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6期 / 正文

破解教育“城挤村空”之困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4-08 17:58 作者:本刊记者 刘甜甜

“我们搞教育不能一味‘拔尖’,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很多人认为乡村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缺钱,比起这个,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更为棘手和迫切,因此光盯着成绩显然行不通,更重要的是“育心”。

学生们正在收看“天宫课堂”

相比于城市,县域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好生源留不住,好教师不愿来,应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相较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县域教育真正的差异可能还有家庭教育的差别,“留守”儿童玩手机、打游戏,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在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初中和小学的发展呈现出“城挤村空”两个极端,城区大班额、入学难的问题如何解决?

地处陕北山区的志丹县,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志丹尝试与名校实行合作办学,引进一个“火种”,期待它能点燃县域教育的激情;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志丹的老师们努力成为“点火者”,激发学生心中的那团火;而为了激励和奖励教师的积极性,志丹正通过机制建立,在教师群体间播下“火种”。

学生“扎堆拥挤”之困

2023年4月,地处陕北的延安市志丹县,刚刚褪去最后一丝冷空气,迎来春暖花开的季节。

龙岗实验中学的校园内,体育节开幕式如约而至。初一新生列队站立,眼神里透露着期待,将目光聚焦在操场前方的大屏幕上。

只见一位颇具健将风采的校长,手持火炬,迈开双腿跑动起来。火炬传递的起始站是汉中市龙岗学校,镜头给这个光彩熠熠的校名一个巨大的特写,属于陕南优质中学的风采展示完毕,视频中的校长出现在志丹龙岗实验中学的操场上。

火炬继续传递,火焰猛烈地燃烧着。下一棒,下下一棒,由志丹县的教育工作者接手,最后一棒来到丁字红手里。他是这个新学校的校长,正是这位意气风发的“90后”,策划出运动会特别的环节。

校园图书馆

志丹龙岗实验中学建成于2022年,于当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校名中“实验”两个字代表着,这是志丹县寻求合作办学的一次探索。而丁字红原是汉中龙岗学校的教学名师、最年轻的管理干部,再加上他出生于志丹县,因此接下校长的重担。

在志丹,龙岗实验中学的建成是一大热点新闻。运动会当天,县融媒体中心做了视频报道,其浏览量至今仍高居榜首。在家长圈子里,这个消息更是引起热烈讨论,有人后悔将户籍转出县城,有人千方百计想把孩子转回来,总之一点,“原来娃小学毕业,家长想得最多的事是把娃送去哪里读初中,而现在想的是怎样才能去龙岗上学。”

这些讨论透露出家长和学生积攒已久的教育焦虑。和很多山区县城一样,志丹的教育质量提升较为缓慢,甚至出现滑坡。这不仅催生了家长的抱怨,更成为学生外出择校的直接原因,导致优质生源流失。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失越来越低龄化,从统计数据来看,志丹县每年大约3000名小升初学生,流失人数接近1000人。受教育内卷情况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只要能走出去,怎么都好过在当地上学。

县域生源流失的同时,乡镇、农村的学生也在大量流入县城,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人们拖家带口来到城里,有的边工作边管娃,有的专职陪读,为了更好的教育条件,付出多少都值得。这种现象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城挤村空”,乡镇(村)学校面临资源整合,城区学校出现严重的大班额、入学难问题。

“归根结底是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的问题,小学、初中办不好,不仅家长吐槽,连高中都在抱怨生源差。而留下来的学生,都想在县城中心的好学校上学,全县的学位总体上足够用,同时家长想追求优质资源的心情必须理解。”志丹县教育局局长白万杰说,2021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县里专门出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对此次意见的落实可以说力度颇大、效率颇高。志丹县先后投入8.27亿元,新建、续建包括龙岗实验中学、红星小学在内的六所学校,新增学位7260个,缓解了城区大班额、入学难问题。

