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9期 / 正文

陕北民歌中的“斗争精神”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5-22 17:09 作者:高宏伟

延安的宝塔山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陕北民歌则是陕北人特有的人文符号。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或激情澎湃豪情万丈,或婉转缠绵儿女情长,用那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朴实直白的风格,任由心绪放飞于万千黄土沟壑与窑洞梢林时空之上。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厚重的文化符号,是陕北人强大的精神寄托,饱含着与大自然和历史命运的抗争中陕北人的苦乐爱憎。尤其在其演绎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汇入了时代主题和红色血脉,体现了革命斗争精神和中国元素,唱响中国,走向世界。而今,汲取陕北民歌中所表达的陕北人民在恶劣生存环境中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对于当下时代之变、世界之变,新时代新民歌的发展、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文明互鉴、弘扬中国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从陕北民歌发展史可以看出陕北民歌风格独特,题材样式多样,主要可以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内容上主要以社会生活、革命历史和新时代内容为主题。其中一些传唱度很高的民歌通过劳动生活、男女情爱、历史变革反映出陕北人民在与大自然、时代命运、革命斗争中的不屈不挠、坚毅乐观的斗争精神。

陕北民歌里在劳动生活中体现的与大自然的斗争精神

自古以来,陕北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文化贫乏。农民以艰辛劳动为“受苦”,一言蔽之,认为自己是“受苦人”。受苦人也需要精神愉悦,需要释放情感、压力和希冀,于是在劳动生活中,在九曲回肠的呐喊中,陕北民歌应运而生。

宜川县壶口瀑布千人合唱《黄河大合唱》

其中陕北民歌里船夫号子、打夯号子、绞煤号子等反映了劳动中人民在热烈的劳动气氛中统一步调、一领众和、饱经风霜、坚毅豪放的生活。它们中的代表作是由佳县黄河老船夫、民歌手李思命所做的《黄河船夫曲》,20世纪40年代经延安鲁艺音乐家李绍华记录整理,发表在《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这首民歌一经整理发表,当时很快就流行于陕北和晋西北各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因其以简练而深沉的旋律,质朴而饱含历史沧桑的语言,粗犷而高亢浪漫的激情,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母亲河黄河的深深眷恋与自豪,《黄河船夫曲》成为黄河音乐文化的代表性曲目享誉国内外。这首船工号子采用自问自答的格式,展现了黄河船夫在大自然面前,在恶劣生存环境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毅乐观的精神风貌。

歌词既可以看作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问答,也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如黄河一样,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曲折和艰险,多少仁人志士无数次在民族危亡关头掌握住船舵,就和歌曲里的艄公一样最终在黄河面前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首伟大的民歌,时刻警醒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民族仍然在艰险曲折中前行,我们仍然时刻需要奋斗和牺牲。

哎,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扳?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有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扳。

陕北民歌里在男女情爱中体现与时代命运的斗争精神

如果说陕北民歌中号子是劳动生活中的呼声,那么信天游和小调则是陕北人民在低劣贫乏的物质生活中精神的希冀。

《兰花花》是陕北民歌中信天游的代表作。这首诞生于旧社会的信天游,其唱词在流传中多有变异,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歌曲《兰花花》经绥德县人、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刘燕平演唱,后由著名音乐家周家洛采集和再创造而成,作曲家党音之改编。改编后的《兰花花》使得传统与现代音乐完美结合,经过郭兰英、王昆等诸多名家传唱 ,逐渐声传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今日南泥湾  李旭佳/摄

《兰花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创作。歌曲中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下,用纯朴生动、大胆直白、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叛逆女性的典型──兰花花。其中刻画了兰花花坚贞不屈的刚烈性格,反映了兰花花与封建包办婚姻抗争、与命运抗争,反抗压迫、争取自由,渴望爱情、追求爱情的决心,体现出陕北人民追求自由的抗争精神,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个死活呦长在一搭,咱们俩个死活呦长在一搭……

信天游《三十里铺》也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来,也是陕北民歌中的典型作品,是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精品,久唱不衰。

歌曲叙述的是思想进步、追求自由、敢于斗争的陕北农村姑娘“四妹妹”凤英,她冲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与阻挠,和“三哥哥”双喜自由相恋,最后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送情郎去参军的一段爱情佳话。

1942年春节,毛主席在延安边区大礼堂讲话中就提起绥德三十里铺村“妻送夫,娘送子,妹妹送情郎上前线”的事,谈到这首民歌,毛主席说:“我在延安听过这首《三十里铺》,很好听嘛,边区老乡很爱这首歌。”这也说明艺术起源于生活,为人民而歌才会永驻人心。

陕北民歌里在历史变革中体现的革命斗争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在时代的大潮下,许多文艺工作者拿起手中的武器,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热情歌颂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探索和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时代最强音。

伴随着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陕北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也发出了抗击命运的怒喊。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就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这首作品共分八个乐章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警醒中国人民,唱出了抗日歌曲的主旋律。

《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就采用陕北民歌号子的一些形式,用整齐划一的唱腔讴歌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

嗨哟!划哟……

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

拼命啊,莫胆寒!嗨!划哟!嗨!划哟!……

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

回头来,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指引下,陕北民歌开启了新发展方向。民歌的内容和形式摆脱了男女情爱旧式酸曲小调、封建世俗的落后俗套,结合革命斗争,创作革命的文艺,有力地促进了各抗日根据地文艺运动的发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文艺工作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革命文艺工作者深入大众、接地气的创作中,新民歌的发展对于团结人民、打倒民族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形成有力的意识形态武器。陕北民歌也实现了从传统民歌到新民歌一次质的飞跃,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在新民歌歌曲的再创作和改编中,尤其鲁艺师生推动了陕北民歌的传播与发展,也为推动了中国地方民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思想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陕北民歌就像震天的号角,唱响了陕北大地,不断地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投入到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战斗中去。

采用陕北民歌调式的歌曲《南泥湾》就描写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 ……

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呀,鲜花送模范……

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东方红》更是唱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领导我们向前进……

从此陕北民歌走出黄土高原,走向全国,飞向太空,成为中国民间最为典型的文化符号。

改革开放后,黄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0年代的歌坛又刮起了以《信天游》《黄土高坡》为代表的西北风,陕北民歌再一次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代一代的陕北民歌手更是将血液里流淌的精髓注入歌中,出现了以贺玉堂、王向荣为代表的“民歌大王”。至今以雒胜军、贺国丰、刘建东、镐天、王二妮、杜鹏鹏等为代表的陕北民歌手创作演唱的新陕北民歌受到广大听众喜欢。

(作者单位:宝塔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