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6期 / 正文

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4-08 18:04 作者:田杰棠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坚持系统观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进、立、稳”的生动呈现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遵循。我们要坚持这一重要原则,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质变,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发的“超级光盘”  新华社/供图

实现科技重大突破,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有利于迸发“进”的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绿色技术、深空深海深地技术等持续涌现,人工智能领域出现重大颠覆性创新,跨领域科技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研范式和创新方式深刻调整,新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持续加剧,各国纷纷出台新战略、新政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才能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抢占战略制高点。

补齐科技短板,攻克产业技术“卡脖子”环节,有利于提升“立”的水平。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的首要环节。自立自强不仅意味着科技强,还必须实现产业强、经济强。加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实现技术突破,更要在产业应用上真正落地,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需求要从产业发展实践中提炼出来,从而集中优势科技资源打好攻坚战;另一方面,重大科研成果必须实现有效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聚力推进重大科技攻关,又要扎实做好成果转化工作。有了新科技、新产业的“立”,才能更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有利于强化“稳”的布局。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保障国家安全、去风险化等为由,推行产业回流、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迫使一些企业将在华的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部分东南亚国家乃至墨西哥等地,对我国产业布局造成一定影响。面对这种局面,除增强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外,关键是要增加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把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链条留在国内,同时以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吸引更多企业来华投资,保持产业布局总体稳定、竞争力不断提升。

向“新”迈进、向“质”跃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发展必须实现质的跃升。这体现在产业层面上,就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慕尼黑国际车展比亚迪发布会现场  新华社/供图

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当前,我们正处在产业高级化孕育期和萌芽期,一大批新技术正在蓬勃涌现,引领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开辟,推动技术创新轨道升级和新产业诞生。比如,量子科技孕育出一些具备未来产业化前景的新技术,像量子计算具备极高的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量子通信安全性极强且效率很高,这些都是传统计算和通信无法比拟的。再比如,脑科学的发展将揭示大脑各种功能的分布、形状、状态等,从而实现脑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脑机接口技术将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连接并实现实时信息交换,等等。这些新科技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迎来产业化爆发期,为经济增长注入蓬勃动力。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遵循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未来一个时期,越来越多新技术可望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44.3万套,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过50%;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清洁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2023年,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增速达13.9%。下一步,要继续加大对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全球竞争力。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通过整合这些创新资源,新质生产力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应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新技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一体化应用,促进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产业的示范应用,开发行业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发挥其深度赋能的巨大潜力。积极发展绿色制造,打造更多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数据中心和算力基础设施,更好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向绿升级。

做好体制机制改革“文章”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函数。在这个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才能保证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现实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在于“新”,既要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还要与时俱进,体现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探索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有选择地重点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战略性领域,瞄准一些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进程,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既是产业主体,也是创新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0782.9亿元,其中企业投入为23878.6亿元,占比高达77.6%。随着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高,企业必将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上有更大的作为。要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从实际需求出发提出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组织模式,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保障机制,大幅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重点是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生态。要着眼产业发展重点,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拓宽募资渠道,推动完善包括信贷、债券、股票、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力度、广度和精度,努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造生态。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