对于新建的龙岗实验中学,志丹确定了合作办学模式,邀请汉中市龙岗实验中学的管理和教学团队入驻,期待他们能够标新立异。

“我们的目标是把志丹从生源流出地变成生源回流地。”丁字红说,2022年5月他第一次来到志丹龙岗实验中学,当时的工地还是尘土飞扬,找了一间临时办公室,他们便日夜在那里加班,画图纸、搞校建、招聘教师、招生……然后开学了。

每天下午,志丹龙岗实验中学都会要求班主任上好德育课。一般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暂且不论成绩,学生的品德、品质是他们终生成长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就算不穿校服,很多人也能看出他们是龙岗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礼仪习惯、用语习惯不同了。

关于教学,丁字红借鉴了汉中龙岗中学的高效课堂模式,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分配规律,将40分钟课堂时间拆分成五个环节,包括读、试、讲、练、记。这个模式打破以前老师满堂灌的现象,只留出10分钟讲解时间,主要把精力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

“在学校正式开学之前,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唯独没有做宣传,慕名而来的人太多了。”丁字红说,志丹龙岗实验中学对当地学生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吸引力,甚至开始出现回流现象。对于部分志丹学生来说,远离家乡、花大价钱去上学,其实不如选择家门口的好学校,而往常家门口没有优质资源的无奈正在消散。

因为志丹县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和龙岗实验中学同年开门招生的,还有位于城北街的一所小学,被命名为志丹县红星小学。

2022年以前的志丹县城北区域,居民小区密集,常住人口较多,就教学资源的分布来说,却只有一所城关小学。它的办学质量当属全县七所小学中的“老大哥”,因此吸引了不少居民、村民在周边租住。但学校的资源毕竟有限,每年都有远处不想去、近处入学难的学生。

除此之外,大班额的问题在县城周边的保安小学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中心城区的学籍限制,保安小学承担了兜底保障的职责,负责承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2015年时,一年级入学人数为300人,到2021年这一数字变为2200多人。改变迫在眉睫,在新的规划中,保安小学续建工程一年完成,包含了拆迁、新建等过程,志丹县红星小学也在一年内完工,他们几乎同时搬入新校区。

图书馆、报告厅、宿舍楼……这些在老一代学校里占据逼仄空间的功能室,在新建的学校都高标准存在了。“红星小学的建成,大大缓解了城关小学和保安小学的入学压力。”志丹县红星小学校长张会平还记得,筹备招生前夕,他们到新华书店预订了300多套教材,连书店的人都认为拿多了,可没想到报名人数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提升教学质量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学段,中学、小学,甚至是幼儿园,任何一个阶段的缺失,都可能造成学生外流。

顺宁镇,位于志丹县西北25公里处,周河从其境内缓缓流过。

在主干道公路两边,分别建有顺宁镇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幼儿园是刚改建成的,它一开园就成了街上的风景线,人们从门口经过都会忍不住扭头打量一番,被里头亮丽的色彩和动人的笑声吸引。

2023年10月,对于园长王云霞来说激动并担忧着。激动的是,她们终于要搬进新园区了,担心的是,这么多东西,一群女老师咋搬?

23日一大早,睡不踏实的王云霞起床收拾东西,不一会儿,她听到门外有三轮车的响声,紧接着是大型农用车,中间还夹杂着人们聊天的嬉笑声,走出去一看,是学生家长来了,他们用开玩笑的语气调侃着,“搬东西咋能不喊我们嘞”。

在搬园区的前两个月,王云霞组织了新学年招生,当天便报了80多个学生,对面的私立幼儿园忙活了一早上,表示办不下去了。“其实家长们都了解,公立幼儿园要好过私立,知道我们改建新校便都来了,但是在这之前,那简直是另外一番情境。”

顺宁中心幼儿园创办于2011年,在那之前的志丹县,私立幼儿园多于公立幼儿园,且基本都集中在城区。当年,学前教育迎来春天,创办专业幼儿园的计划终于要落实,顺宁选择了原来中学的旧址,经过改建,一所幼儿园便诞生了。

