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2期 / 正文

筛“未病”预防

——轻视健康是生病多的“病根”,得防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2-05 18:55 作者:本刊记者 刘甜甜

如果将解决过度医疗,提升治疗水平,视为渭南市医改的前两个阶段,那么,将医疗服务逐步向疾病预防和“治未病”方向转变,则成为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

在国家层面,健康优先被反复提及。把维护全民健康的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渭南也有探索。

渭南以中医作为突破口,鼓励基层医院建立特色科室,将其“治未病”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通过开展医养结合、医防融合,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建立科学的慢病管理机制,让群众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培养大众的健康意识。

乡镇中医馆“逆吸”患者

在距离澄城县城30公里的寺前镇,本地人都喜欢到镇卫生院的中医馆看骨病。

寺前中心卫生院的走廊里,可以看到不少因膝盖关节变形而走路摇摆的病人。院长姚宏升说,这是典型的地方病,名为氟骨症,表现为四肢和脊柱持续性疼痛、关节畸形,属于慢性侵袭性全身性骨病。

抓药 新华社/供图

听说卫生院有一种灵贴很管用,可以缓解疼痛,不少村民慕名而来。这是赵凯医生发明的“关节止痛效灵贴”,受到患者肯定,它在2021年入选“渭南市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

卫生院的中医馆成立于2017年,随着医疗水平逐年提升,这里出现对病人的“逆吸”现象,不仅吸引本地病人,还因为它位于三县交界处,有不少患者从其他县赶来就医。

“基层医疗要想发展,必须走特色专科道路。”澄城县卫健局副局长位晓华说,乡镇卫生院不能光靠帮扶,要自谋出路,通过建设特色科室的方式错位发展。随着中医馆的建立,“逆吸”现象也表现在多个地方,比如王庄中心卫生院的浮针、城关街道卫生院的三才神灸、尧头卫生院的中医耳鼻喉专科,中医诊疗量都在不断提升。

而选择中医作为突破口也颇有深意。农民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到一定的年龄后,不少人患上颈椎腰椎病、膝关节炎、肩周炎等常见病、慢性病,如果能在家门口的中医馆做基础治疗,那是最方便的。同时,中医药治病还有副作用少、治疗费用低的优势,这对收入相对较少的农村患者来说,更容易接受。

“再加上中医方面的政策越来越好,比如在人才招聘上,中医特岗的设置能吸引来不少优秀医生。”姚宏升说,赵凯之前一直在民间诊所,特岗的招聘要求对年龄比较宽松,他才有机会来到卫生院,而一个好的中医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发展水平。

2022年11月1日,冬日的阳光格外温暖,赵凯像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忙碌。突然听到楼道里一群人簇拥着走过来,他起身走到门口才看到,是之前的患者来了,他们手里拿着锦旗,上面写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突然见到这种场面,赵凯显得有些难为情,但心里也是高兴的,这代表着群众对他医术的认可。

患者王爱红,是南党村的村民。赵凯初次见到她时,腰后有一个巨大包块,呈紫色,按之硬且灼热,边有结痂。“也去别的医院看过,说我这是腰疝,已经很多年了,三天两头发烧。”王爱红说,开头的几年使用抗生素还管用,这两年不行了,总是发烧,县医院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听说寺前的中医能看,便来试试。

赵凯诊断为宿便与瘀血滞于少阳阳明,于是开出药方通便活血。服药后效果良好,不仅体温降下来,包块色泽也逐渐变淡,按上去柔软了许多,没有疼痛感,王爱红多年无法平躺的现象终于改善。再经过后续诊疗,现下已经趋于康复。

“其实中医药的服务对象不仅有患者,还有规模庞大的亚健康患者。”位晓华说,现如今中医药不仅要以病人为中心,更应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关照。

在澄城县中医医院党支部书记田耀学看来,基层医院,包括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有四类:慢性病患者、脑血栓后遗症人群、慢性运动性损伤人群、以及肿瘤患者。这些病人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他们花了大价钱到更好的医院治疗,可相比前期治疗,其后续治疗更加考验病患和家属的经济条件。

当他们从外地医院回乡后,家乡的医院能否承接后续治疗,让病人生活得更有质量,是田耀学一直关注的事。2012年,中医医院就建成康复科,开始承接这类病人,现在看来,20张床位的配备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到2021年,我省提出建设省级中医药特色康复示范中心,澄城县中医医院便极力争取成为试点,并主打建设这一中心。

