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做“减法”的县级工业园不是一味舍弃,果断放弃“另类”企业的同时,力求入园企业形成上下游关系。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寻找“为伍”的企业,让旬邑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成立17年间产值翻了10番。
融入全球供应链
一个县域本土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个看似奇思妙想的假设在旬邑县变成可能。
在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里,陕西农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每天生产约9000份大列巴面包,面包的包装袋上印着迪士尼经典卡通形象——米老鼠和唐老鸭,一个陕西县城的农产品电商企业就这样融入了迪士尼的全球供应链中。
农趣坚果分拣车间
2014年,新疆哎哟喂食品有限公司开始在陕西布点,经历了多个县区的辗转,2016年11月落地旬邑,成立陕西农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旬邑除交通便利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四季温度较关中低一些,适合干果存放,贮藏成本低的优势明显。
2017年,迪士尼授权IP的条件是,为了保证产品品质,每年都要验厂。3年期间,6次验厂,迪士尼授权的产品越来越多,从干坚果生产扩展到烘焙产品,迪士尼系列产品占公司全年销售额的60%以上。
地处新疆的总公司适时提出疆果东输,旬邑作为集散地。核桃、红枣、葡萄干原材料从新疆发到旬邑,农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行分拣挑选,再使用本地特一粉、黑麦粉、土鸡蛋、土蜂蜜进行生产。2019年,农趣公司最多的时候每天从工厂运出的大列巴面包达到9000份,年产值2000万元。
现在,农趣公司正在尝试生产一种紫苏口味的糕点,其中的紫苏原料就来自园区企业咸恒泰达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旬邑早有种植紫苏的传统,村民自榨自吃,不进行脱壳处理,当一般炒菜油使用。紫苏籽提炼成油后,含有α-亚麻酸、棕榈酸、亚油酸等多种氨基酸,具有保肝护肝、降脂降压、保护视力、健脑益智等功效。
看到了紫苏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2020年,旬邑金明苹果专业合作社与江苏幸福门粮油共同投资,成立咸恒泰达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考虑到纯紫苏油口味独特,市场接受度不高,企业加入亚麻籽等原料制成紫苏调和油,顺利打入江浙沪市场,价格也从小作坊时期的每公斤10元增长到每公斤30元。
2023年,咸恒泰达公司与江南大学合作,通过引进新设备,将原先的螺旋榨油机改为液压榨油机,用低温物理压榨工艺,避免因为加温操作导致的营养价值流失。“技改过后,一个礼盒内装两瓶250毫升的油就能卖到138元。”咸恒泰达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井利萍说,他们尝试推出一款5毫升的小瓶装纯紫苏油,可以直接饮用,单价更高。
咸恒泰达公司已经发展紫苏系列产品5个,年可生产紫苏油600吨、紫苏辣椒酱1000万杯,全产业链年产值可达1.4亿元。
紫苏脱壳榨油后的渣中含油量还有18%到19%,农趣公司正是利用这些原料制作紫苏月饼,他们把园区绿色健康食品的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在园区内延链补链。
农趣公司愿意作为咸恒泰达公司的下游企业,咸恒泰达公司则看中了海天制药的沙棘产业。
从1990年开始,海天制药就专注于沙棘药物的开发。如今,海天制药一款以沙棘籽油为基础的中成药,年销售额稳定在2亿元以上,“沙棘作为食药同源的植物,我们也在考虑是否能跟海天制药合作,利用同在一个园区的优势,研发沙棘相关的保健食品。”井利萍说。
引外智借外力
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区有一块飞地,在咸阳高新区。
2022年,咸阳高新区与旬邑合作,探索“企业注册在旬邑、研发设计在咸阳、成果转化在旬邑”的发展模式,划定建设两栋办公楼,通过飞地统筹科技资源。
2024年9月,陕西国仁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JHD集团达成合作意向,JHD集团主要从事红景天、姜黄、虫草、银杏等植物和果粉的有效成分提取,国仁健康公司则依托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集群优势,为各品牌产品提供中药材提取物、果蔬提取物作为生产原材料。此次合作是双方在植物萃取产业化应用领域的新尝试,推动植物萃取产业化发展。
农民采摘金银花
项目投资1500万美元,计划先在咸阳高新区的飞地进行设计环节和制造工艺研究,等技术成熟,再引入园区生产。“专家们更习惯在西安、咸阳工作,如果没有飞地可能转身就走了,项目成功的概率都要打折扣。”旬邑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主任肖磊说。
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区想要继续提档升级,离不开科研人员对医药、食品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智力支撑。
2017年,咸阳天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主要生产皮肤病药品和黄芪酒的研发,一直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天禹生物公司董事长王育曾经在陕西中医药大学进修过五年,他发现针灸效果虽然好,但有些患者因为惧针往往不选择针灸治疗。