虽然有了独立园区,但条件实在简陋。二层小楼建在一座山下,空气比别的地方阴冷,天也比别的地方黑得早。王云霞记得,有个外乡老师辛苦考到这里,只来看了一眼就号啕大哭。风一吹窗户就摇摇晃晃呼啦作响,光宿舍就打扫了两个小时。

刚开始的几年,幼儿园还能招到很多学生,最多时有200个孩子。随着城镇中心逐渐向周河对岸发展,许多居民都搬了过去。交通不方便、接送娃不方便,正是看出这些问题,一所私立幼儿园应运而生,并吸引走大部分生源。到2023年春季,中心幼儿园只剩下39名学生。

大家心里都知道,中心幼儿园的老师更专业、学费更便宜、餐食更安全,可这些优势还是被地理位置、园区条件打败了。2022年,志丹县终于下定决心重新选址、全面改建,才有了今天的新园区。

来到中心幼儿园时,孩子们正在楼道里做环境创建,医院、图书室、动物园……功能区虽小却一应俱全。“我在想,为什么搬家那天家长们都能来帮忙,还是因为大家对教育的关注。”王云霞说。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并用

比起初级中学,或许高中更加依赖生源,优质生源流失引起的连锁反应,在高中阶段主要表现为升学率提升难。

2017年9月,路晓冰以支教者身份成为志丹县高级中学校长,为了完成提升教学质量这个最终目标,他先把目光对准一些表面问题。

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

彼时,县高中实行开放式办学,路晓冰发现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影响,玩手机、打游戏、接受小商小贩提供的娱乐方式。

除此之外,校园紧邻国道,学生进进出出,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路晓冰将改变的第一步定为强化封闭管理、加强文明教育,这些做法放在城里或许有人觉得不算啥创新,但在这里却点中了问题。

“拿吃饭这一件事情来说,以前有的学生总是蹲在凳子上,吃完饭食堂一片狼藉,你要提醒他注意文明,往往得到的是大眼瞪小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路晓冰说,“一段时间规范以后,我们的体育生出去集训,外人都会评价,这咋跟以前的娃不一样了。”

在“升学至上”的大环境下,路晓冰知道城乡差距客观存在,因此与其傻拼不如智拼,而智拼的八字秘诀是——分类发展、分层教学。

到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规划成长方向的意识,但由于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也有不少人存在迷茫。对此,路晓冰在学校开设了生涯规划相关课程,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合适的成长路径,竭力培养每一个想追求未来的学生。

每年分科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贫困,却有着艺术梦想。往常他们会被推向社会,在外地上艺术课不仅花费高,还要来回奔波,如果经济条件无法满足,这个梦想多半没机会实现。

看到问题,路晓冰没有将经费用来“涂脂抹粉”、下表面功夫,而是将钱花在刀刃上。他给艺术特长生配备足够使用的硬件设备,比如钢琴16架、电钢琴50架,在学校免费开设课程,让学生安心学习。

最终的结果也表明,这一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拿美术专业来说,其成绩的合格率从之前的60%提升到100%,“也就是说,每年20个左右的美术特长生,都能全部达线进入大学。”

在每个学校,几乎都有学生存在偏科现象,有的孩子整体成绩优异,英语却只有三四十分,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路晓冰没有选择让所有人都挤在英语一条道上,而是另辟蹊径更换赛道。

作为多年的老教师,他知道还有通过日语、法语等小语种参加高考的途径,但能开课的学校少之又少。在翻看教师简历时,路晓冰意外发现何宁老师曾取得日语专业学位,于是决定尝试开设日语课程。

2018年秋季,第一届日语小班办成,何宁代课。三年后15名学生参加日语考试,其中九名达本科线。试验小有成效,路晓冰趁热打铁,申请招聘了三名专业的小语种老师,“最多的时候我们有两个日语班,开始学生或许只是感兴趣,如果确定考试就坚决培养到底。”

