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6期 / 正文

向新向优,促进生产力实现质的跃升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4-08 18:19 作者:首科文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那么,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这一生产力有何特征?需要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新华社/供图

主要贡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马克思把发达的生产力写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上,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完成这一中心任务,就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时代趋势下,新质生产力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是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践结晶和重大创新,为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核心要义:“以新促质”

顾名思义,“新质”即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就是新质态的生产力,其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能级跃迁。新质生产力,特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其中,“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质”,指的是品质、特质、质量;“生产力”指的是先进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这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要素。创新驱动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则是“质”的锚点。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就是“以新促质”,即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变革、引领高质量发展。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谁能够更大程度释放创新动能,谁就能更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生长土壤。

技术人员在检查负折射平板透镜材料  新华社/供图

基本特征:数字化、智能化

新质生产力是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的表现形式,是科技与创新交叉融合所产生的重要成果。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为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加速器”。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推动生产制造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带动生产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突出数字化、智能化这个抓手,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数字化,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主攻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发展的主阵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效能高超、前景广阔等特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应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等等。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实现跃升变迁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鲜亮底色: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由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就意味着其必然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意味着我们对生产力的理解要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上升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跳出主体、客体二分法的对立思维框架,进入天人合一的新质发展境界。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主体主线:企业创新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创造孵化新技术并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必须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完善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引导各类科技创新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完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率;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由企业牵头与各类科研机构共建科研平台,对重大科技任务进行联合攻关。三是塑造大中小科技企业梯度布局的创新格局。强化大型龙头企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突破上的战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灵活创新的优势,协同推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战略支撑:科技人才

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掌握新质生产工具的人才,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只有拥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具备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工具,推动生产形态向信息化数智化转变。必须聚焦国家科技战略需求,促进人才结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从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的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人才队伍,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方向标尺: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路径,那么“新质生产力”则激发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不容错过,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是我们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必须抢占先机、把握主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能。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