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22期 / 正文

捕鱼者“上岸”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12-18 15:23 作者:谢玉洋

紫阳县洞河镇位于瀛湖库区,在洞河镇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与水相争的漫长过程,陷入过发展与生态环保的两难境地。依山傍水的洞河镇把目光投向两岸青山,发展起特色种植和现代化养殖,实现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产业“上岸”后,让祖祖辈辈以渔为生的村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水进人退

洞河集镇形成于清乾隆年间。集镇地在汉江、汝河、洞河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街道南北走向,形若弯月,长约1500米。在山陡水急的汉江紫阳段,这里有难得的可以泊船的港湾。

20世纪80年代初,安康水电站建成蓄水,紫阳是最大的淹没区,其中,洞河集镇连同行政机关迁移到三台山,2200余名洞河镇群众为水让路。

安康瀛湖  视觉中国/供稿

随着库区蓄水,鱼越来越多。寇德全是洞河集镇的老住户,他靠打鱼、驾船,维持一家生计,日子过得滋润。

石家村村民叶泽奎住在汉江边,自小就跟着父亲在江里打鱼。后来父亲年纪大了,就把打鱼船和渔网交给了他。叶泽奎添置了一张20米高、100米长的拦河网,天黑前下网,天亮后收网,运气好的时候,一网能收获两三百斤鱼。他用打鱼的收入供养大儿子上学,直到取得工学博士学位。

“野生鱼价格高,眼红的人多,”叶泽奎说,一到傍晚,汉江里到处都是下网的渔船,网眼也从七厘米降到六厘米、五厘米,越来越小。还有的人偷偷在河里布设了抬网,连鱼子鱼孙都捞了起来。非法捕鱼的人和执法人员躲猫猫,今天收了他的网,明天又换个地方架一张。

有好几年,叶泽奎经常收上来一张只挂着水滴的空网。他颓然地坐在船头,心里想,鱼呀鱼呀,你要是像这清风一样月光一样网不完捞不尽就好了。

叶泽奎和渔民们的困境,正是毫无节制地捕捞造成的。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也是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的水源。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自2020年1月1日实施,寇德全、叶泽奎和渔民们都得上岸了。

“这毕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门路,几十个渔民到镇上、县上找说法。”叶泽奎说,最终,大家同意了安置政策,得到一些补偿,部分渔民成为巡河员、护河员,有的发展产业或者外出务工。一场与水相争的风波,再次得到和解。

护水尽责

“如何守护一江清水供津京,对洞河镇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洞河镇党委书记唐帅说。

洞河镇位于紫阳县东端,毗邻岚皋县和汉滨区,水质保护、汉江禁捕执法容易出现漏洞。洞河镇主动寻求破解办法,与汉滨区大竹园镇、岚皋县大道河镇建立协作机制,开展汉江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共护暨“汉江禁捕”水上联合执法行动。

果农采摘椪柑  视觉中国/供图

洞河镇成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镇村河长制组织体系,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其他班子成员和村负责人担任具体流域的镇、村河长的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每月定期组织镇级河湖长、警长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安排部署河长制工作。严格执行镇级河长每月不少于4次,村级河长每周不少于1次的巡河责任,印制了《河长工作日志》并下发到各级河长手中,做到巡查有记录,并将巡查结果及时上报镇河长制办公室,对巡查中发现以及群众举报的问题,通过“河长制工作联系单”,实行交办、督办、查办,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在县、镇、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各村配备护河员,延伸了河长制的保护触角。

禁捕上岸后,寇德全成为一名巡河员,他曾经的渔船变成了巡河船。变的是工作,不变的是与水为伴,以船谋生。成为巡河员后,寇德全不再疲于奔波,每月有固定收入,闲暇时还能打点零工。“每天工作完,我都能去接孙子放学,这是我最开心的事。”寇德全说。

山水相映

在洞河镇,人们发展绿色产业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

叶泽奎上岸后,一心发展金钱橘产业。

“打鱼摸虾,耽误庄稼”,此前叶泽奎心里早晚想着打鱼,他的10亩橘园有的橘树枯死了,没有补植树苗;有的枝稍几尺长,可是一个果子也不挂。上了岸,他像琢磨鱼的习性一样研究橘树。别人家给橘树施化肥,他给橘树上农家肥,一年至少三次。为了提高坐果率,叶泽奎从橘树开花前就进行防虫,一年防治五次。

“打鱼的那些年,橘园管理粗放,亩产只有四五百斤,上岸之后,产量能达到一万多斤,收入5万块钱以上。” 叶泽奎说,“总的算下来,收入比打鱼时还高出一大截。”

菜园村毗邻汉江,江边的台地有机质丰富,种植的蔬菜口感好、产量高,是紫阳县城居民重要的蔬菜供给地,菜园村因此得名。

菜园村三组的户禹贵宝就是从淹没区的台地搬迁到后山坡地的。虽然没有种菜了,禹贵宝栽种了一些果树,依然有不错的收入。

“我种的果树争气。这一棵树能收300多斤,卖1000多块钱。”他指着一棵椪柑树说。禹贵宝家种了1亩椪柑、2亩李子,一年收入3万元以上。

菜园村第一书记陈刚介绍,全村已培育水果种植户100余户,栽种李子250亩、柑橘100亩。

标准牛羊圈干净整洁,自动喂料机、自动防疫设施一应俱全,膘肥体壮的牛羊等待出栏……在洞河镇楸园村的沃农生态种养循环农业基地,现代化养殖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

负责人陈进宝介绍,目前已建成现代化标准牛羊圈舍5000平方米,牧草加工车间500平方米,有机肥生产线1条,年出栏牛300余头,羊3000余只。“我们还将延伸产业链、拓展牛羊肉深加工,力争产值能有新突破。”陈进宝说。

洞河镇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路子,结合各村优势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制定了“茶叶子+果篮子+菜篮子+肉篮子”的“1+3+N”产业发展规划,聚力发展茶叶、水果、蔬菜、畜牧养殖四大主导产业。

“我们将持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好‘一片叶子、三个篮子’的产业布局,促进洞河镇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群众逐年增收。”洞河镇镇长黄鸿说。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