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24期 / 正文

现代农业步入4.0时代

——关于农业发展趋势的瞻望与讨论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1-07 15:45 作者:本刊记者 梁芝芳 邢昊昀

主持人

梁芝芳   《当代陕西》记者

邢昊昀   《当代陕西》记者

嘉   宾

傅隆生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张宏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孙先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

王小铁   陕西百恒有机果园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佩佩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局农业产业科科长

王    艳   高级职业农民


从1997年成立后的18年里,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直到2015年后方陆续批准建立其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背靠大西北,面向黄淮海,立足现代农业“国家队”定位,肩负起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成为观察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扇窗口。

未来,农业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王艳:很多人认为种地门槛很低,事实上种地远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从种到收,这里面的门道太多了,就拿播种来说,不同的土壤播种量不一样,播种深度也要因地而异,多了少了、深了浅了都会影响出苗质量。农业现代化,对农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本大家都是拿经验说话,现在发现经验有时候也不管用了,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懂管理、会营销。未来,农业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农民尤其是大农户必须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理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试验基地,农业教授正在接待前来参观的农民并向他们推介新品种玉米。

王小铁:没错。我们算算,种一棵猕猴桃能涉及多少个专业?育种归农学院管,栽培是园艺学院,土壤培肥是资环学院,病虫害防治是植保学院,猕猴桃采收下来要放冷库,农产品保鲜又是食品学院的事情,等于说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很多专业揉到这地里头来,才可能把猕猴桃种好。当然,这也是在杨凌种地的一个很大优势,背靠行业专家,不用为农业生产技术上的问题发愁。

傅隆生: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杨凌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余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人才济济。我们累计培训农民超过59万人次,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全国23个省市区1.7万多名群众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辐射示范上亿农民发展畜禽、果业、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走向田间地头、富裕千家万户。

孙先鹏:高新技术不能照搬,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更要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带得走。我国虽然是设施农业大国但不是设施农业强国,大部分设施农业是农民种的土大棚和拱棚,这种棚的好处是节能,但没法引进国外的智慧农业系统。因为国外智慧农业系统适用大型加温连栋温室,耗能巨大,成本很高。咱盖一个土棚10万块,花几百万元买自动化控制系统,显然不现实。我们做研发,就是希望能够降低农业成本以及农民劳动强度,归根到底,就是要农民用得上、用得起还要用得好。依托示范区的创新土壤,校企地三方协同,才有了“棚掌柜”这样的实用技术。中国有2000多万土大棚,如果“棚掌柜”将来能够推广100万棚,那就是千亿级的产业,可能带动它配套的芯片、传感器、植物生长灯等整个产业链。

工业化思维耕耘现代化农业

韩佩佩: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了专门部署,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更是其中关键一环。杨凌不能靠面积、产量取胜,我们一直致力于技术模式、品种的核心示范、辐射推广。在全国建成35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依托大学科技示范、科技特派员等六大模式来搞示范推广,年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超1亿亩。在涉农产业培育方面,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大食物大健康、现代农科服务业等产业链日趋完善,催生出不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杨凌农高会展厅

王小铁:杨凌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吸引了全国各地农业领域的人才、企业前来学习、考察、创业。你标准要比别人高,做得要比别人好,才能做示范。土地限制,杨凌不可能上规模,杨凌要做的是农业产业模型,小小麻雀,五脏俱全,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贯通。要实现从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也要向前端育种研发、服务配套拓展,形成跨领域、跨产业、跨环节的产业体系。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打造出叫得响的有机品牌,才能更好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

张宏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因此建设示范区意义重大。其一,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备,实现了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农业生产,降低了劳作强度,同时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其二,示范区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而是向农产品加工、物流、休闲农业等多领域拓展,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其三,积极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提升。

“算法种田”将广泛应用

傅隆生:我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人力与畜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1.0阶段、能自如运用化肥与农药的农业2.0阶段,到以机械作业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农业3.0阶段,以及数字技术、信息科技迅速向农业领域渗透的智慧农业4.0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已经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先建立大数据采集系统,然后建立分析模型,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最后把决策结果变成田间地头的具体实施方案,这就要大力发展智能化精准作业技术装备,实现机器换人。

孙先鹏:“算法种田”背后所基于的多方数据是技术得以实现的核心,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有话语权。当然,这个数据必须来源于生产,是真实有效的,而不是糊弄人的假数字假智能。国内通过农事生产数据整合、预测,为农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策略等方面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农业数据存在资源整合不够、监测覆盖不全等短板,各个部门之间存在数据互通互联共享开放不足的障碍,除了基础设施、技术投入,还需要人员、机制等配套齐全,农业大数据标准、使用规范等也亟待建立。我们升级后的“棚掌柜”,在实现精准化环境管理的同时,还补上了数据抓取的短板。目前,每天有将近3亿条数据,将来推广的面积越大,数据量越大,据此建立的数据模型就越准,也就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民。

张宏鸣: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农业生产最终会朝着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智慧农业是复杂的系统应用,需要多部门、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我们做算法,很多是通用的,可以在作物上用,也可以在动物上用,只需调整一下相应的参数或者思维逻辑,就能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人的作用也是智慧农业应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必须重视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交流和技术集成,重视复合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完善涵盖研发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业从业人员的一整套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知识培训体系。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