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8期 / 正文

培植本土题材的“红高粱”

——“无伤痕开发”让西影厂为主业回归蓄力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5-09 15:53 作者:本刊记者 李彬

40年前,西安电影制片厂有一次著名的改革,成就了西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至今日仍然被人惦念,对标。

1983年,从事导演多年的吴天明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第三任厂长。他深知,西影要发展,缺的不是电影产量,而是要改变陈旧的体制和涣散的人心。

大刀阔斧的改革自次年展开,“吴厂长开了一次具有震撼性的全厂大会,当场免除部分负责人职务,宣布新的临时负责人名单。这是要打破当时论资排辈、管理僵化的状况。”一位西影老员工回忆。

厂里的年轻人只要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不但报销路费学费和自行车维修费,工资还照发。半年时间,吴天明送了100多个人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还在厂里举行各种培训班,甚至以身作则带领职工学习英语。

每年电影拍摄计划分成三个类型:第一类拍观众爱看的商业片去赚钱,第二类拍政府需要的主旋律影片收回成本,第三类拍些吴天明口中“陈凯歌、田壮壮这样的赔钱货”去国际上拿奖。

用吴天明的话说,咱既有“要脸的”,也有“要钱的”。

1979—1988年十年间,西影拍摄了95部影片,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新的水准。在优秀作品不断推出的同时,创作队伍的壮大更是盛况空前。第五代导演手持电影的犁头耕种大西北这块正待开发的处女地。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电影行业迎来重大变革,电影的发行结束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电影制片厂自负盈亏,中国电影产业迎来高速发展。当民营资本进入电影行业后,各种民营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它们掠城夺地,瓜分着庞大的电影市场。

光环消退,昔日明星触礁。几经逆流,西影一度面临着被迫拆迁和无法养活员工的困境。2016年,西影再出发,以“一体两翼”的战略格局,踏上了影视国企改革创新发展新征程。

“总有办法”

西影人从实践中孕育出的“西部电影”创作理念,也为中国电影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田壮壮、芦苇等影视工作者从这里启航,至今仍是中国影视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吴天明为演员说戏 柏杨/摄 视觉中国/供图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影招待所住满了剧组,每天晚上招待所上下的插座不够用,便都提溜着电池或设备到吴天明家里充电,其中就包括田壮壮。

有如此的领导,第五代导演的开端是高歌猛进的。他们不受桎梏,只管把脑海中对艺术的冲动付诸影像中,其余的事自有吴天明去斡旋。所以当他们后来再回忆起吴天明时,言语间构建的不仅是一个老厂长的形象,更是他们的伯乐、老师和亲大哥。

在内容创作上,坚持“让电影面向现实,面向老百姓”,聚焦西部乡土生活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人才培养上,通过调整资金和奖金发放制度,激励创作积极性,鼓励年轻电影人深入生活搞创作;在宣传上,突破性地设置专项经费用于影片宣传,促进了电影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同时还积极参与国际电影节,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得最高奖项的电影制片企业。

这一时期的改革,西影创造了多项纪录,在全国电影制片厂中率先实现厂长负责制和“事转企”改革,率先在内部设立奖励制度。

编剧芦苇是吴天明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他说:“吴天明敢于起用新人、敢于开拓本土题材,那时候西影就是新生力量的基地,也就有了所谓的‘西影时代’。”

而最能代表“西影时代”的是1985年以后的三年。紧贴黄土地的创作,《野山》《老井》《红高粱》接连获得国内外电影大奖,西影输出影片数也一跃成为全国之首。有人形容,中国电影是从西安电影制片厂走向了世界。

一时间,西影厂红遍大江南北,只要片头出现“西安电影制片厂”,必定是部大受欢迎的影片。在1983年,拷贝发行量尚是全国倒数第一的西影厂,在1985年后的五年间,除了收入数座国内外电影节大奖外,票房和上座率几乎也呈现独大之势。

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说:“外部市场环境与西影改革共同铸就了西部电影的辉煌。当时中国电影还未完全起步,制片厂数量很少,为西影抢占市场提供了机遇,更关键的是,西影采取了一系列与时代接轨的改革措施。”

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格局被逐渐打破,民营资本开始以“挂标贴牌”的形式进入电影市场,港台电影和好莱坞大片占据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大半江山。国产电影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与其他国有电影制片厂相似,西影发展陷入僵局:企业负担沉重、体制机制僵化、人才严重流失……

“宁愿在探索中失败,不愿在保守中苟安。”这是当年西部电影先行者的口号。

即使在最黯淡的时期,西影的改革探索也从未止步。2000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依托电影主业创立了西影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实施股份制改革的国有电影制片厂。2009年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运作,成为国家电影产业布局的四大集团公司之一。

绝地求生

20世纪80年代,西影在大银幕为人所熟知。到了90年代后期,路过西影门口,看着紧锁的大门和高高的围墙,谁也不知道里面在做什么。

随着电影产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电影市场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440.69亿元,其中国产电影占总票房的六成。

与电影产业高歌猛进相伴的是电影产业格局的变化。资本、人才、技术等产业要素聚集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西部电影产业面临着全新的困局。

西影电影艺术体验中心 视觉中国/供图

“那些年的西影荒草丛生,破败不堪,出去谈电影项目总被拒绝,人家甚至不屑于和我们交换名片。”赵文涛回忆初到西影厂任职的情景,1800多名职工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窘境,整个单位依靠西影频道每年不足3000万的广告费和上级部门的补助艰难维持。

