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2期 / 正文

消除金融的“高山”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2-05 19:16 作者:王刚 潘拥军 常浩然 娄飞鹏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破解金融支持的难点、痛点、堵点,对于推进民营企业提质升级、做大做优做强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堵点”亟需打通

近年来,国家围绕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在这些政策尤其是金融方面政策举措支持下,民营企业融资呈现“量增、价降、面扩”的态势,但同时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融资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供给顺周期效应表现比较明显。当民营企业财务状况良好时,金融机构一般都会“慷慨”放贷,当陷入困境时则严格审核,甚至一刀切“抽贷”“断贷”,最终形成“有钱易贷、无钱难贷”的现象。一般而言,民营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最需要金融支持,但因为偿债能力、信用等级、抵押担保资产等基础条件薄弱,往往难以通过融资审核。同时,对较难识别判断的技术密集型行业,金融机构多采取谨慎态度,也会让一些专精特新企业难以及时获得融资支持。

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  新华社/供图

多样化融资渠道还不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较低。民营企业一般通过信贷获取资金,较难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加之抵押担保不足,民营企业在信贷融资方面往往处于劣势,亟须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工具,助力民营企业融资从单一信贷“独木桥”扩展至多样化综合金融“立交桥”。

部分领域融资准入门槛较高。信贷融资中,存在贷款门槛较高、贷款流程冗长等问题,部分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及时充足的信贷资源。资本市场上,民营企业上市审核效率有待提升,可转债发行门槛较高,特别是适合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其准入门槛有待进一步降低。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市场上专门设计用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产品不够丰富,适应度和创新性有待增强。

“利好”前所未有

在看到问题和短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面临一些重要机遇。

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强化。去年以来,各级金融主管部门多次召开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座谈会、推进会,要求金融业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切实做到对国企、民企等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着力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政策,推动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这为缓解融资供需结构性矛盾、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融资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环境逐步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方式正在从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逐步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协调发展转变。截至2023年8月,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民营企业占比已超过90%。同时,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日益丰富。据统计,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数量占比已达90%以上。

新领域新业态提供了新契机。“双碳”目标下针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便利政策不断推出,聚焦人口老龄化的养老康养行业的融资政策不断细化,数字经济中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为民营企业获得更足更好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契机。

“血脉”畅、能量足

完善的融资环境和政策机制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应聚焦市场信心、金融改革、政策支持、产品创新、服务优化、风险防控、法治保障等重点环节,下功夫进行突破提升。

提振市场信心。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信心比黄金更珍贵。现阶段多重超预期因素给企业生产经营、融资扩容带来深刻冲击和不利影响。因此,支持民营企业的重点是在融资上提供更多优惠便利,帮助企业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发展活力,更好发挥“小细胞、大能量”的市场主体作用。

深化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提升服务民营企业融资质效。遵循“集中应对、分步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支持金融机构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改进绩效考核、加强专业建设等,从长效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强化政策支持。在科学评估既有政策落实情况基础上,继续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断激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针对民营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的问题,可通过政策支持汇总融资、税收、用电、用水等各类经营信息,为金融机构准确研判民营经济资信状况提供数据支持。

丰富金融产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类型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和金融服务需求特点,细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更具针对性、创新性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创新不仅要创新信贷产品,还要创新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产品。同时,应在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进行债券和股权融资,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融资工具,提供更好的融资平台。

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进数字金融建设,不断拓宽线上服务渠道,主动融入民营企业生产生活场景,为其提供沉浸式金融服务。探索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对产业链供应链设计专门金融服务方案,既有效服务民营经济主体,又推动产业链稳链固链强链。

防控金融风险。全面梳理分析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管理预案和措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优势,持续迭代优化风险管理模式,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判断水平。综合运用股票、债券等多种工具,稳妥应对房地产等领域的风险。

完善市场法治。修订完善《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涉及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切实解决与民营企业融资发衔接不紧密、约束力不够等问题。强化重点领域的法律执行和应用,依靠法律手段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纠纷和矛盾,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和相关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