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7期 / 正文

正确政绩观是什么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4-19 17:43 作者:刘建军 张齐

政绩观是关于政绩的认识和看法,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导向和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问题,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为民造福的政绩观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中国共产党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政绩观是否正确的标尺。一个党员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最根本的是看是否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是否改善和增进了人民福祉。反之,如果违背了人民群众意愿,如果没有改善群众福祉甚至伤害了群众利益,那么这样的“发展”越快、“政绩”越多,其危害或负面效应往往就越大。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人民图片/供图

我们谋划推进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放在第一位,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必须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时刻把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努力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

全面综合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绩最后看综合指标,看总体要求的实现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事业。我们看政绩,就要注重全面性,既看经济指标,也看民生指标、生态指标;既看当前发展状况,也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如果只盯着单一指标,忽视其他工作,忽视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那么政绩观就会出现偏差。

政务中心“做多跑一次”的工作理念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便利  新华社/供图

民生改善是重要政绩。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无论站在国家,还是社会层面,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都应当是我们着力的重点。无论是疫情灾情面前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还是脱贫路上倾心帮扶、攻坚克难,抑或是“最多跑一次”改革让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等等,都是我们在解民困、帮民需、暖民心上做出的实实在在的成绩,也正我们是考核政绩的“硬核”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政绩。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人”,要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作为百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怎么样,是我们考察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党的建设是重要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这一重大论断,将党的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应充分认识抓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切实肩负好从严管党治党责任,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为党的伟大事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文物保护也是政绩。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重视文物古迹保护。他指出,“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政绩观是全面的、综合的政绩观,发展经济是政绩,促进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搞好政治建设是政绩,加强文化建设,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政绩。只要是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各方面发展实绩,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政绩观的应有之义。

真抓实干的政绩观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党员干部是否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通过实干来检验,也必须通过实干去实现。实践证明,真干才能出真绩,实干才能出实绩。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全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多次批评一些党员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喜欢‘作秀’而不是‘做事’,热衷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

真抓实干,首先是尊重实际、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摸实情、说实话、做实事,有什么情况就反映什么情况,有什么问题就研究解决什么问题,根据不同地区和单位的特点因应施策,不好高骛远,不盲目蛮干,不文过饰非。其次是知行合一,务求实效。能否知行合一,折射的是一个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知行脱节,背后必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下真功、用实劲,把工作往实里做、往深里做,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不投机取巧,不作秀造势,不搞哗众取宠的政绩工程和好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打基础、利长远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能不能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体现着能不能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反映出党员干部是否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伟大事业往往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靠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只有每一代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好肩负的使命,才能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确保事业永续发展、行稳致远。相反,如果只图眼前功劳,该打的基础没有打牢,或许会风光一时,但最终会埋下隐患,阻碍事业长远发展。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崇尚的政治品格。老英雄张富清悄悄封存战功,扎根偏远山区默默奉献;黄旭华院士60多年“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高西沟村四任班子三代人接力治理生态,把环境恶劣的穷山村变成黄土高原的绿色明珠,等等。这些感人事迹彰显着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崇高境界和铁肩担当。

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单位确定的目标任务,有些是近期的,有些是长期的;有些事关当前,有些着眼长远。对于当前需要抓紧解决的,就要当机立断、狠抓落实;对于需要为长远打基础的,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保持定力和耐心,稳扎稳打、滴水穿石。

坚持打基础利长远,要求党员干部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一方面,静下心来、沉下身子,多做补短板扬优势的事,多解决隐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不浮躁急躁,不计较虚名浮利,而是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的真评价。另一方面,把追求远大理想与实现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结合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带领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一步步把既定的战略目标和工作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