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数据之眼”上半年百强微短剧承制榜中,西安的承制公司占比22%,居全国第一。“千年古都”西安,又多了一个头衔——“微短剧之都”。
西安本土知名生活短剧《都市碎戏》和《狼人虎剧》积淀下来了稳定的演员供给,让西安在自微短剧行业发展之初就具备着天然的优势。
随着微短剧行业日渐成熟,“后来者”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不少人怀疑西安是否还能守住“微短剧之都”的宝座。
当下的西安,微短剧行业的全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承载陕西特色元素的微短剧轮番亮相……西安微短剧行业正在迸发新活力。
配套:“精装修”与跨屏联动
“1、2、3,开始!”伴随着导演的声音,3名演员一秒进入情绪状态。这是一场在病床前的哭戏,导演专注地盯着监视器确认演员表演的细节,多个摄像机、灯光设备、吊杆话筒齐上阵,想要呈现出完美的画面效果。
在陕西九垚影视拍摄基地,每天至少有6-8个这样的剧组在拍摄。一室一景,拍摄完一幕后,剧组直接转场到其他房间,切换场景。
西安齿轮联动影视工作室微短剧拍摄现场
在影视拍摄基地的另一边,基地运营管理人员高小洁正在和剧组对接,为了场景中使用的一张办公桌,双方反复确认类型。
随着微短剧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微短剧对于配套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找到合适的场景和道具、如何缩减转场拍摄需要的时间成本”成为了许多剧组面临的难题。
2023年,恒姗姗从横店回到西安,发现西安微短剧行业存在场景缺口。瞄准商机,她投资了一千多万元,建成将近6000平方米的九垚影视拍摄基地。基地涵盖了50-60个拍摄场景,服化道具一应俱全。
“豪宅饭店、KTV等场景都是‘精装修’,设备都可以正常使用。同时,在建设医院、监狱等敏感场景时,我们也会询问专业人士的意见,保证场景的真实性。”高小洁认为,在短剧的精品化趋势下,只有追求场景的质感,才会为微短剧行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支持。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剧组,影视拍摄基地全面承包了剧组的场景需要。剧组提出场景需求,拍摄基地在园区协调安排。碰到园区内没有的场景,基地就与外面对接。目前,基地与西安演艺集团、蓝田民宿以及周边写字楼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截止2024年,西安已经建立起了十余家较为成熟的影视拍摄基地,为微短剧拍摄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拍摄的相关配套逐步完善,让微短剧的画面效果更精致了。如何让微短剧投放的效果更好?
陕西广电丝路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允锋认为,应该让多个投放平台实现联动。做传统电视业务出身,自有秦岭云平台端拥有300多万用户,公司一直在思索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创新投放模式。
2024年6月26日,陕西广电丝路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小程序“西部短剧”,这是全国首个广电自主研发、客观可控的微短剧平台。
微短剧项目组将“西部短剧”小程序平台与大屏联动,实现在电视端投放微短剧。吴允锋说:“我们想让优质的微短剧能够突破传播壁垒,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
在秦岭云平台上增加微短剧专有栏目,将小程序的部分短剧进行投放,目前已经产生了10万次的播放量。
跨界:微短剧赋能各行各业
2024年6月,微短剧《恋恋小食光》开播当天,在大唐不夜城,一场助农直播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主播身着汉服,将剧中的情节设置、涉及地的农产品搬到了线下。
剧情与农特产品的相互引流,将线上观众转化成了线下消费者,当日通过直播间售卖农副产品及景区门票金额合计34万元。
与此同时,大唐不夜城的8块电子大屏滚动展示片花海报,11家长安影院持续播放映前广告,宣传效果满满。
这是曲江影视集团推动微短剧与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次尝试。曲江影视集团自2020年进军微短剧行业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动微短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指出要推动微短剧与文旅的融合发展。
“如果在微短剧里出现更多的陕西元素,也会推动微短剧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曲江影视集团投资一部负责人说。
《恋恋小食光》剧组在项目筹备阶段就开始嵌入陕西元素,团队结合剧情需要确定拍摄场景。“我们会尽可能地在陕西范围内选择适合拍摄的场景,然后对接当地需求,想办法融入当地特色。”