从科室设置来看,原来的康复科只是一个大专科,而现在更加精细,逐渐分出心肺、疼痛、神经三个科室。原来只有一个病区,现在四层楼都投入使用,床位增加到150张,配备近60名医护人员。

最吸引患者的是,其“中西医相结合、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这里,患者不仅可以接受针灸、火罐、刮痧、中药薰洗等中医治疗项目,还能选择经颅磁超声治疗、空气压力波治疗等西医项目,最大限度减轻身心痛苦。

“康复中心的很多治疗项目也在报销范围,这恐怕是病人最关注的。”田耀学说,在基层医疗体系中,中医可以做的还有太多。

卫生、养老“两院合一”

马宁香每天的工作重复性比较强,但她依然很有耐心。

早上7点,叫老人们起床,给他们穿衣服、倒尿壶,然后是打扫卫生、收拾房间,之后吃早餐、做运动。除此之外,还得观察老人的精神状态,陪他们聊天,保持心情愉悦。

医养结合康复训练室 新华社/供图

这看起来有点像幼儿园的日常,但做起来却有诸多不同。入住卫生院的老年人大致分为自理、失能、失智三大类,后两者的日常活动需要他们专门陪同。

比如一位83岁高龄的失能失智老人,就需要马宁香特别关注。她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本是轮流照看,只是最近农忙,不得已才送到卫生院。老人患有脑萎缩,还插有尿管,每天至少需要清洗两次,在卫生院有专业的护理员,儿女们算是放心。

日常情况下,马宁香需要照顾十多位老人,每天被忙碌充斥着,可也过得踏实。很早的时候,她当过老师,学习能力强,看到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便选择做养老护理,并考取了专业证书。没想到的是,现在竟成了稀缺人才。

2022年10月,芝阳镇中心卫生院以医养结合为主题的板块正式对外开放。这是韩城市首家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是卫生院、疗养院“两院合一”的典范,可以满足农村老年群体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医疗保健型养老需求。自从开放,入住人数一直在上涨,尤其到冬季床位更是供不应求。

火爆的背后是农村旺盛的养老需求,在独居老人和留守老人比较聚集的农村,谁来守护他们的安康?芝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汪洋从政策规定中找到一条出路:基层医疗机构在病源较少且有闲置病床的情况下,可开展养老服务。恰巧,2021年我省开始这方面的试点工作,汪洋便改变思路,一边提升医疗水平,一边做起医养结合。

在卫生院的二楼,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有人在闲谝,有人在休息,还有人在康复室的机器上做锻炼。“卫生院不仅能提供便捷的医疗资源、养老服务,还能提供很好的养生服务,院内的中医馆,为老人的健康再添一重保障。”汪洋说,医养结合可以提升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对资源短缺的基层来说更实际。

芝阳镇中心卫生院距离市区20分钟车程,在这里做医养结合,可以辐射市域南面的两个乡镇。为此,韩城市决定投资500万元,建设新的医养大楼。到时,100张床位的配备,可以满足更多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除了医养结合,科学的健康管理体系中,少不了医防融合。

据统计,慢性病已成为普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它消耗的医疗资源最大,特别耗费患者的财力精力,并且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的特征。在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当下,这考验着基层医疗水平。

2020年10月,我国正式启动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其目的是支持县域形成县乡慢病共管协同、医疗与基本公卫服务协同、慢病管理与专科建设协同发展的新管理模式。一年后,渭南市华州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加入协同体,积极探索新的做法。

慢病协同管理体系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区人民医院作为总院,协同其七家分院,在集团内73个农村开展全面筛查。筛查主要针对五种慢性病进行,即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卒中,年龄在35—65岁的村民,都可以参与免费检查。

高阳镇拆头村的筛查现场,一位村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过来,“医生,这两天腿乏得很,不知道是不是收麦子累着了?”

武小龙是华州区人民医院的副院长,根据经验,他先给这位村民安排了血糖检测。结果显示,空腹血糖21.9毫摩尔。已经是比较严重的糖尿病了,武小龙立即安排他入院治疗。

“很多村民不爱去医院,经常是小病扛着、大病拖着。筛查中还有人说,以前都好好的,咋一检查还有毛病了。”武小龙说,不仅是老人,许多年轻人对慢病也是一知半解。35岁的年轻人也许现在还没有症状,但他不了解,长期吸烟可能导致慢阻肺,暴饮暴食引起的肥胖,将来会造成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这类人群都在早期干预范围,慢病管理就是要督促他们对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首轮筛查工作告一段落,华州区人民医院共将五类4426人纳入管理范围。一般人群由乡村医生负责随访和健康教育,乡镇卫生院指导和评估。高危人群由乡镇卫生院医生管理,村医协作,区人民医院负责技术指导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慢病管理依托医共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区镇村三级医疗的同质化。比如统一培训、统一用药、统一治疗路径,这都是提升医疗水平和效率的关键之处。”武小龙说,当上下协同体系越来越顺,必定会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实,患者在医共体范围内能享受到同质化的治疗。