2021年,在咸阳市“人才兴咸、创新发展”大会上,投资5.4亿元的咸阳天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激光针灸治疗仪研发项目正式签约。治疗仪像一个手表佩戴在手腕上,利用激光控制器模拟针灸的捻转,刺激内关穴控制血压,研发的难度在于控制激光的波长和能量。
天禹生物公司与西安华科光电公司、陕西中医药大学一起组建研发团队。经过测试,激光波长在700到1500纳米区间才能穿透皮肤发挥作用,但皮肤下还有骨骼、血管和神经,治疗仪需要在不对人身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发挥效用,就得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安全性试验。“决定做激光治疗仪,我和几位合作伙伴协商利益分成时,大家都放弃一次性买断而选择了入股,证明对产品市场很有信心。”王育说。
虽然产品尚未投入市场,但有人受到启发。2023年,陕西师范大学一位专家通过咸阳市科技局联系到王育,希望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到天禹生物公司。
“这样的合作都得益于园区的聚合效应。”肖磊说,高校的科研研究往往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而医药健康产业是旬邑县着力打造的首位产业,正需要科研助力,双方在产业园区实现了双向奔赴。
2022年11月,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专题推介会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院长梁宗锁教授作主题演讲,这是旬邑与浙江理工大学的“初见”。
此后两年间,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负责人与浙江理工科研人员多次互访了解。2024年11月,浙江理工大学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专家工作站揭牌成立,实现了校地合作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对进一步提升全县医药产业技术科研水平、加快中药材种植推广、培育壮大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今后3年,专家工作站将从人才团队建设、方案设计、科学技术攻关、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支持旬邑中药材产业发展,构建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实现在企业做研发与大学做研究无缝衔接。
延链延到田间地头
“三水无闲草,古豳有灵药”。1938年,陕甘宁边区的第一个制药厂——八路军制药厂在旬邑县清源镇吕家村创建,正是依托着马栏、石门一带丰富的天然中草药资源“倚山打洞做车间,上山挖药谋原料”,才能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生产出解热、强壮、镇咳、泻下等近20种中成药丸。
2014年,陕西省中医药大学开始在马栏镇长舌头村驻村帮扶。经过对当地土壤和地质的分析,专家认为这里适合栽种中药材,10年间陆续为长舌头村捐助种苗60万株。
一开始,村民对种连翘能增收半信半疑。毕竟连翘属于多年生的药材,即使学校捐赠的是两年长种苗,最快也要等3年才能产生收益。
吕存兴是村里第一批种植连翘的村民,陕西中医药大学从药学院派来颜永刚和杨新杰两位专家指导连翘种植。“专家教我们在秋季修剪成树时,对两年以上的老枝去旧留新,如果不懂就不舍得剪,会影响连翘的产量。”2023年,吕存兴种的连翘卖了十几万元。看到能挣钱,村民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以前流转村民的沟坡地每亩只要15元,现在流转费上涨到了200元。
一端是村民高涨的产业热情,另一端是制药企业对优质中药材的渴求。陕西中医药大学牵头,帮助长舌头村与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海天制药等企业签订保底销售协议,保障村民收益。
海天制药生产的四季抗病毒合剂含连翘、紫苏叶等11味中药材,在迁址旬邑之前,原材料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
那时收回来的药材常常掺杂次品,在旬邑设厂之后,公司生产更靠近原材料基地,药材经检验符合质量标准才收货,减少了成本损耗。目前,本地药材供应量已经接近海天制药旬邑分公司需求量的两成。
“旬邑县有50万亩苹果,70万亩玉米的种植面积,平均每亩苹果收入4000元,玉米更低。随着苹果树的老化,未来农民的收入提升空间在哪里?我们探索种植连翘,一亩纯收入8000元,农民还能腾出手来在园区打工增加收入,目前已经带动种植43万亩。”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管委会主任胡伟说。
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通过打造中医药种植链,已在全县建成中药材药源基地4万亩,建成千亩种植示范基地5个,培育新型中药材经营主体15家。
县级园区虽然具备良好的基础,但是要想迈向更高端的市场,培育更优质的市场主体,就势必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需要一条主导产业明晰、“三产”完整的产业链。
长舌头村与陕西中医药大学建成连翘种植示范科技示范基地,申报咸阳市中医农业科技示范村项目,利用项目资金将村里废弃校舍改建成厂房,增加连翘烘干加工两个项目。2023年连翘产量低,每公斤能卖到70元,2024年每公斤收购价只有20元,但不经过烘干的青翘难以保存,所以农户只能低价售出。村上烘干设备的投用,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2024年,长舌头村连翘产量较前一年翻了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