剧组辗转西安、渭南、汉中、榆林等地,西安葫芦鸡、渭南石头鱼、榆林拼三鲜……这些陕西美食轮番出镜。
最终,整部剧全程在陕西拍摄,全面植入陕西文化元素。得益于线上剧集与线下产业联动的热度,汉中留坝旅游人次同比增长了135%。
微短剧与文旅融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曲江影视集团宣传策划部副总监张博铭意识到,微短剧具备多重的可能性。2024年4月开始,曲江影视集团开始和陕西本土的商业品牌合作,探索与开发品牌定制微短剧。
情感、穿越、美食……《恰似故人归》融合了微短剧中的“爆点”元素,为川菜餐饮品牌朝花里青花椒鱼量身定制,将品牌的经营理念与餐品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
相较于一分钟的商业广告,品牌微短剧通过更长的故事时长去向消费者传播品牌文化。“在剧集里,每道菜背后的文化属性以及口味研发过程,可以自然而然地通过剧情去告诉消费者。”
怎么才能加强剧集与品牌营销的联动呢?张博铭及其团队在想,何不直接创建一个抖音账号,既能播剧,还能开直播。
制作团队直接将全部24集投放在同名抖音账号上,同时在直播间推出剧集定制同款美食优惠套餐,2小时销售额达到了200多万元。
张博铭说:“商业微短剧助推品牌营销,线下门店播放剧集,吸引流量。微短剧与商业的融合,也是一种双向资源对接。”
评测:“主流感”与“网感”
“目前行业里没有权威的评测体系,我们也只能在热力值排行榜里选择优质的作品进行学习。”微短剧导演刘越认为,在业界眼里,剧集热度排行榜是评价一部微短剧的重要指标。但是单一的参考标准,很容易陷入“唯流量论”的困境。随着微短剧行业的规模化、精品化、规范化,行业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考量标准。
2024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在西安交通大学揭牌,联合学界、业界多方力量,正式发布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认为,“繁星指数”落地西安,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微短剧行业是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文化新业态,聚集了大量的创新人才,我们想要将行业的活力注入到社会需要的方向。微短剧行业发展初期,西安作为主力军,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汪文斌认为,“繁星指数”落地西安,可以更加深刻地感知行业的脉搏,引领微短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西安更快地站稳行业高地。
“繁星指数”从传播成效、赋能水平、综合价值评测三个维度,对微短剧行业的赋能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2024年9月,“繁星指数”发布第一期评测成果,选出“十大文旅知名度提升案例”。评测过程中,团队对微短剧引发的种草效应进行采集。不仅要搜集剧集的传播量,还要了解观众对于取景地的了解程度、实际打卡行为等等数据。
入围作品之一,曲江影视集团出品的《全糖少爷》,呈现了甘肃省永靖县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非遗项目,直接带动了永靖县的旅游接待人数。
也就是说,优质的微短剧作品既要“叫好”,又要“叫座”。
“未来微短剧一定是兼顾网感和主流感的。”汪文斌认为,目前微短剧已经初步呈现双向融合的趋势。新一代的网络文学正在走向成熟,向主流价值观靠拢,而主流媒体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寻找网感。
2023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让沉睡的河姆渡文化活起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了原创融媒体广播剧《情系河姆渡》。为了提升传播效果,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好新的传播形态。因此,出品了四集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用更加年轻的视角切入考古挖掘工作,播放量突破1600万次,这是主流媒体拥抱“网感”一次成功实践。
在评测过程中,汪文斌发现微短剧行业还是存在题材同质化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市场上缺乏优秀的剧本。”针对这个问题,未来,“繁星指数”将会进一步完善,为编剧和剧本制定完善的评测体系。
“微短剧制作需要专业的制作团队,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的。但是在AI技术的支撑下,个人可以在软件上进行创作,场景、演员、灯光都可以生成。即使是普通个人,也可以在微短剧平台上进行个性化的内容创作。”谈及微短剧行业的发展,汪文斌认为,微短剧的内容创作会有更多主体的参与,“全民微短剧时代”将会是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