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发展,陕西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综合实力稳步增强,贡献了全省近一半的GDP、近一半的投资、近一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5%以上的市场主体;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11310.9亿元、占GDP比重为47.8%,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呈现出高效率、高迭代、高耦合、高渗透的特征,这就要求民营经济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做大做强。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民营经济市场活力强,能够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循环,在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当前,世界经济依然低迷,部分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以“去风险”之名行“脱钩断链”之实,导致全球产业呈现收缩化、本土化、区域化趋势,国际经济循环动能弱化。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充分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以高水平国内大循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从而加速融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双循环畅通高效的新发展格局。
新材料科技公司员工研发新产品
抢抓重大发展机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为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发布指导性意见、规定和规则,支持鼓励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我省先后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着力破解转型中的难题。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中央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加快实施,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布局调整,都为我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民营经济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抓好用好重大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广泛应用,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模式,带来了创新格局的深层重构、经济结构的迭代重塑。民营企业具有市场敏感度高、创新活力强、体制灵活等显著特征,只有加快转型升级,迅速精准捕捉市场的需求,及时进行经营战略、技术革新的调整,加快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领域新赛道布局,企业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增长新引擎,重塑竞争新优势,推动地区发展实现“换道超车”。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大量民营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主要依赖低人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源成本、低价格竞争,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效益提升。随着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消失,消费需求呈个性化、多样化特征,对产品质量、创新供给提出更高要求,民营经济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不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民营企业只有进行自我革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由数量规模转向量质并重,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不想转”
综合实力偏弱,民营企业“不敢转”。多年来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国总量比重一直徘徊在2%左右,202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仅为江苏的1/5、广东的1/4、浙江的1/3,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仅五家,营收超过1000亿元的仅三家,总量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尤其是当前宏观形势严峻复杂,民营企业加强风险防范,生产经营更加保守谨慎,转型升级信心严重不足。以民间投资为例,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增速为—1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技改投资步伐明显放缓,必将影响企业发展后劲。同时,民营企业产业层次不高、发展基础薄弱,多数为小微企业,高附加值企业数量少,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利润薄弱,高端市场占有率不高。2022年我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17万家、占全国总数的4.3%,民营经济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比高达91.3%和50.3%。
创新能力不强,民营企业“不会转”。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由于技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试错成本高,加之受资金不足制约,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心有余而力不足,普遍存在“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缺乏关键技术和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省企业家协会调查显示,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9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2022年民企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的仅一家、投入强度超过3%的仅三家。同时,民营企业管理理念、方式较为传统落后,多为家族模式,多数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些企业家市场意识、开放观念、长远眼光不足,自主创新力较低。
要素保障不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支撑少。比如资金问题,缺钱是影响转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审批流程长、贷款额度低、贷款利率高,甚至有“隐形”门槛,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民营企业短期融资券余额已连续五年为0,融资成本普遍较国企高3—5个点。同时,政府产业发展基金规模较小,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财政用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有限。比如人才问题,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用工成本显著上升,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劳动力短缺。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企业高管、技术骨干、高级技工等“招不来、留不住”,创业平台、成长通道、帮扶政策等方面还有欠缺,人才引进配套政策难以保障,缺少足够的吸引力,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无法支撑转型发展要求。
政府服务不优,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有顾虑。政策的精准性有待提高,一些支持政策覆盖面窄、范围小、门槛高、兑现难,企业难以享受政策红利。不同程度存在办事难,政务信息系统及数据整合共享不充分,有的政府审批程序仍然烦琐,企业多头跑、来回跑、反复跑,服务质量效率不高。一些地方仍存在政策不落实、拖延打折扣、承诺不兑现等失信现象。有的领导干部担心对民营企业关注过多,就会有“政商关系不清不白”的嫌疑,对企业合理诉求不敢为、不愿为、不作为等等,直接导致政府服务企业转型发展效果大打折扣,民营企业自己人感受不深,转型升级顾虑重重。
锻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领域各环节,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做精做强主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着力锻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跨越转型的“火山”。
顺应发展趋势,走结构优化转型发展之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结构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拓宽民营经济发展新赛道新领域,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布局量子技术、生物科学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5G应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产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康养健身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竞争新优势。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加快发展节能减排、新能源替代、原料替代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加快数字化产业步伐,以网络化、高端化、智能化为方向,支持民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推动产业从低端制造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延伸。
增强核心竞争力,走科技创新转型发展之路。没有科技创新,产品就没有竞争力,企业转型升级更是无从谈起。加强自主创新,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独立或联合承担国家和省级各类科研项目,参与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攻关、重点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增强核心竞争力。强化创新成果应用,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推广中小微企业“零门槛使用+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模式代替一次性买断,降低双方合作门槛,促进优质发明专利加速产业化。优化创新生态,建好用好秦创原平台,推动民营企业采取“在港孵化+飞地转化”模式创新创造,支持“团队+成果”整体孵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大型民营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共享创新资源。
强化主体培育,走量质并重转型发展之路。坚持强基和提质并重,培优和育新并举,做大民营经济主体规模、增强综合实力。做优做强龙头企业,建立全省民营龙头企业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综合扶持政策,发挥民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产业带动性强的行业领军民营企业。梯度培育中小微企业,大力扶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实施梯次培育、动态管理,打造更多行业领域的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
提高内在品质,走科学管理转型发展之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建立治理结构合理、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和战略投资者,提高企业运行管理规范程度。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对标一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强化品牌形象塑造,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让更多的陕西品牌走向世界。造就卓越的企业家队伍,鼓励引导企业家树立当世界级企业和“百年老店”掌门人的雄心壮志,大胆试、大胆闯,不断创造事业发展新高度。实施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计划,让秦商精神薪火相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加强要素保障,走供给高效转型发展之路。加强资金保障,用足用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其开展技术改造、创新发展;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扩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规模;鼓励采取提前续贷审批、无还本续贷、设立循环贷款等,强化多样化融资供给,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提质、扩面,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健全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加强人才支撑,摸清企业需求,建立人才分类管理目录,常态化为企业举办各类招才引智活动;强化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柔性引才,采用“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专家”等方式,帮助解决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问题;鼓励企业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等人才分级培养、梯度培育,支持有能力的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支持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手段,保障科技人员权益。
提升服务水平,走精准便捷转型发展之路。转变政府服务理念,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强化“点对点”“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真正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优化政务环境,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同源、无差别受理,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秒批秒办,完善“一件事一次办结”工作机制,新增一批集成办理事项,推动“就近办”、“智慧办”、“免证办”和“承诺办”,提升企业获得感。打造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完善涉企行政执法权责清单,坚决杜绝对民营企业多重检查、加重处罚等行为,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最优环境、提供最优服务、给予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