分类发展让每个学生的特点都能发挥出来,而分层教学则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确定对某些课程较差的学生实行“一对一帮扶”。如此教学的成效,或许数字能说明问题,在路晓冰到来之前,县高中的本科上线率不足三分之一,现在这一数据上升到80%。

“我们搞教育也不能一味‘拔尖’,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路晓冰说,社会的变革和需要正倒逼传统教育观念作出调整,县域教育更是如此,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个性应是最终目标。顺着高中往下看,或许这一点在乡镇学校体现得更加明显。

志丹县旦八初级中学的教室内,王巧艳老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

“你们有没有什么需求?”学生相互看着,没有人说话。

过了两三分钟,王巧艳追问,“你们有没有什么羡慕的事?”

“吃的穿的用的都有,好像没啥羡慕的。”

…… ……

这是王巧艳刚成为老师时的一堂课,提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她发现,孩子们上课很多都心不在焉,有的甚至连课本都懒得翻,她想找到原因,可时间越久就越感觉,“他们就像用一个罩子把自己罩住了,不管老师说什么,只管按自己想的做。”

旦八初级中学位于志丹县城西边片区,近些年因为生源减少,周边同类型中学被整合,因此它要接纳四个乡镇的学生。王巧艳初中就从旦八毕业,又回到这里当老师,她觉得靠双手养活自己的感觉太好了,她想把这种感觉告诉学生,“可只有干了教育才知道教育有多难。”

这里很多学生留守,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较差,这一点,旦八初级中学的校长胡生智感受最为明显,山区经济发展受限,很多人只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占比达到40%,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里的老人觉得,娃能健康成长就行了。

“再加上近些年小升初优等生源流失,留下来的孩子似乎至少在学习上被放弃了。”胡生智说,很多娃回到家,没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多余的时间,他们只能玩手机、看电视。

很多人认为乡村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缺钱,比起这个,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更为棘手和迫切,因此光盯着成绩显然行不通,更重要的是“育心”,培养学生的性格、情感表达能力,所以需要家长高度参与。

为此,胡生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通过活动育人,让家长也来参加;每个班每天下午安排一种体育运动,让学生释放压力,他时不时也会和学生打篮球,听取他们的烦恼并予以排解;还有最重要的,培育心理教育方面的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起初,王巧艳看到学生积极性不高,也会去找家长沟通,但经常被一句话就怼住了,“我又不识字”。思来想去,她参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考试,希望通过学习,掌握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一次上课,王巧艳发现有个学生昏昏沉沉,眼睛眯着一条缝,好像睁不开的样子。她知道,这个学生患有小脑萎缩,行走也不方便,以为是精力不够便没有当场询问,想着观察一下再说。

可一到课间休息,他便十分活跃地玩闹起来。了解原因后王巧艳得知,孩子的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平常由爷爷奶奶照看,闲暇时跟着姑姑做直播,“学习太累了,直播来钱快啊。”

“可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多次沟通与家访后,王巧艳发现,这个孩子最起码能端正坐姿认真听讲了。同时她也感觉,与学生的交流更顺畅了,“以前说话总是目的性很强,现在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的行为。”

现在的王巧艳正在自学心理学相关的课程,或许这些教学以外的付出会占用很多时间,但为了更好的教育她还是愿意尝试。

志丹教育的“县管校聘”

合上课本,曹引弟长吁了一口气,忙碌又充实的一个学期终于结束。这是她从乡镇学校来到县城中学的第一个学期,每天都不能允许自己躺平,都必须要求自己上进。

2023年7月,曹引弟是旦八初级中学的一名政治老师,不同于以往,这个学期末,她收到一张岗位聘任表格。这意味着,对于新学年的去向,她有两个选择:可以参与旦八初级中学的校园直聘,继续在那里服务;也可以参与跨校竞聘,如果通过意向学校的考核,便可以实行调动。

学校组织学生在科技馆进行科普活动

曹引弟是三年前考入旦八初级中学的特岗教师,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她也基本懂得,想要在全县范围流动有多重因素影响,老师作为“学校人”或许和第一个工作单位的缘分更深。

