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22期 / 正文

集成点题,让发展不“超纲”

——心中有“边际”,就可守好“生态之界”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12-18 15:34 作者:本刊记者 李彬

佛坪县是人口小县,全县不足4万人,但同时也是生态大县,境域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0.3%,大熊猫自然分布密度居全国第一。

人少地广森林覆盖率高的县情,意味着干部身上的生态保护责任更重一分,也意味着生态守护的难度更大一些。近年来,佛坪县探索出“集成点题、同题共答、多维评价”的治理模式。

佛坪县委的“点题”方式,不是以纸质文件为号令,而是以项目落地、政策扶持为导引,让干部群众同时明晰什么产业受待见,哪些区域受保护。群众清楚产业发展方向、生态保护“边际”后,县委动员各级干部、调动各种力量共同“答题”。

“点燃”生态旅游的“火种”

从西安坐上高铁,40分钟便到达佛坪县。走出高铁站那一刻,仿佛来到一个大型熊猫主题乐园,目之所及,皆是“熊猫”元素,佛坪站也因此被网友们称为“熊猫高铁站”。

出站口,有熊猫人偶俏皮地跟游客们互动,遇到小朋友或者喜欢装扮的成人游客,志愿者还会给他们贴上一个“秦岭四宝”主题脸贴。

佛坪大熊猫在雪中玩耍 视觉中国/供图

引导免费存包、协助租赁车辆、赠送旅游攻略,很多旅游热门大城市无法做到的精细服务,在佛坪却是常态化坚持。

“完全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小县城,居然有这么好的游客体验。”很多游客还没到景区,已经在高铁站拍了好多张打卡照,甚至忍不住当场就发个点赞佛坪旅游服务的朋友圈。

装扮熊猫人偶和穿着志愿者马甲的工作人员,是全县各单位干部组成的志愿者队伍。

起初,西成高铁穿县城而过的“物理变化”,并未让佛坪真正发生“化学反应”。佛坪县委给县文旅局“点题”: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让旅游成为支柱产业。

县文旅局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招募到17名优秀青年干部和3名返乡青年人才,组成“文旅融合火种小组”。

“游客可以‘松弛’,干部不能佛系。”这些活力满满的年轻人,通过20多次头脑风暴,以“在地文化+流量密码+暖心服务”为旨要,推进落地了23条“金点子”。

于是,“王家湾稻田小火车”“萤火虫基地DIY生态瓶”“热气球打卡点”……一个个“多花心思少花钱”的项目,成了游客们在社交媒体上表白佛坪游“体验感拉满”的源头。

“点这个题,是因为当时在文旅消费复苏和行业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下,佛坪文旅融合产业链较少,缺乏特有项目的文化内容输出,争抢‘热搜’力度不够,花式宠客的志愿服务也不足。”佛坪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振兴既是“文旅融合火种小组”的发起人,也是青苗成长导师,在参与小组工作的讨论中,最让他惊喜的是年轻干部活力被调动起来了。

袁家庄街道“90后”干部唐汉华就是“文旅融合火种小组”成员之一,在组织“袁”来友你·相聚王家湾第二届草地啤酒音乐季时,他和其他成员一起复盘上一届音乐季的经验及教训,策划出了“好物集市逛逛逛”“电音泼水嗨嗨嗨”“特价宠粉买买买”等7大活动,还邀请了本地直播网红、旅游推荐官线上同步开展宣传推介活动。

做完整个活动的大策划,他们还在小细节上动起脑筋。头脑风暴会上,唐汉华提出可以收集废旧啤酒瓶在场地周围布置一些小景观,再用彩灯装点,给每桌都摆上路边现采的小野花,最后总共花了几十块钱,唐汉华的“金点子”就落地了,当下年轻人追求的“氛围感”一下就营造起来了。

连续举办了18天的草地啤酒音乐季,在线上线下火力全开,让王家湾村夜间消费场景“烟火气”升腾。日均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直接收益1.4万余元,周边群众共增收35万余元。

“作为基层干部,以前我们一直都是低头干活,基本不会有主动谋划的意识,县委‘点题’倒逼着大伙不停学习,让干部们觉得小县城的基层工作者也可以大有作为。”唐汉华说,现在年轻干部间比学赶超的氛围特别浓厚。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佛坪县,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度达四成以上,承担起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把分散的资源串拢,将沉睡的资源通过旅游线路的再包装、再设计,达到高效转化的目的。通过对文旅目的地整体规划,建设具有地缘特色的美丽乡村。”佛坪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胡珊珊说。

“点明”生态产业的方向

“几年前,我们村是高铁建设的主要施工区,产业和环境受到了一些影响。”王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蒋峰说,正在村里谋划下一步的发展时,县委给村里“点题”:发展特色农业,打造高铁站“后花园”。

