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星耀,冰月皓明。骊山脚下,华清宫内,彩灯齐射,照亮了半边天际。冬雪过后的夜晚,素练琼枝,绰影重叠,此时,冰火版《长恨歌》缓缓启幕。“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空灵的歌声刺破寂夜,“明皇”与“贵妃”会于鹊桥,水池之上,舞台之外,人们沉浸在历史与文化、光影和乐舞的同一个“时空交点”。
1000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长安,留下千古绝唱《长恨歌》,馈赠给后人无限遐想。历史斑驳,长歌不绝!2006年,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与观众见面。18年来,《长恨歌》演出超5000场,接待约1000万人次,实现收入近20亿元。2021年12月3日,华清宫创新推出冬季版冰火《长恨歌》,实现了北方冬季室外实景演出的突破。2023年《长恨歌》又入选“全国首批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斯山为大幕,斯水作舞台,斯地真历史,借我入戏来。”近年来,陕西更是围绕《长恨歌》、骊山和温泉酒店等IP,整合文旅优势资源,走出了不唯“门票”唯“文化”的文旅新路径,逐渐实现从“靠坟”到“靠文”的突破。
门票之外,打造全新的业务增长赛道
骊山晚照,自古号称“关中八景”之一。眼下虽草木冬藏,但红叶白石,别有风味。去陕西临潼登骊山、赏晚照、看演出、泡温泉,成了大多游客的选择。
“我们提前三个月就订了华清御汤酒店和长恨歌演出,当天还根据当地人介绍,去骊山的一家机车主题咖啡店喝了下午茶,看了日落。我们这次进行的陕西五日游起初是冲着《长恨歌》而来,但到了才发现,能赏玩和体验的东西是一系列的,有一半时间都沉浸在华清池了。”重庆慕名而来的陈女士说。
春节期间《长恨歌》演出座无虚席 冯雪峰/摄
近年来,陕西打造了以“华清旅游”为母品牌,以华清宫、华清演艺、华清御汤、华清文创、华清管理为子品牌的“一母五子”品牌战略架构,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
“我们发挥《长恨歌》的品牌优势,聚集组合产业资源优势,开创景区+酒店合作新模式、新典范。同时,我们还深入参与临潼区其他文旅项目运营,延伸华清旅游产业链,扩大华清旅游生态圈,实现临潼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车轩说。
20世纪50年代末,作为陕西国庆十周年十大项目之一,华清池成了一座人民公园。进入80年代初,随着华清御汤遗址的发掘和梨园遗址博物馆的修建,华清池一跃成为全国热门旅游景点、陕西旅游的龙头单位和重要的外事接待单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华清池”这三个字在不断“破题”路上,随时代脉搏试炼,有90年代的辉煌,更有11年的迷惘,直到实景演出《长恨歌》诞生,在摸索、创新中,最终落尽繁华见真章,从资源依赖型的“门票收入”走到了文化赋能下的“产品融合”,实现了新一轮文旅转型升级。
“我们坚持产品为王,创新突破,企业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长恨歌》、《12·12》、御汤酒店、文创、管理输出等非门票业务收入6.94亿元,占总体收入的69.4%。”车轩说。
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洁表示,华清宫还将在持续拉动包括经典《长恨歌》、冰火《长恨歌》、实景影画《12•12》、多媒体影像剧《玄境长生殿》在内的演艺产品高质量发展“强引擎”的同时,积极深入参与临潼区其他文旅项目运营,延伸华清旅游产业链,扩大华清旅游生态圈,打造更多“高颜值”“文艺范儿”的文旅项目。
延伸产业,从“出圈”走向“出品”
《长恨歌》何以常新?莫过于紧跟时代、产品为王,不断更新表达,更新游客体验,延伸产业链。
2023年夏天,华清宫的一场直播燃爆全网。当晚,《长恨歌》也进行了开演18年以来首次全程直播。
“太震撼了!”“一定要去看!”第一次在直播间看到完整版《长恨歌》的网友们纷纷表示。在近六小时的直播里,累计观看量30万余次,点赞量达1亿次,华清宫官方抖音号更是一夜涨粉10万。不仅如此,华清宫还持续开展达人带货推广活动,官方抖音直播多次冲进全国游玩带货榜前十名。
一曲冰火《长恨歌》暖热冬日华清池 冯雪峰/摄
“我们立足华清宫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技术先行优势,抢占直播赛道,持续开展达人带货推广活动,官方抖音直播多次冲进全国游玩带货榜前十名。通过新表达、新技术、新文创,让景区文化活起来, 游客体验潮起来。”华清宫景区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洁说。