其实在县域内,流动小造成的师资结构不均衡、教师躺平现象已经亟待解决,“比如县里有的老师评上高级职称便觉得大功告成,而乡镇的老师觉得晋升无望就失去积极性,再就是两地教师结构不均衡的问题,都需要建立机制予以解决。”白万杰说。

经过调研,志丹决定严格落实“县管校聘”机制,按照“总量控制、统筹调配、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原则,将全县公办中小学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促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

具体实施过程志丹县商定,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教师聘用工作,其中85%的老师可以通过校内直聘留用,15%的老师则要参与跨校竞聘,因表现较差而参与跨校竞聘的老师,第一年跟岗学习,工资待遇不变,若第二年还无法通过考核,就只能拿到工资的70%,同时到指定学校跟岗培训提升,如果下一年依旧如此,降低工资一半,调任后勤岗位。

“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意味着教师从身份上不再属于任何一所学校,不是必须要和某个学校绑定一辈子。这个机制也赋予教育部门一定的调配权,对师资配备更加灵活。”白万杰说,参与跨校竞聘的老师是否通过考核,由新学校的校长予以考虑,这就要求他们不能做“老好人”,或是优亲厚友。

面对“县管校聘”,在特岗岗位上刚好服务期满的曹引弟深知,这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考验。她所在的旦八初级中学,共有五名政治老师,按照标准配备,下学年将会多出一位老师,考核成绩靠后的将面临转科的问题。多方考虑后,曹引弟决定挑战自己,参与跨校竞聘。

与教育部门还有熟悉的老师了解情况后得知,县上的保安中学恰巧缺两名政治老师,于是曹引弟便填了表格带上简历,来到保安中学。幸运的是,她最终通过考核,“不过这不意味着以后就稳定了,同事们还和我开玩笑说,不好好干了下一年还可能被送回来。”

面对压力,尚且年轻的曹引弟还是计划着将此化为动力,“县里学习的机会更多,对自己提升再好不过了。”

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师资均衡,志丹县同时规定,教师想要评定高级职称,必须到乡镇学校支教一年。并且在2022年出台的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志丹每年再拿出5000万元,用于加强名校教育联合体、名师发展共同体、校长职级制建设,以及完善对老师的奖励机制。

过去为了抱团发展,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志丹也曾按照区域相近的原则组建过学校共同体,但这种方式对缩小城乡差距收效甚微。为此志丹按照办学质量强弱重新构建教育发展联合体,让一个县级学校固定帮扶两个乡镇学校,通过校际交流带动乡镇学校发展。

同时,老师之间的交流也由以往的随机进行,变得有组织、有内容,由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作为核心成员,与七八名乡镇或者县域其他学校的教师组成发展联合体,开展带教、教研等工作。

“其实以前搞科研也需要以团队形式进行,就得自己找熟悉的老师,现在定下这个团队交流更方便。”龙岗实验中学地理老师牛晓艳,是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按照规定,她与十位老师结成帮扶对子,平时开展教师发展共同体各项活动。

为了激发这些名师的带教积极性,志丹配套实行“三级三类”奖励机制。获得省市县三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三类荣誉)的老师,县上每年根据一定的标准给予奖励,“按政策我每年有两万元奖励,但必须在共同体内发挥作用且通过考核才能拿到。”牛晓艳说。

每年4万元到1万元不等的奖励,对年轻教师来说起到不小的激励作用,而奖励加约束的发放规则,又调动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总之,志丹在努力打破教师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

校长职级制的实行与以往相比也是力度颇大,“以前校长不论怎么干都只能领到本职工资,而且大家都差不多,职级制实行后,按照最高标准,校长每年可获得7.2万元职级工资,副校长按校长的30%获得奖励。”白万杰说,这便十分考验一个班子的团结能力。

除此之外,班主任津贴、骨干教师津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发放也更照顾在乡镇学校工作的教师。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