考虑到高铁站周围人流量大,适合做采摘园,王家湾村从一棵草莓开始“答题”。

农民采摘草莓 视觉中国/供图

蒋峰说服几位村民,带头试种了3亩草莓,当年春节就收益3万多元。第二年,在袁家庄街道、包扶单位县政协帮助下,村里流转土地17亩,建设草莓大棚27个,实现产值20多万元。

2021年,村里又引进七彩草莓品种,统一技术标准、加强产销管理,采用滴灌、智能监测温湿度、生物防治等无公害技术,实现全面升级。

“这几年草莓丰产期平均日产150公斤以上,每年能卖40万元左右,一大半都给村民发了工资,我们还把10多名村民培养成了管理员、销售员。”蒋峰说,村里的草莓每公斤最高卖到120元,直供西安大型商超。

招引项目资金,新建100多亩特色水果采摘园,打造药食花卉园、稻鱼景观梯田等130多亩,引进非遗人才创办曲尺坊木工学堂打造研学基地,建数字游戏设施、山觅客栈,引进萤火虫生态复育项目……这两年,王家湾村变着花样发展的步履不停,村里日均接待游客2000多人。

“答卷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对生态重新认识、对生态意识重塑的过程。”袁家庄街道特派王家湾村工作组组长周莹说,普通群众对生态保护的“边际感”日渐增强。

起初村民们没有生态经济的发展意识,工作组就组织村民开院坝会、到外地观摩学习,和村民一起动手整修道路、栽种花木、整治环境等。

看到干部为村里搞建设这样苦干苦熬,村民们也积极起来。“目前村里发展特色餐饮、民宿20多家,能接待游客300多人,县上又给村里点了‘创建3A级景区’的题。”蒋峰信心满满。

去年,王家湾村集体经济收入8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万元,冲进全县“第一方阵”。

如同被按下发展快进键的王家湾村一样,通过“集成点题”被点醒发展思路的各个小山村都在奋力“答题”,在“同题共答”的助力下发力冲榜。去年,佛坪全县44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712万元。

“点破”相邻区域的“界限”

地相连、居相邻、路相通、人相亲,自古以来佛坪县大河坝镇、汉中市洋县桑溪镇,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石泉县两河镇民众就交往甚密。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引汉济渭工程的主要调水点,这一河之隔的两市四县四镇,在汛期需要联防联控,在水生态环境日常监管中,也需要合力守护一江碧水。

但由于行政归属划分,同属秦岭腹地生态功能区的两市四县四镇,过去许多需要共同开展的工作受困于地界。

佛坪县委结合实际,为大河坝镇点出:“探索区域党建联建创新引领边际基层治理”的命题后,四个镇的工作“齿轮”开始咬合。

2022年6月,佛坪县率先在全市成立首家区域化党建联盟,力求打破行政边界壁垒,发挥党建优势,让组织建设与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以后再也不用跑来跑去办事了,跨县跟本县没啥子区别咯。”家在佛坪县大河坝镇住,饭店却开在宁陕县梅子镇的个体经营者对着来吃饭的大河坝镇组织宣传委员鲁忠昊竖起大拇指,“你们这是真的办了实事。”

鲁忠昊还记得,2023年11月,镇上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佛坪县行政审批服务局与宁陕县行政审批服务局、佛坪县大河坝镇、宁陕县梅子镇四方共同签订《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合作协议》的消息后,阅读量和转发量很快就上去了。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感受到‘职能下沉’这几个字具象化。”鲁忠昊感慨道,自打县委“集成点题”后,基层的方向更加明确,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下沉一线开展共商共办,合力破解基层治理中的“疑难杂症”也成为现实。

各联盟单位在所属辖区内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发展需求,由“盟主”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商定共建项目。去年共同实施京昆高速佛坪出口环境整治项目,修建游客服务接待中心、文化健身广场,为四县四镇群众及游客免费提供旅游咨询、休闲娱乐、文化健身等服务。

区域之间经济循环和生产要素也开始自由流动。2023年,宁陕县梅子镇牵头,开展“我给订单,你来种”行动,大河坝镇131名群众报名种植糯玉米,收益5万元。

梅子镇瓦房村还与大河坝镇五四村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携手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依托陌上花开生态农庄民宿资源,共同发展“水韵梅子”民宿产业。水田坪村与洋县桑溪镇梯田农业发展公司签订水稻指导协议,助力水田坪村增收15万元。

“从党建共同体到治理共同体再到发展共同体,党建的引领力、组织力、穿透力会持续发挥更大的作用。”赵振兴认为,以党建引领黏合“组织空间”,以机制优化耦合“制度空间”,正是当初县委“集成点题”时的初衷,“同题共答”在未来也还有更多发展内涵与空间。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