托柞水中医药产业基础和秦岭生态优势,打造集‘气候调养、中医疗养、国医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康养、康复综合体。”沈丹介绍,一期工程秦岭康复医院将在2025年投入运营,而整个项目投资10 亿元,就是为了挖掘并发挥柞水县的生态价值。
农家乐集群
柞水县正从“医、养、游、体、药、食”一体发力,建设以盘龙医药为代表的五大康养产业园。
站在秦岭分水岭上眺望,会被南坡青葱的草甸和北边茂密的树木吸引,沿着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山脊线行走,会看到南草北木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
山上景象万千,山下也不遑多让。位于牛背梁山脚处的朱家湾村,素有“终南首邑,山水画廊”之称。村子融秦纳楚、文化多元,柞水渔鼓、古法酿酒、民间社火等民俗和非遗艺术传承多年。
2023年,凭借自然美景和厚重的文化,朱家湾村获得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同批次全国仅有4个乡村获此殊荣。领奖那天,朱家湾村原党支部书记胡平志难掩激动之情,“村子这些年一直吃‘生态饭’,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得到全面转换。”
朱家湾距离西安1小时车程,区位优势明显;位于牛背梁景区山脚,生态资源优势突出;拥有多种非遗民俗,文化优势独特。“但这其中也有人为因素,是村党支部带领村民选择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子。”胡平志说。
村民对20年前的朱家湾记忆深刻,“老林头,穷山沟,吃的山野菜,点的松树油,有女莫嫁老林头。”
守着穷山沟没出路,只能依靠外出打工,而在家的村民,除了务好一亩三分地,另外的活计就是上山伐木和挖药。“砍木头时间久了,村子附近都没得砍了,人们常常需要背着干粮走三四个小时到远处找。”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回忆,“即便是这样,家里还是很穷,一到开学,孩子哭、父母急,只能到处借钱。”
2009年,一个契机悄然出现,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开园,几个头脑灵活的村干部带头办起农家乐,更多的村民还心存疑虑,“这深山老林的,做下饭谁吃,收拾下房子谁住?”
开过年,村干部们把自家的收入亮出来,把县上的鼓励政策讲出来,村民反应过来了,一茬接一茬地办农家乐。到现在,朱家湾的农家乐数量达到94家,不少外地人纷纷前来投资,56家民宿接连建成。
在所有的民宿中,阳坡院子独具匠心,它包含的6个院落各有特色。其中,2号院松山云舍入选2024年“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名单。
“院子在山的阳面,每天被第一缕阳光温柔地唤醒。站在露台上,可以将对面山色一览无余。”“无论是与家人携手登高望远,还是独自漫步于山间小道,都是一种享受。”这是游客在社交平台给出的评价,阳坡院子满足了他们的田园情怀、乡土情感。
“每个院子都是由村民闲置房屋改造的,改造过程就地取材,这是木叉做成的衣钩,这是以前套在牲口嘴上的笼头,被用来做了灯罩。”毛家锋说,2023年阳坡院子接待游客1.5万人次,综合收入817万元。就全村来说,有70%的村民依附在旅游产业链上,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向增值。
好生态让村集体鼓起腰包
在朱家湾村,不光村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也十分可观。2023年,以佬林公社、佬林峡谷漂流、中华蜂养殖为代表的村集体产业蒸蒸日上,带来65.7万元纯收入。
与20年前相比,朱家湾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办农家乐只需要营业执照就可以,现在则需要消防、公安等部门联合把关;以前农家乐服务标准可以说是0.5版本,现在都有统一培训和规范,实在办不好的,我们还会实行淘汰制。”毛家锋说,只有改变才能可持续发展。
2023年,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朱家湾也发生了一个实质性地改变,这一变化饱含着村民对未来的期望。
过去,农村集体产业主要由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而合作社的负责人由村“两委”委员兼任,村干部既要做好乡村治理,又要搞好集体经济,难免分身乏术。2016年,朱家湾村成立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担村里涉及产业经营的任务,但公司成立后,其总经理等职位仍然由村干部兼任。如此一来,村委会、合作社、公司三个机构,一套人马,不免出现职能定位不清,管理多头交叉的情况。
2023年,朱家湾成功将村集体产业经营、闲置资产收储运营、宣传讲解三大职能从村委会和合作社剥离,移交给生态旅游开发公司。移交的村集体资产包括佬林公社、佬林峡谷漂流、中华蜂养殖等,共计600多万元。
近些年,柞水县有意识引导村集体成立新业态公司,主要职能在于策划运营,结合乡村资源打造特色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外界流量,实现乡村富裕兴旺。
“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合作社基本只能投资本村项目,有所限制;再加上村干部时间精力有限,闯市场能力有限,乡村人才缺乏。”柞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松说,新业态公司可以是村集体完全控股,也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公司法人可以由村干部兼任,也可以寻找乡村能人成为CEO。总之,人才配备更灵活,服务能力更专业。
朱家湾的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单独运营后,由村民李洋担任总经理,他此前一直在创业,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作为能人代表参加乡村CEO培训,具备一定专业能力。除了李洋,公司还专门招聘了几名工作人员,一个年轻的运营团队形成。
吸引更多懂农村、爱农村的人服务农村,朱家湾迈出实质性一步。与此同时,另外一个试点,下梁镇老庵寺村也在进行探索。
2020年,老庵寺村农旅融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公司负责人仍由村支书担任,但下设的销售、营销、财务、日常服务4个中心,则吸引了村里能人、涉农企业工作人员兼职。
老庵寺村的主导产业和村集体产业以食用菌和中药材为主,2023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53万元,全村产业之所以稳定向前,离不开3个驻村企业帮扶。
“新业态公司纳入企业相关负责人,既加强了村集体与企业的联系,方便他们收购木耳、中药材,支持农村产业发展;还充实了运营公司的人员力量,大家有了一种共谋乡村发展的意识,事情就更好办了。”老庵寺村党支部书记李小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