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7000亿元。日益壮大的产业规模推动人工智能更广泛地应用,从日常生活到工业制造,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一个小小的“+”号,后面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的深意
“人工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基础性、驱动性的技术力量,与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结构变革。
“人工智能+”的“+”就是“各行各业+各种应用场景”,即把人工智能有效应用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可以让每个人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成为更有竞争力、更具开拓精神的“新”人类。
技术人员在调试人形机器人
从应用端看,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无疑能推动生产力实现巨大飞跃,这是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求。从供给侧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活跃,产业体系完备,具备支撑全行业应用人工智能的良好基础。
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作为一种重要技术分支,正逐渐展现出其巨大潜力和广泛应用前景。它不仅仅处理和分析数据,还能够根据学习的模式自主创作内容。简单来说,AIGC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算法训练,生成文本、图像、视频,甚至是音乐等形式的内容。它的出现,大幅提升了创作效率,并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展现出媲美甚至超越人类创作的能力。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突破2.5亿。
“+”的场景
“人工智能+”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而是一个化学反应,甚至是“核反应”。一方面这种先进生产力和行业结合,本身就能提高各行业的效率;另一方面这样的结合也会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创造巨大市场空间。
AI+制造。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从市场调研开始,通过智能算法对关键数据进行“快分析”,短时间内提交行业关键信息报告,让企业行动跟上AI时代。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加快新产品研发,缩短代差,比如像AlphaFold这样的技术,可以使一些新药物研发时间从10年起步缩短到1年内完成。同时,AI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善了产品质量。
AI+农业。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北斗导航,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旋耕机、除草机、收割机等农机开展无人化改造,可以实现精准播种、施肥和收割,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数据,尤其是利用大模型开展异常灾害天气监测,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通过无人机和遥感大数据对作物长势、虫害进行监测以及后期产量预测等,提前布局农产品生产销售计划,为农户提供种植建议。
环卫智能机器人在清扫街道
AI+教育。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正推动实现个性化学习。当前已经在智慧教学系统、智慧课堂、虚拟助教、个性化学习平台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实践,能够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辅导,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情境创设与人机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和知识盲区,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AI+医疗。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患者监护和药物研发等多个方面。通过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中间模态数据,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比如,AI在皮肤癌的诊断上已达到与经验丰富的皮肤科医生相媲美的准确率。通过AI辅助诊疗可以大大节省医患时间,提升患者就诊体验,节约就医成本。AI智慧门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纷纷落地医疗,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加普惠。通过AI大数据量化表征中医理论,形成数字处方,结合整合医学形成更加精准的智能中医。
AI+交通。在交通运输领域,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人工智能+的显著成果。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和智能航运系统正在逐步实现,这些技术有望极大提高运营效率,减少事故发生率。同时,智能管理系统能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优化交通流量,缓解拥堵问题。
“+”的策略
丰富的科教资源,是陕西发展人工智能的底气和优势。统计数据显示,我省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数量近1.3万人,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相关研发平台 80余家,累计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30余项。
在校企合作方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西安天和防务、华为西安研究所、中兴通讯等企业合作,正在智能骨骼机器人、人工智能平台、智能终端平台技术等关键领域开展研究与技术开发。同时,依托秦创原,无人机远程调度巡查平台、CFD核心求解器、3D相机、智能载人游船……涉及多行业的人工智能产品被成功孵化。
作为陕西省重点发展的34条产业链之一,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值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是我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目前,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在基础设施、算力供给、数据供应、模型研发和场景应用等领域均处于第一梯队,具有深厚产业基础和较大发展潜力,但在产业氛围和产业整体驱动力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新浪潮,谁能抢先一步谁就能够掌握更多主动权,这就需要既有决心、有力度,更要有方法、有速度。
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快速行动、主动出击,抢占数字能源产业、数字航空工业和智能芯片等领域发展制高点。依靠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技术,积极探索各领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比如,在制造业中,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医疗领域,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医疗服务智能化,提高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在交通领域,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第三届全球人工智能峰会开幕式现场
建设完善重大创新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布局一批前沿方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核心产业链条,形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新集群,塑造一批示范深度融合场景,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围绕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等重点应用领域,加快建设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设运行,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大基础设施支持。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支持。目前,北京人工智能产业从业人员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一,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中聚集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上海积极推动一系列人才专项政策,例如设立“东方硅谷”等人才计划,提供包括创业资助、购房补贴、子女教育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人才。我们应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队伍,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加强对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陕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
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依托秦创原建立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突破。
赋能企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领域,我省以工业智能技术为核心,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形成了法士特、比亚迪等具有代表性的智能生产线;智慧能源方面,形成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智能矿井”和“智慧工业园区”;智能驾驶方面,自动驾驶小巴2022年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上线运行,无人驾驶游船也在西安城墙的护城河上承载着游客泛舟游湖;智慧系统方面,已在曹家滩煤矿、榆林机场等实现落地应用。应在交通运输、城市治理、人居生活、智慧商业等日常生活场景中,深入推行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实施“人工智能+”标志性项目,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生态营造等工作,积极开展未来产业、前沿创新技术布局和资源配置,着力催生“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增材制造+”等一大批产业新业态。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