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企业要做大做优做强,就必须跨越转型升级的“火山”,这是绕不开、躲不过的一个关口。
转型之“需”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民营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加快转型升级,对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转型升级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有助于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助于更好发挥稳增长、促就业的作用,彰显高质量就业的功效,体现兜牢民生的功能,增加群众收入,促进“扩中提低”,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的华为终端总部 视觉中国/供图
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内在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从理念、机制、内涵上都要求参与企业同国际规则相衔接、与国际需求相适应。比如,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不断向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高端攀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这些都要求民营企业主动融入,加快转型、不断升级,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去、走得好。
自我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转型升级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社会化,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管理机制、人才队伍,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具有比较优势的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增强盈利能力,提升价值链水平,提高市场扩张和渗透能力;有助于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发展的内涵和质量。
升级之“困”
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微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的压力很大,转型升级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产业级次低、创新能力弱,高质量发展动力不强。民营企业大多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入行门槛较低,设备工艺相对落后,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散化经营,粗放发展,产出的是附加值低、替代率高、选择性强的初中级产品,市场适应能力差、拓展能力弱。一些民营企业缺乏战略考虑,热衷于赚热钱、快钱,对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加之规模较小、资金有限,无力或不愿投资研发创新。而创新能力弱,又反过来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获利能力弱,影响核心竞争力,阻碍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
隆基绿能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投产 新华社/供图
治理体制不完善、产业聚集度低,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不牢。许多民营企业起源于个体经营,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依靠创始人个人魅力激发家族凝聚力。一般在创业初期,这种管理模式能基本满足发展需求;随着体量增大、发展加速,这种家族式管理就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不符合。同时,由于天然较强的自我产权保护意识,民营企业同业资产难以联手整合,更无意或无力于产业链的前后延伸,生产的初中级产品散布于产业链条的多领域、多环节、多工序,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架构,产业链条短、产业集中度低,难以实现产业升级,无法组团获取全产业链的价值和利益。
优秀人才缺乏、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不足。一些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对于专业人才的进入构成一种天然屏障,导致无法招聘到所需的专业技术方面的高端人才。加之报酬待遇、晋升激励、社会保障等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民营企业专业人才职龄短、流失大、留住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家族式管理往往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不利于职业经理人的引入,难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内部治理水平停滞不前,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破局之“路”
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民营企业跨越转型“火山”,关键在于创新。而这个创新必须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解决产业低端化问题。
从方式看,转型包括转行和转轨。转行是企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转轨是企业在原有产业中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实践中,转型和升级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伴随转型,企业从管理、技术方面的创新改进中获取更高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
从方向看,转型升级要实现工艺流程再造、技术迭代晋级、产品功能升格,获得更多附加值,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要加快技术创新,将产业链高端的企业培育成行业龙头总部,成为产业链的“链主”,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将初级中间产品的企业培育成行业配套协作商,成为产业链的“成员”,主攻专精特新,深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用技术含量高的独特产品充当产业链的“独门”佼佼者。总之,通过以“链主”+“成员”的方式,延链补链强链,获取全产业链的价值。
从领域看,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技术创新要紧盯新质生产力,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要抓住“双中心”建设契机,发挥秦创原的“孵化器”功能,孕育一批科技型企业,为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奠定基础。
制度创新推动聚“链”成“群”。民营企业跨越转型“火山”,必须依靠管理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来解决治理问题。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治理水平现代化水平。混合所有制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现实有效的制度选择。混合所有制(除合作制外)的实质是股份制,就是不同所有制的投资主体以股权投资形成股份制公司,即跨所有制的资本“混血儿”。
通过股份制“混改”,逐步实现“个转企”、“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学习借鉴“北元”“同力”模式,促进企业社会化转型,引入职业经理人,实现公司治理现代化;借力“秦创原”的“加速器”功能,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与战略投资人、合伙人一道,以控股、参股、兼并、联合、上市等方式募集更多发展资本,融入重点产业链,促进 “四链”深度融合,扩大产业集聚的链群协同效应。
以“混改”为载体,按照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原则 ,解决“芝麻”状分布问题。产业集聚是纵向概念,前后延展拉长产业链。产业集群是网络横向概念,关键在于产业链的垂直分解。要发挥“链长制”统领协调作用,在锚定链主龙头企业延链、补链的同时,培育众多上下游关联的规模化“中间品”成员企业,为不同产业链提供同类中间产品,如“达美”“玲珑”这样的汽车产业链的配套供应商,获取产业集群效应,抱团实现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目标。
人才创新注重“内外兼修”。无论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最终要靠人才。
培优企业家“领头羊”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将其深度融入民营企业文化。引导民营企业做好“民二代”“民三代”地有序交接,加强教育培训。发挥企业家俱乐部功能,使得民营企业家从成功和失败案例中分享经验、汲取教训、拓宽视野。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动民营企业按照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贡献进行市场化分配,采用股权激励、职场晋升等方式,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积极参与“三项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走向市场,将专利发明以技术入股、估价转让或探索“先试用、后付费”协议转让,通过合资共设、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赋能。
加大人才引聚力度。注重“以才引才”,瞄准高校院所、专家团队等,发挥人才互荐“链式效应”,不断扩大人才“朋友圈”。注重柔性引才,在各类园区、开发区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交流合作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共同体,建立产学研共享的研发中试平台,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内涵层次,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潜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