赵文涛在2016年初的西影集团大会上,面向全体员工开诚布公地谈了“昨日的辉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来源”等问题,梳理出了新一轮改革需要击破的九大问题: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有差距、集团制度体系缺失、影视主业生产的决策机制不健全、人才管理观念落后和方法陈旧、历史遗留问题、集团主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缺乏统一战略、主要收入来源缩水、投资渠道单一、职工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就像在坠崖的下落过程中组装飞机一般,西影自救的决心在《西影集团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振兴发展的方案》中被清晰展现。

坚决迅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深化改革扫清了障碍,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好坚实基础;以电影创作生产为核心,扎实推进电影主业发展,确立了“西影电影、西影传媒、西影文旅、西影资本”四轮驱动的业务布局……

作为老国企,体制机制改革中的硬骨头当属人事机构改革。为打破“铁饭碗”,西影全面推行市场化人事管理改革,确立了“谁用人,谁管理,谁考核,与谁签订劳动合同”的管理原则。通过优秀人才引进、内部竞聘上岗、工资绩效考核等有效措施,让人才结构得到充分优化,西影的活力也随之得以激发。

当年,部门由15个压缩精简为七个,通过竞聘上岗,集团本部由原来的215人压缩为68人;集团本部员工平均年龄由44岁下降为36.5岁,业务能力由单一型向复合型靠拢。

2019年8月,西影按照“无伤痕开发”理念,投资10.3亿元,拆掉围墙,围绕着“电影生活化、生活电影化”,“影视+文旅”的跨界融合使老牌电影国企在市民生活中重新释放电影的力量。在老厂区基础上打造的“电影圈子西影电影产业集聚区”,以更加亲切和多元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共享共创西影的价值。

如今,人们路过西影,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电影主题街区。砖红色的苏式办公楼、摄影棚、洗印车间、置景车间留存着历史的记忆,电影博物馆里放映机、老胶片、老爷车、电影特效展示着电影产业的前世今生,国内仍在运行的一条胶片洗印修复及数字化生产线仍在修复老电影和视频档案,市民游客在文艺气息浓郁的咖啡馆和电影主题餐厅里休闲娱乐……

为抵御影视市场风险,发展主业,全力自救的西影逐步构建起以影视为主体,文旅、传媒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战略格局。西影拆掉的不只是物理上的围墙,更是发展观念上的围墙。

“让电影回到电影那里去”

影视是西影的根。但2000年以后的15年间,西影电影创作生产几乎停滞,业务主要以“挂标”“跟投”为主。2016年,通过引入资源、增资扩股等举措,实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战略化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并将其打造为影视主业振兴发展的核心主体。

电影《柳青》剧照

“西影要坚持西部电影这条路。我们的先辈在30多年前已经创造出艺术高峰,我们要做的就是站在他们肩膀上,描绘出更壮美的艺术高峰。”西影集团董事长赵文涛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扬“把虚假赶出去”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汲取“集体创作”“文学改编”“以文养商”等成功经验,探索新时代西部电影的风尚气质、美学风格、人文价值,“让电影回到电影那里去”。

此后,西影通过开发建设电影园区、恢复影视主业生产、探索影视文旅跨界、加快传媒融合创新,打造了以影视为主体,文旅、传媒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战略格局,产业韧性持续增强,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为新时代“西部电影”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西影电影园区不断完善影视创作生产体系,聚集了160余家影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西影有300余部影视版权,我们通过版权资源保护、经典IP全产业链布局、数字技术与版权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举措,统筹推进影视版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管理与服务,挖掘利用影视版权‘富矿’,实现了版权收益破亿。”西影集团总经理黄献松说。

西影融媒体业务实现“一次内容制作,多次联动分发”,逐步形成了以融媒体业务为核心,网络影视、影视科技、商业化等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

六年来,西影影视剧投资累计超过3亿元,是过去15年投资额的2倍,影视主业收入也由五年前的不足4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亿多元,稳步回归国有电影企业第一阵营。

“重塑辉煌,超越辉煌。”赵文涛说,西影会坚持以电影主业创作为核心的思想不动摇,探索和坚持属于西影的电影艺术主张,坚持文化价值表达与艺术成功是最高的评价标准,同时打造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条,继续深化改革,让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活力,擦亮西影这块金字招牌、文化品牌。

为了保持创作力,不断有创新人才的补充,近两年的丝路国际电影节西部电影周活动期间,西影发布“青年导演支持计划”,先后与10位青年导演签约。签约的青年导演将在西影电影园区设置工作室,在后续的剧本创作、影片发行等环节,西影将为他们提供创作扶持资金、剧本专家指导、制片团队服务、创作孵化基地使用等全方位支持。

“一批批青年导演的加入,也让西部电影的希望之火更加旺盛。”黄献松表示,西影将携手更多热爱西部电影、志向高远的青年电影人,一起以更年轻、更多元的视角和创意,重构西部电影,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经典。

2023年8月23日,在西影建厂65周年之际,西部文学刊物影视改编联盟成立。这个联盟,由西影集团联合西部十一省、市、自治区十三家文学刊物共同成立,将深度融合各自丰富的作家资源、文化资源,致力于构建常态化文学、影视改编与转化,为西部文学的版权储备开发和改编创作注入双向转化融合的强大动能,打造文影联动共生共荣新生态。

改革推动发展,西影的资产总额由2016年的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50亿元,其中,“电影+”市场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70%。

“我们内部把今年视为主业发展元年,之前几年我们很多看似在发展副业的举措,本质上还是为了在主业上发力。”西安电影制片厂总经理孟瑶月说,在抓内容、支持青年导演等方面的沉潜蓄力,会有成果和作品陆续展现。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