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24期 / 正文

“科技版”:看“云”播种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1-07 15:55 作者:本刊记者 梁芝芳

田野里扑面吹来科技风。

空中无人机、田间摄像头、棚内传感器,手机“巡田”、AI种植、智能饲喂,大棚连上物联网,作物从田间地头“搬进”工厂;“南橘北枳”的定律被打破,青皮甘蔗、火龙果等曾经只在南方生长的水果,通过温室大棚的光热调控,实现南果北种。

杨凌,中国农业的“硅谷”。在这里,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人工智能……这些“云端上”的数字科技正在大步走向田间地头,覆盖农作物耕、种、管、收的各个环节,“会”种地的杨凌农民逐渐转向“慧”种地。

掌上务农,云端种养

临近中午,王浩收到“棚掌柜”智能物联网系统发来的信息,提示棚内温度升高,他轻点手机屏幕,几公里外的杨陵区揉谷镇除张村王浩家庭农场内,9个温室大棚上的保温棉被全部自动收起。

种田“老把式”王浩,早已习惯了掌上务农。通过手机远程操控,他除了经营自己的家庭农场,还代管着数百公里之外渭南、延安、商洛等地的百余个大棚。王浩感慨道,以前种地是全家总动员,每天通风或者升降棉被需要来回跑,一个棚就得花半个小时,现在科技设备入棚,“家里手机一点,地里大棚就卷”,还能远程浇水、施肥,精确控制温度、湿度,一部手机可以轻松管理好几百亩大棚。

喜采火龙果 视觉中国/供图

“我们在多种环境下探索如何使作物长得更好,少得病、优质高产,再把这样的环境因素收集,通过软件程序嵌入到‘棚掌柜’的系统中,相当于给大棚装上了一个‘智慧大脑’,帮助农户精准化管理,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的同时,还可提高20%左右的收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孙先鹏介绍,“棚掌柜”已在陕西、河南、山东、新疆等地推广10000多棚,年增产值达2000多万元。

在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除了一排排垂向地面的火龙果枝条,还有零星种植的木瓜树、香蕉树、百香果等南方水果。36个温室大棚全部安装了“棚掌柜”设备,橙色箱体连接着补光灯、滴管设备、传感器以及外部的风口、棉被控制系统,电子屏上,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环境数据实时更新。

“80后”新农人王艳根据这些数据远程诊断、精细管理,在棚内模拟出南方的温润气候。王艳是高级职业农民,2008年返乡创业,她从自家的一亩地开始建棚试种,成功让火龙果在杨凌安家,种植基地扩大到200余亩,火龙果种苗卖往全国,多数还是西北干旱地区。

南果北种靠什么?

“南果北种,看品种,看管理,关键靠科技。”王艳总结。

面对农业新科技,她乐于“尝鲜”——先后引进培育20多个火龙果新品种,将传统大棚升级为大跨度非对称双拱双膜保温大棚,生产火龙果脆片、火龙果酒等衍生产品。

这些被科技“武装”起来的火龙果色味俱佳。王艳开起直播,直播间就设在棚里,她讲栽培方法,还带着网友“云参观”,看果树长势,用事实说话。说到兴头时,切几个果子,晶莹透亮的果肉,既印证树苗好,还捎带着卖果子。

尽显“科技范儿”的,不只是农业大棚。

在杨凌秦宝牛业有限公司,肉牛住进了宽敞干爽的现代化“宿舍”,脖子上戴着“运动项圈”,吃着精心配比的“营养餐”,还持有“身份证”,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里的每头牛都有专属的智能项圈和电子耳标,通过这些设备,不仅能实时记录它们每天吃多少料、长多少肉、活动量多大,以及躺卧、反刍次数等,还能监测母牛的发情状况,从而及时配种,缩短胎间距。智慧牧场管理系统接入了上千个智能传感控制设备,智能精准饲喂、数字化管理,让每头牛都被饲养得明明白白。

在掌上务农、云端种养,数字赋能下,农业生产从靠经验向靠科技飞跃。

种菜不用“看天吃饭”

“良田”不只在田野,也在现代化的工厂、车间、生产线上。

朝阳洒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宽敞明亮的智慧温室内,“种”在水里的叶菜生机勃勃、长在“半空”中的彩色小番茄挂满枝蔓。

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的工作人员在管护水培植物

无尘路面、新风系统、悬挂式椰糠栽培槽、自动化番茄采摘车、AGV无人运输车——相较于传统大棚,3万平方米的智慧温室更像是一个生产车间。

“不同果蔬品种、不同生产阶段,都能‘一对一、点对点’地科学制定生长模型。我们建立基于生长模型的智能控制系统,应用AI学习方法,自动识别作物生长不同阶段的环境参数最佳区间,智能调控水、肥、温、光、气,满足作物最佳生长需求。”示范园技术主管王芳说,搭载全套智能农作系统,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的叶菜和番茄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无人化。

在她看来,智慧温室系统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能按照程序自动运转,遍布园区的1400余个传感器则犹如“哨兵”,实时传回园区作物现场各项数据。“传感器每隔10分钟自动采集1次数据,每天都会有大量数据生成,也会有大量数字化指令输出。”

植物生长在阳光下、土壤中,这是自然规律。从自然到可控,温室大棚是一种探索,能够种植反季节蔬菜,但也会受到高温、冰雪等不良天气影响。

而植物工厂的出现,则打破了土地、空间、气候等自然条件制约,蔬果种植不再“看天吃饭”。无论四季交替、昼夜更迭,作物始终处于最适宜的环境中,“无忧无虑”生长。

无需土壤、不靠太阳,厂房之中是如何种出蔬菜的?