不过,由于慢病管理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还采用“土办法”进行,比如信息采集、上下转诊等。为了建设更高效、覆盖面更广的管理体系,华州区正在完善信息化建设,在线复诊开方、送药上门、远程健康监管等功能上线时,慢病管理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村里有了“事业编”医生

2023年4月,张静敏来到澄城县城关街道串业村卫生室正式上岗。随着老村医退休,她成为这里有史以来第一个事业编医生。串业村有常住人口500多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偏多,她一上班便开始走访入户,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嘱咐需要注意的事项。

精细化医疗服务 新华社/供图

张静敏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刚毕业的几年,她在县里的妇幼医院找了个临时工作积累经验。看到招聘启事,她毫不犹豫报了名,“事业编村医有保障,离家又近,这下能安心了。”

为村卫生室配备带编村医,是渭南市做强基层医疗的一次探索。在首次招聘考试中,澄城县共有24位大学生脱颖而出,开始他们的驻村生涯。“这真是解了燃眉之急,连我们最紧缺的临床专业都招满了。”位晓华说,现在的村医年龄偏大,60岁以上在岗的还有很多,后继无人的情况下,事业编村医可以说是及时雨。

在医疗领域,西安对渭南的“虹吸”效应较强,不仅表现在吸引病人上,还表现在吸引医疗人才上。而很关键的一点是,患者是否选择到基层的“小医院”看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里有没有好医生。比较尴尬的现实是,由于工作条件较差、待遇较差、没有保障等因素,村医招不进、留不住,人员老化短缺、青黄不接等现象比较明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级都在想办法。近年来,我省开始实施对县及县以下医疗人才的招聘,在每年两千多个名额中,渭南市可以分到300多个,但从招聘情况来看,每年招进不到200人,很多计划落空了。“医技、药学、护理类的专业还好,最缺的还是临床方面的人才。”渭南市卫健委副主任李娟说,很多学生,尤其是本科以上的人才,宁愿到城里打工,也不愿意在乡镇进入体制内工作。

2022年,渭南市提出“县聘镇管村用”的招引人才思路。由县级在乡镇卫生院编制空缺的基础上,统筹制定招聘计划,人社部门组织实施,招到的优秀人才到村卫生室服务。五年服务期满,优秀的村医可回到卫生院工作,或是在全县范围流动。

“按照国家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要求,乡镇卫生院要成为县级医院的分院,上下做到人财物统一。目前看还有一定距离,但真到那时,人才流通就更方便了,现阶段的人才储备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在努力。”李娟说,招聘将持续四年,为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储备2000多名人才。

在向基层发力的同时,渭南市也十分注重市级、县级层面医疗用人问题,一场“编制备案制”改革正在进行。

过去,市县两级的公立医院按照事业单位管理。根据机构编制部门的要求,事业单位招录人才逢进必考,其程序相对比较复杂,有时还无法满足医院的用人需求。为此,很多单位不得不招录临时聘用人员,但又因为同工不同酬,影响了部分人员的积极性。并且按照招录标准,进入市级医院需要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而实际情况是,因为多种原因,这些医院也存在招不来、留不住的情况。

“一个医院分配多少个编制,是根据其床位数量核定的,现在不平衡的是,我们的很多医院还是根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床位数核定的编制,医院的用人环境亟待改善。”李娟说,基于以上现状,渭南市在2022年开始推行编制备案制管理。

试点工作在渭南市中心医院和市妇幼院两家医院开展,具体操作中,他们先对两家医院现有的床位数进行核定,统计了近三年床位使用率、门诊量,以及目前在编人员情况等信息。在两家医院原有编制的基础上,增加控制数2490名,规定把编制总量作为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开展岗位设置、核拨财政经费、核定绩效工资总额的依据。

“实行备案制以后,医院可以在不突破控制数的基础上,发挥用人自主权。并且可以不受现有招聘政策的限制,自由招录人员,灵活掌握岗位需求。”李娟说,目前,市卫健委正协同多个部门制定后续方案,目的在于有效发挥编制备案制的作用。除了工资、绩效等都由人社部门核定以外,他们期待控制数编制人员和原编制人员在职称、晋升上,能得到同等对待。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