2023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开展重点文旅产业链三年行动。华清宫景区又一次做出尝试,创新融合文化IP,以“中国唐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为核心定位,通过活动创新、场景创新,营造国潮文化氛围,利用沉浸式数字展陈与体验场景,全方位还原唐文化,打造极具特色的唐文化主题乐园。
据了解,在甲辰龙年,万象更新之际,华清宫还将为全国游客呈现富有唐朝文化特色的新春游园会。
车轩介绍,考虑到广大游客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华清宫还将以文化赋能商业,以多元业态增强沉浸式体验,打造“芙蓉天街”文商旅消费聚集区,改造提升舞剧《长恨歌》,常态化开展“唐·上元节”夜游活动,通过灯光、造景和夜游,营造“全唐”概念场景,为游客提供新型体验,激活临潼区骊山老城文旅业态,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经济创造新亮点。
2023年,舞剧《长恨歌》入选全国首批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早已“出圈”,而华清宫“出品”必属“精品”也成为业内大多人的共识。管理输出业务是华清旅游破圈的又一触手,如绍兴柯岩风景区的《鲁镇社戏》项目、洛阳《大河荟》项目、贵阳长征文化科技展示馆项目、遵义《伟大转折》演艺项目等,与唐山文旅集团在国庆期间联合打造“穿唐服 游唐山”主题唐风活动,在更大范围延伸了华清宫的文旅产业链条。
长安不止《长恨歌》,更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用艺术活化的形式传扬中华优秀文化,讲好华清品牌故事。如今,上巳花神节、中华七夕情人节、“偶遇白居易”“古诗词飞花令”等诗词活动,以传扬传统文化为核心,利用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文化可知可感。
陕西文旅在“长恨歌”这个品牌上,跳出“城墙”。
担当使命,让群众端起文旅“饭碗”
每当晴山向晚,霞涌苍崖时,一队队车便向骊山最佳观景点驶去,那里有年轻人们喜爱的主题咖啡馆,还有老人们热衷的大炕民宿、茶院。
“看完长恨歌,住一晚上民宿,在骊山上转转,就全乎了!各个年龄段的朋友,都可以来这里拔草啊!”西安市民李女士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在临潼区的两天“打卡”图集。
近年来,以《长恨歌》的强劲辐射力,华清文旅深入参与临潼区其他文旅项目运营,助推实现临潼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临潼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段明说:“2023年1—10月,我区旅游综合接待3245.03万人次,综合收入231.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3%和33%;以今年国庆中秋‘双节’为例,临潼累计接待游客85.4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650%,直接收入1.15亿元,较2022年增长660%。截至10月下旬,秦始皇陵博物院年接待量首超1000万人次,华清宫景区年营收首破10亿元大关,首创历史新高。”
品牌效应,推高旅游收入附加值,随着华清宫景区与临潼当地的通力合作,文旅产业多元化崛起,孵化、催生了“新玩法”下的新经济增长点,“看演出 住民宿”成了游客们追捧的文旅套餐。
“我每天一大早就开工,周末起得更早,但乐在其中。”30岁的郑楠楠是骊山街道东安村人,2020年之前一直在外闯荡。2020年4月,她凭借多年的餐饮工作经验,回到家乡在后瀛民宿找到一份新工作。
“收入和在外面打工差不多,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郑楠楠笑着说,现在每月工资3800元左右,这份新工作让她在务农之余增收不少。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越来越红火的旅游也提升了周边石榴等种植产业的附加值,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成了当地村民打开增收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华灯初上,《长恨歌》以骊山为幕,演艺之外,华清宫将骊山保护铭刻心中。立足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总体要求,重点研判、实施骊山生态保护工程,在骊山绿化的基础上丰富、优化植被品种,打造牡丹路“花谷、网红路”。加强科技支撑,深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建立健全骊山常态化长效化保护数字化管理机制。
“未来,华清宫将坚持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径,为经济和文化发展贡献力量。”高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