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徐旻禾 当代陕西杂志社记者
文培培 当代陕西杂志社记者
嘉 宾:
贺晓锋 渭南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根虎 渭南市农田排水排碱工程管理中心主任
董汉军 蒲城县水务局副局长
问张辉 高新区城乡建设和管理局水务办主任
田 鹏 临渭区农田排水排碱工程管护中心主任
雷兆伟 大荔县农田排水排碱工程管护中心主任
谷 锐 华阴市农田排水排碱工程管护中心主任
费良军 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所长
2022年,渭南市在蒲城、富平、大荔等七个县(市、区)全面启动农田排水排碱恢复保护工程,涉及40个镇(街道办),主要建设骨干排水沟道、田间排水沟道、排水泵站及其附属工程,恢复、保护、完善渭南市现有排水系统,计划用九年时间,建成灌区防治内涝及盐碱化的排水减灾体系。
两年来,累计完成投资9.86亿元,先后清淤干支沟道1060公里,总清淤量500余万方,形成以干支沟渠为骨架、田间沟渠相配套、自流和抽排相结合的排水排碱工程体系,有效解决渭北低洼区渍涝、土地盐碱化等问题。
在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坚持综合施策,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用治理倒逼产业重新布局
贺晓锋: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境内地形南高北仰,中间低平,是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土壤含水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水位埋深浅,内涝、盐碱灾害易于发生,特别像卤泊滩、盐池洼、二华夹槽等区域是土壤盐碱化和内涝较为集中地区。
大荔县赵渡镇黄河滩玉米青储机械作业 视觉中国/供图
随着农田排水排碱恢复保护工程持续推进,渭南市各县(市、区)不少盐碱地“变身”丰产田。按照全市农田排水规划全部建设完成后,排水系统排涝、排渍、排碱功能将得到有效恢复,可改善提升农田面积133.8万亩,2023年粮食增产75万吨,经济作物增产9万吨,排水净效益13.63亿元。
今年,计划改造干沟33.9公里、改造新建排水建筑物187座,易涝点治理三处,将进一步提升农田抵御内涝灾害能力。
田鹏:渭北80万亩农田排水东干沟恢复提升改造工程通过对渭北八镇干沟、支沟、斗渠、农渠、毛渠恢复治理及生态修复,有效支持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防范旱涝灾害、提升排灌系统,通过唤醒“沉睡”的盐碱荒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正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针对不同盐碱地类型,建立不同地区、不同技术途径的方案,将有盐无害和品种土壤结合起来发展产业。
雷兆伟:说实话,盐碱地上发展产业很难,但要让村民切实获得收益。大荔地处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全县盐碱地面积23.2万亩。借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优势,大荔县按照“因地制宜、以水压碱、以鱼降盐、合理利用”的思路,充分挖掘盐碱地潜力,开展特色水产养殖。范家镇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通过五年的技术推广,已经发展至3000余亩,年产量30余万公斤,年收益1500余万元。
谷锐:恢复保护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除了增收,也在为群众节省支出。罗敷镇台头村在主干道北池路以南有近200亩农田,建设主干道时虽然设计了排水涵管,但是由于口径小,埋深浅,高于地下水位,每逢长时连阴雨,雨水很难通过公路渗透到北边,群众只好调来水泵,抽水过马路,汛期时一个月用电费用就得花费近3000元。经过改良,这笔抽排费用就不用再掏了。
贺晓锋:跳出排水看排水,渭南市把排水、治碱、增产结合起来,以排水工程恢复保护倒逼流域空间开发格局和产业布局优化提升,使更多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用治理引导对水利水害的辩证认识
王根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稳产高产离不开合理的灌溉和排水。传统的农田排水强调的是经济效益,而对排水的环境、生态及社会效应考虑不足,导致了诸如地下水与地表水体受到污染、湿地生物多样性系数减小、防洪压力与污染负荷加大等环境、生态及社会问题。
田鹏:要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临渭区没有青山,却有绿水,有500多公里长纵横交错分布于田间地头、流经集镇村庄的排碱沟,有星罗棋布点缀于渭北大地的盐碱湿地,有根植于渭北人民群众心底的“挖沟排碱”历史文化,有渭北人民群众对美丽宜居生活环境的热切期盼。
麦田灌溉
我们提出的生态排水工程建设规划,以治理渭北内涝为出发点,以渭北现有水利设施、自然水系资源为基础,实施水系连通,进行生态养护治理,通过生态排水工程建设助力渭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
费良军:传统治理土地盐碱化的方式有工程办法和生物办法,总结起来一是通过放药剂化学合成治理盐碱,这一方式容易造成土壤污染;二是通过种草用根系吸水降低盐碱化,但是占用土地面积多。于是我们通过在渭南试点竖井排水,将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相结合,并建设智慧平台进行监测,既节约能耗,又少占耕地,生态效益很好。
问张辉:恢复保护工程也是在促进黄河中游核心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建设。随着过村段、流泥段、陡坡段等重点区段工程建设不断实施,大片内涝面积消失,土壤盐碱化也得到了抑制和改良,乡村环境卫生也得到了改善,营造出渠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田园生态。
贺晓锋:只有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农田排水的可持续发展。
渭南市围绕“全面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多地开展党员干部义务植树活动,利用植物根系固堤护坝,共栽植各类苗木3.5万余株,打造行道林35公里。
大荔县洛惠渠灌区的西排干沟,之前由于沟道较深,经雨水冲刷,多处坍塌,严重危及生产路和民房安全,现在疏通了渠道、整修了护坡、加装了护栏,一幅“清水润秦东”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用治理唤醒对农业设施的保护意识
王根虎:《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把田间灌排工程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摆在了优先位置。要建设高标准农田,就要因地制宜,综合配套,结合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及主要障碍因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追求综合社会效益。
农田排水恢复保护工程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打好了基础,也带来明显的溢出效应:首先是盐碱地的治理增加了农田面积;其次是灌排建设的完善,提升了农田的标准。这些推动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一定程度的增收增产。
董汉军:关中平原农业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粮产丰富,是陕西省的重要粮仓。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很多地方的排水系统年久失修,亟待修缮和提升,难以充分保障粮食生产和特色种植的灌溉用水需求。农田排水恢复保护工作按照三个阶段分步骤实施,不仅仅局限在清淤疏浚,而是通过连通水系,灌排一体,追求长期效益。
田鹏:临渭区光排碱沟有580公里长,拥有2000多座沟道建筑物和两个抽排水站,但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已经超出了使用寿命,部分地势低洼的区域,依靠现有的排水工程还是难以将积水排出。全市开展农田排水碱工程要恢复保护,除了加大投资推进建设,更重要的是建立机制,实行长期管护。
我们通过在排水干沟两侧量线划界确权,在干沟两侧各六米、分毛沟两侧各四米栽界桩设定保护区,这样既让群众明确种地的界限,又给沟道清淤留下了施工区域。在下邽镇,我们还利用已有水源或者通过修建新机井获取水源,铺设地下暗管且配套建设农田输配电工程等电力设施,在田间配备出水桩、蓄水池,建设排灌水肥一体,实现作物种植提质增效。
贺晓锋:渭南市实施的农田排水工程之所以称之为恢复保护工程,目的就是恢复原有排水排碱功能,健全管理机构,理顺管理职能,增强管护措施,加大管护力度,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保证群众生产生活和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