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靖口镇坐落在秦岭腹地,属于典型的山多地少区域。全镇土地总面积达194平方公里,这里群山连绵、森林茂密,其中山地、沟地、林地占县域总面积的95%以上,耕地面积仅不到5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分散四处的零散地块更像是一块块碎片图斑。
面对发展空间有限、土地利用率不高、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靖口镇打破村域、资源、资金、技术等难题限制,将低效用地盘活。
在靖口镇探索的基础上,2023年开始,太白县开展了新一轮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对全县7个镇进行改革,从规划统筹、政策激励和基础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促进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向低效用地“要空间”
靖口镇水蒿川村养殖基地里,一只只棕黄色的林麝活蹦乱跳,自顾自地玩耍,两颗黑宝石似的眼睛大而有神,很是灵气。
“那就是林麝吗?”
“你不要走进,这家伙胆小又敏感,往人头上跳呢!”靖口镇党委副书记赵岚轻声喊道。
太白县秋景 视觉中国/供图
从2020年年底开始,水蒿川村在镇政府指导下陆续建成近3千平方米的养殖圈舍,先后投放林麝200余对,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这个林麝养殖示范产业园,原本只是一块布局散乱、功能低效的区域,所在的水蒿川村此前多年没有主导产业。提及原因,先天的地理条件是其中一大困扰:由于距离镇上较远,20多公里的山路开车通常需要近一个小时,交通十分不便;村里常住人口仅剩149户,劳动力极为缺乏。
20世纪80年代,水蒿川村曾作为太白县国有生态林场的固有用地,村上700亩耕地一直被划定为严格管控类耕地。多年来,村民以种玉米、蔬菜传统作物为主,加上缺乏资金、技术,不少村民选择将自家的耕地流转甚至荒废,外出打工。
村集体经济是不是只能一直处于空壳?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在哪里?2018年9月,刚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建龙一筹莫展时,转机来了。
彼时,由于太白县国有生态林场实行改制,经过实地勘察,最终决定将15亩建设用地归还给村集体。这个消息让村“两委”一众人激动了好一阵。
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雄麝香囊分泌的麝香是传统中药重要来源。从经济价值看,林麝幼崽一年半成年,两年开始产香下崽,以一对计算,公麝每年平均产香20克,每克麝香600元,母麝每年产崽1至2头,每对幼崽7万元,一对林麝每年的毛利润为1.2万元麝香收入和7万元的幼崽收入,“钱”景可观。
一边是宝贵的土地“虚位以待”,一边是林麝养殖项目要落成,水蒿川村这一大动作吸引了周边不少养殖户的关注。但林麝养殖投入成本大、风险高,“高门槛”下,不少村民望而却步。
为了打消养殖户的顾虑,李建龙拿出自己先前创业攒下的全部100万元带头建起了林麝圈舍。“每一只林麝崽儿都像我的孩子一样。”除了忙村务,李建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精心研究养殖、防疫等琐事。
李建龙的坚持在一年后初见成效,首次出售种源,以每对7万元的价格售出,当年进账40余万元。
“产业新、占地少、回报高,林麝养殖能快速引导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及时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李建龙开始对产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知。
2020年2月,水蒿川村引进凤县听松阁林麝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太白县益丰堂林麝养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场地租赁、自养、代养、寄养、供饲草、务工等多种方式,鼓励村民参与养殖,不知不觉间,村民的想法开始出现变化。
与此同时,水蒿川村继续争取资金建成林麝养殖示范产业园一期,圈舍200间,存栏林麝159只,首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
向整合用地“要产业”
水蒿川村建设林麝养殖示范产业园的消息传开了,位于镇中心的关上街村党支部书记范众榜坐不住了。
可有人说:“有项目没地方做,这产业咋也轮不到咱啊!”
在靖口镇产业发展座谈会上,镇党委书记邢苏对范众榜说,要拿到这个项目有戏。
工作人员检测麝香 视觉中国/供图
这让他越听越兴奋,刨根问底:“那具体是咋个搞法?”
