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内在联系,更好推动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资源,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教育夯实新质生产力根基。教育是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无论是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还是发展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是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都需要从教育入手,提前布局一批前瞻性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快学科体系动态升级,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建设一支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做人工合成己糖实验 新华社/供图
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推动产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优化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贯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衔接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科技源头供给能力、先发突破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另一方面,要依托科技创新加快补齐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短板,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保障现代产业体系的安全性。
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跃升。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环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必须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的工作机制,多措并举育才引才、留才用才;加强高能级的科创平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的人才培养使用作用,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强力支撑新质生产力不断跃升。
“三位一体”的融合路径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科技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人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三者协同配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没有一流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实力和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大军;没有科技领先,就不可能实现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领先;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发挥出教育和科技的应有作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参展的大学生与机器人对弈 新华社/供图
提高教育培养人才水平。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是教育的目标和成果。通过教育,为人才提供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使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和形成,各项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应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先手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使教育同各项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促进科技赋能教育发展。教育和科技是密不可分的,科技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使教育更加高效、便捷和普及。同时,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高校科研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发展教育事业,就要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深化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推动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科技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推动,而人才的成长需要科技发展的带动;科技进步也会带来新的人才需求,需要源源不断培养和引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健全科技和人才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实现科技资源与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耦合与匹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质效和能力。
以“三个导向”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对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应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健全完善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打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卡点和堵点。
强化目标导向。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把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注重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集聚和重大战略实施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各方面科研力量集中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构建学科动态调整机制,聚焦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专业知识体系迭代更新,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到高校研修或任职,引导更多顶尖人才对重大科技难题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针对各类人才“帽子”过多的现象,着力推进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积极培养科学家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采取多元化培育的方式,培养造就越来越多适应先进产业需要、引领时代发展的高端人才。统筹“小众”工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大国工匠”。通过创新链驱动、人才链滋养,让产业链更加“枝繁叶茂”。
强化结果导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由教育、产业、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必须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教育支撑、科技推进、产业支持、社会参与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鼓励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协同育人中来。以解决高水平基础科学问题为核心,改革研究支持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探索设立长周期的人才计划项目,持续支持具有探索精神的科研人才冲击最前沿科学问题、探索交叉融合领域,推动形成有利于科研人员从事长周期、高风险、颠覆性基础研究工作的创新生态。摒弃论资排辈等观念,健全思想激励、目标激励、事业激励、报酬激励、榜样激励等机制,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股权、期权等分配政策,鼓励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带着成果创办、领办、合办科技型企业,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