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年时间修路、拉电,搞基础设施建设;用十年时间兴旺产业,探索村风文明建设;用十年时间建强支部、建强党员,让支部核心、党员示范作用凸显。旬阳市王院村30年的发展坚守一个理:一步一个脚印,既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也不小富即安,举步不前。
变的是乡村物质生产方式、村民生活方式,不变的是走出大山共富心愿
30多年前,村民去镇上卖猪,要绑上滑竿八个人换着抬。村里人自嘲道:人走山路猪坐轿,人在流汗猪在笑。不是肥猪想坐轿,只怪山上没有道。
那时的王院,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00元。连孩子们上学读书的教室都怕暴风雨造成坍塌。
种植魔芋 人民图片/供图
“没有钱,我带头捐款!没有人,我和党员干部先上!干不干得成我没想,但是不干永远走不出大山、过不上好日子。”陈分新回忆道。
往后的五年,锄头、耙子和钢钎子、八磅锤从不离手,农忙种地、农闲修路,天天都有200多人同吃同战,最终靠肩挑背扛,一条十公里的出山大道修通了,随即1994年通了电,1998年通了水。
那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十年,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项工程,修通了村组院落公路41公里,架设输电线路40余公里,铺设饮水管道四条;新建卫星电视地面转播站和 两所村级小学;开通程控电话,最终打开了封闭的“山门”。
现在的王院,六米宽的乡村旅游路盘踞山间,数不清的水泥小道通向产业园,连陈分新自家家门口也是去年全村最后一户通的水泥路。
当问起陈分新“30年来最触人心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时,陈分新说:“路!当年妻子看病,每次去镇卫生院都是背着她走上一天一夜,各家各户遇事都一样,现在好了,随时出行不沾泥。”
王院村民生产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村干部公而忘私、一心奉献的赤诚之心,唤醒了村民不屈意志、不甘落后的进取之心。
变的是产业兴旺、环境优美,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山还是那座山,但山上的交通便利了,水电讯也畅通了,产业发展的要素都有保障了,陈分新接下来琢磨的是群众致富之法。
王院山大沟深,山上土地肥厚、光照时间长;沿着山势只有建梯地,较大的机械上不了。陈分新基于种种考虑和多地调研发现,发展烟草产业适合王院土地条件,但种植技术要求高、耗费人力大。
村民整理烘烤好的烟叶 视觉中国
从50亩试种,到户户都种烟草,短短数年间,陈分新始终坚持带头种植,与烟农一起学技术、讲经验,困难一起扛、盈亏一起担,烟草种植技术不断成熟,建设智能烤炉75座,烤烟种植面积最高达1800亩,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
目前,王院的产业发展,按照“一园一区三基地”建设规划,已建成千亩林果园、千亩烟草示范区,以及500头肉牛饲养基地、500亩魔芋加工基地和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基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
乡村之美,贵在环境。伴随着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实现了从“风景美”到“业态美”的乡村经济转变,特色产业发展与村庄整治相结合,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还实现了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乡村生态蝶变,实施庭院经济,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行动,村庄净化、绿化、亮化工程成效显著,村内处处皆是美。更实现了从“外在美”到“内在美”的乡村整合蝶变,村民享受到了教育、医疗等更全面的公共服务,多彩文化、内涵丰富等更充实的文化生活,擦亮宜居宜业底色。
王院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背后,是村干部苦拼实干、一心为民的发展之心,唤醒了村民勠力同心、不畏艰苦的奋斗之心。
变的是服务有质、治理有效,不变的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一年起步、二年见效、三年变样。
2022年初,旬阳推行乡村振兴“1226”示范体系建设中把王院村列为全市六个样板村之一。王院村要探索出一条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
2022年3月8日,王院乡村振兴学堂开班授课。挂牌仪式上陈分新说:“我们要借助办好王院乡村振兴学堂这一‘星火’,探索出建强班子、发挥好党组织‘两个作用’的方法路径,以组织强引领乡村兴的实践做法。”
“王院乡村振兴学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重在职业农民、产业工人、服务能人的培育上显成效,目前共有来自安康市内外的近万名干部在这里赋能添力、磨炼意志,为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做强‘人才链’促进人才振兴作出了贡献,此经验入选中国干部网络学院的全国村典型案例。”棕溪镇党委书记屈轩说。
乡村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创新基层治理是深化为民服务的关键,陈分新提出了“十指联动”工作法,一是以拇指带动十指,让干部群众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拇指树旗”法;二是党员干部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把群众的愿望作为党员干部努力的方向、帮群众解决具体困难的“十指连心”法;三是盘活各个生产要素,做好资源优势转化,利用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两手配合”法。
“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我们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网格化管理、常态化议事、精细化服务等制度。但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深入人心的服务,我们践行干部视群众为亲戚、群众视干部为亲人‘两亲’理念,扎实开展‘进群众门、入群众网、知群众情、解群众难、暖群众心’‘五个群众’行动,架起了一条党群连心的桥梁。”陈分新说。
王院持之以恒的社会和谐稳定背后,是村干部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执着之心,锤炼了村民胸有梦想、心有阳光的豁达之心。
走在王院的旅游路、产业路上,忆30年历程沧桑巨变,看当下发展朝气蓬勃,感悟着那份多年凝聚起来的“公而忘私、一心为民;干群同心、艰苦奋斗;不甘落后、百折不挠;胸有梦想、民富村强”的王院精神,持续推动着全村人在实现振兴与共富的路上勇毅前行,引领旬阳走出一条符合秦巴山区实际的以组织振兴促全面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