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地方存在的层层加码问题,成为基层“难以承受之重”。与打折扣、不作为、不到位一样,层层加码也是执行中的变形走样。它不仅直接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还使得政策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是必须纠治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之一。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前不久对六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其中,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层层加码、检查考评过多过频、搞“面子工程”等问题就是一起典型案例。通报显示,息县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脱离实际、违背干部群众意愿随意决策,出台文件“一刀切”要求定期清理本地区国道、省道、县道等主干路两侧野树杂草,留茬高度在十厘米左右。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对主干路两侧可视范围和领导干部调研检查经常走的线路整治标准要求过高,这些公路两侧反复割草、干净整洁,但村内环境特别是背街小巷脏乱差。
层层加码问题之所以反复出现,背后的症结值得反思。有的地方盲目攀比,为了追求更多的所谓“工作成果”,把设置过高的考核指标作为“表决心”“亮态度”的方式,存在“以数量论英雄”的错误倾向,导致下级部门不得不逐级“层层加码”跟进;有的地方,由于对基层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制订的政策和指标脱离实际,使得基层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做到实事求是,出现“拼指标”“凑数据”等问题;有的地方,在设定完成工作的时限要求时偏离实际,不管基层的实际和工作开展条件,导致基层工作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但依旧难以应对不断“加码”的工作任务。
层层加码问题屡禁不止,危害不容忽视。一方面,层层加码让基层一线干部不得不承担更多额外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而这些任务和责任,往往与他们所掌握的资源并不匹配,执行难度较大。任由此种情况发生发展,不但直接加重了基层的压力与负担,而且容易让基层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不少层层加码的工作,占用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基层工作人员无法专注于实质性的工作,只能疲于应付,有时甚至不得不以造假应对,进一步加剧形式主义问题。
遏制层层加码,要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上级部门和单位在设定工作目标和任务之前,应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基层的具体需求、承受能力,避免提出明显不切实际的工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真正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推进工作,切实提升决策部署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
遏制层层加码,也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要求。刹住歪风,不能只寄希望于自觉,还得靠制度规范。只有从制度层面着力,制订和完善面向基层决策、任务分配的科学合理工作制度和流程规范,让各级部门和单位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才能减少任务摊派的随意性,避免提出要求时的“拍脑袋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甩锅式加码”。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执行。对于一些地方出现的层层加码问题,要及时问责“亮剑”。追责工作,不能把“板子”都打向基层,也要自下而上进行追根溯源。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好“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对那些不切实际、脱离基层实际的指标和要求,要坚决予以调整或撤销;对作出不符合实际要求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问责惩处力度,形成震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