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是检验政绩观的一面镜子,映照着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最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在基层。近年来,随着为基层减负工作的深入推进,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作赋权加法、倡实干导向,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松绑减负、促干部担当作为取得良好成效。然而,为基层减负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一减了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需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始终将政绩树在为基层减负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策略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基层工作形势和群众期盼需求,着力从机制上、赋能上、督导上解决好为基层减负的痛点难点堵点,有效防止出现“不减反增”和“减后新增”,持续以更加有力的实招硬招,重点解决顽瘴痼疾,不断减轻基层负担,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激情。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关键在上级,重点在干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把为基层减负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决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说“不”,既做看得见摸得着的“显功”,也谋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既合理布置任务“过河”,也提供资源方法“搭桥”,推进为基层减负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要强化基层至上理念,正确看待为基层减负的“应减之负”与“应尽之责”,坚决纠正和摒弃“歇歇脚”“喘口气”等思想,多听听基层呼声、多看看基层现状、多问问基层需求,以更加踏实的工作作风推动为基层减负落细落实、见行见效。要健全抓落实的机制,推动形成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强化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一竿子插到底,定期进行“回头看”,推进深层次源头性问题研究及整治,特别对减负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确保为基层减负工作长效推进。
要自觉强化“为什么给基层减负、给基层减什么样的负、怎样为基层减负”的主动意识和担当意识,经常反躬自问基层负担是否过重,时刻提醒自己多为基层着想,急基层之所急、忧基层之所忧、解基层之所难,做到真减负、减真负,持续不断为基层添动力、增活力、强效力,努力在减负实践中赢得干部群众点赞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