“我正要和你们讲,盘活全镇土地资源,由镇政府、村委会、龙头企业互相整合资源要素,衔接项目,联合发展产业。”已经挨个在各村调研了好几圈的邢苏目标明确。
邢苏盯上了同样是集体经济“空壳”的凉水泉村,那里海拔高、生态环境优良,经过数次易地搬迁后,在原址上还有一部分废弃的旧宅基地可以腾挪利用。
一边是新项目找不到地方上马,一边是不少民房资源闲置,会上,大家伙想法一致,很快就土地清退、合作模式、收益分配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
凉水泉村有土地,关上街村有资金、客商,石沟村有懂技术的养殖人员,三家一拍即合,借着“村村联建”的产业发展方式,最终关上街村、石沟村将发展产业的200万元注入凉水泉村,“三村联建”林麝养殖基地。
“三村联建”项目选址位于凉水泉村三组,按照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综合利用的原则,与凤县海兴林麝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养殖合作协议,通过养殖大户租赁圈舍、售卖麝崽和麝香进行收益,并探索人工、饲草、养殖一体化饲养模式,累积利润于年底根据比例进行分红。
“土地指标就是山区村的‘发展权’,如何集约利用好农村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存量建设用地,至关重要。靖口镇推行县级领导包抓,实施村企、村村、企农‘三联三建’,着重破解产业发展的小、弱、散难题。”邢苏说。
2023年开始,太白县自然资源局开展了新一轮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通过新一轮镇村规划,再次为靖口镇先后调整出100亩建设用地。
2024年4月,靖口镇与陕西香河麝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签订10年合作协议,投资1700万元在大地岭村建设林麝养殖示范基地,建成后全镇林麝存栏量将突破3000只,村集体收益预计达到500万元。
向特色养殖“要效益”
散军塬村位于靖口镇南端,背靠玉皇山,毗邻黄牛河,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为林麝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村民小组长祁芳军的家就住在河西畔,傍晚时分,他正忙着给圈里的林麝准备“晚餐”。
“喂养林麝的食物有胡萝卜、南瓜、莴笋、白菜等新鲜蔬菜,树叶有桑叶、构叶、杏叶、洋槐叶等,通常是将蔬菜和树叶混合在一起进行喂养,确保营养均衡。”祁芳军话不多,但讲起林麝养殖来事无巨细。
林麝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在他的养殖基地里,每只林麝的生活环境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个房子里都包含独立的卧室,卧室内离地50厘米还搭了一张“木床”,每只林麝都有自己的露天运动室,布置得很细致。
祁芳军起初在自家摸索林麝养殖,从10只到50只再到100只,祁芳军的林麝产业不断壮大,年收入超过40万元。随着养殖数量的逐年上涨,吸引了不少村民想要加入,50岁的铁文勇就成了他的“学生”之一。
2022年,铁文勇从老家扶风来到散军塬,学习林麝养殖技术,生态优良、技术成熟、销路广阔……这些都是他曾想停留于此的理由,然而,真正让他选择扎根下来的,还是当地的贴心帮助。
头一年,找资金、批土地、建圈舍,每个环节,祁芳军都和他一起挨个想办法。恰逢镇村合作,靖口镇政府为了降低农户养殖林麝风险,成立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小组,链接林麝养殖龙头企业平台,将分散的养殖户和麝种资源聚集,从协助办理项目手续、防疫技术指导、林麝销售等方面及时出手。
2023年,太白县政府出台《鼓励支持林麝产业发展壮大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其中对有意愿的林麝养殖农户每繁育1只补贴1000元、对种植饲草的农户每亩补贴500元,并同期协调保险公司落实林麝养殖风险进行投保。
如此一来,林麝养殖风险降低了,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祁芳军更是多了不少徒弟跟前跑后。
在他带动下,32岁的本村人盛丁山去年养了10头林麝。从饮食如何配比、怎样食用开始,小盛跟着师傅一点点学,到何时开始防疫、常见病如何防治,祁芳军也会及时提醒。
前阵子,小盛家的麝崽身体不适,他第一时间找到师傅求助。“这一年,攒了经验也尝到了甜头,挣了七八万块钱,今年,我打算扩大规模。”盛丁山说。
在靖口镇,像祁芳军、盛丁山这样的养殖户还有很多。目前,靖口镇已经整合全镇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50多户林麝养殖户资产入股,建设7个林麝养殖基地,共有林麝存栏1300余头,基地总产值达到8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