“LED光照代替阳光,营养液代替土壤,通过垂直立体栽培系统、营养液自动供给系统以及基于AI的智慧管控系统控制温度、湿度、光照、水肥、二氧化碳等参数,就能种菜。”隔着透明玻璃墙,杨凌农科集团副总经理张二磊身后是“长”满蔬菜的10层钢架,如货架一般一层层叠放直逼天花板。架子顶部装着灯珠,人工模拟的红蓝“太阳光”照在水灵灵的菜叶上,仿佛置身科幻片片场。

在这里,种菜也有流水线:播种、育苗、分苗、移栽,设定好适宜的光照、养分、温度,一茬生菜42天就能长成,然后采收、包装、清洗种植板、入库。“种子进去蔬菜出来,从栽种到培育全流程智能调控,栽培全过程实现无人化管理。”杨凌农科集团商业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李猛告诉记者,如果实现排产,植物工厂可以全年无间断生产,每天都能采收新鲜蔬菜。

“‘加速’是植物工厂的标签。”李猛说,一茬菜比传统大田种植能缩短三分之一的生长时间,大田菜一年只能种两三茬,在植物工厂,一年能种八九茬,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升。此外,因为杜绝了外部尘源、病源侵入,植物工厂的蔬菜无需使用农药,质量可控、源头可溯。

除了固定厂房,园区内还有便于移动的集装箱式和冰箱式植物工厂,在高寒高海拔、沙漠戈壁及偏远海岛等非可耕地区也能正常生产蔬菜。在这些无人工厂里,植物循光向上、拔节生长。

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怎么种地、如何种好”,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傅隆生认为,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这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聪明的数智大脑能让作物生长更加有序、可控,而农业机器人则是农民种地的好帮手,不仅节省人力,且效率更高、作业更精准。

图片

过去12年,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傅隆生带领团队研发出6代农业机器人。传统图像处理算法升级为最新的AI技术,高成本的工业机械臂换成了低成本农用机械臂、联动仿生机械手,几经周折,数次迭代,可一机多用的智能机器人面世。

2023年春天,傅隆生团队研制的机器人在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首次下田。在不规整的果园内行走、识别、锁定、喷粉,机器人动作流畅,整个授粉过程一气呵成。

“机器人可以模拟人工授粉,它瞪大‘眼睛’找到需要授粉的花朵,然后报告控制中心,中心把看到的信息智能化处理后快速、有效地传导给机械臂,指导其操控授粉喷头,精准对靶授粉。”傅隆生介绍,最新一代授粉机器人不仅能精确识别出开花程度,还会根据枝条和花的空间位置分布,自主挑选优势花朵进行授粉,节省20%的花粉量,授粉后的果树结果率达85%以上。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感知技术,当需要疏蕾和采摘时,只需稍加改造,保持机器人底盘和机械臂整体结构不变,仅更换末端执行器和对应算法,它即可“长”出一双灵巧的手,“秒算”猕猴桃与机械手之间的距离,“手脚”协调进行作业。

这样一来,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负责人高志雄一直忧心的用工难、用工成本高的问题迎刃而解。占地230亩的创业园内,高志雄引入猕猴桃“呵护式”分选线,实现果实无损分选;还新建猕猴桃“增氧控温”预熟库,通过增加氧气浓度,控制后熟温度,分批分类预熟,让消费者实现猕猴桃即买即食。

一场农业的AI革新,正在如晨曦初露般悄然改变着杨凌的广袤田野,勾勒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雏形。

农业机器人采集环境数据,实时监控各个大棚的作物生长情况,不仅会接收、完成指令,还可以全自主测温度、测湿度、测土壤PH酸碱度,样样在行;农业生产全部由数字化平台进行管理,农民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实现浇水、施肥、调温。

事实上,这些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技术,源自对困难的克服: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曾严重制约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怎样种地最节水?怎样用水更高效?发展设施农业,推广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是杨凌给出的答案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宏鸣表示,尽管实现农作物耕、种、管、收全过程无人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未来可期。

“我们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构建智慧农业基本框架,实现对农业设施与装备的远程监测、调控与数据共享,让智能农业装备全面替代人工成为可能。”在张宏鸣看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生产和数字化转型,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