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21期 / 正文

分毫不差的轨距源于“规矩”

——中铁一局把党建与主业深度融合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12-06 17:40 作者:本刊记者 文培培

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那么细,是中国高铁轨道上下左右控制的最大误差。

在中铁一局,毫米级技术要求的背后是严格乃至“严苛”的执行力,执行力源自党建与主业的深度融合。

“施工生产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中铁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郗宜君说,“抓党建工作也要像抓工程管理一样标准化、规范化。”

党员的“规矩”:责任区就是示范区

雀儿山藏语为“措拉”,意指雄鹰飞不过去的山峰。山顶常年积雪,主峰海拔6168米,壁立于周围十余座5500米以上的群峰之中。这里终年严寒,平均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5%,因此被称为“川藏第一险”,也是闻名全线的“鬼门关”。

这里有“低气温、低含氧量、低气压”典型的三低特点,人缺氧使不上力,用力喘不上气,所有施工动作都在放缓,机械设备动力甚至陡降40%。

图片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左侧是穿越雀儿山隧道的国道317公路,右侧是过去翻越雀儿山垭口的国道317旧道。 新华社/供图

在修建隧道的最初日子里人心不稳,短时间竟走掉了600多民工。要打通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可谓“步步惊心”。

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只有信念坚定的先锋模范。项目党支部成立,第一时间组织大家来到筑路英雄张福林烈士的陵园拜谒。

他是用一挺机枪打退敌人18次进攻的“钢铁战士”,他是“但凡党需要,步兵变工兵”的模范党员,他还是苦心钻研全线推广爆破方法的“技术尖兵”。

在一次爆破中不幸被巨石砸中,年仅25岁的张福林永远留在了雀儿山上。

随着“高扬党旗筑天路,建功高原创一流”主题活动启动,一面面鲜红的“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队旗在雪山映衬下格外耀目。自愿请战攻坚的党团员们共同发出“挑战生命极限、攻克天堑难关、造福川藏人民”的铮铮誓言。

人上来了,最有力的保障是氧气。

设备能贴多近就贴多近。项目部耗资270多万元在隧道口建设制氧室、吸氧室,配置移动高压氧舱等设施,每小时45立方米的制氧量能够满足两个作业班组需求。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还将氧气直送所有施工区、生活区以及隧道掌子面。

观念能怎么创新就怎么创新。时任项目总工姚志军与技术团队采用“又吸又吐”方式,改变传统隧道施工压入式通风为主的成例。自行研制水幕降尘、干式湿式和静电除尘器、通风加热器、台车辅助通风器等一大批粉尘尾气治理设备,通过联合“接力”式射流风机和抽气机共同运动,全面“除尘清毒”,真正构建以巷道式通风为主、独头压入式与巷道通风对流循环相结合的通风系统。

“在雀儿山,拼的就是意志。”中铁一局八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时任雀儿山隧道项目常务副经理王刘勋说,“这个地方,缺氧不能缺精神。”

工程历时5年,成功解决了高海拔特长隧道通风、供氧等世界级技术难题,获得国家专利25项,并先后荣获国际隧道协会“年度工程大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

不只是川藏线,曾经参建中老铁路玉磨段(玉溪至磨憨)项目的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工程运输管理公司党总支书记尹烈,对于呼吸同样有着深刻记忆。

山岭与盆地交替分布的中老边境地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性热带雨林气候,烟雾缭绕中随处都是有毒有害的“瘴气”。

就是这些看得见摸不着的气体,对施工进度影响最大。

尹烈发现标配的“猪鼻子”防毒面具虽然可以保护人的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有效防止毒气、粉尘、细菌等部分有毒有害气体或蒸汽的伤害,但其主要过滤物为活性炭,对一氧化碳的吸附能力不强‌,这在特殊状况和环境下存在较大隐患。

他一边将发现及时上报,一边着手消除隐患。在随后一次出差中,辗转难眠的他拿起宾馆房间里的“红盒子”研究起来,这个学名“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的装置正当其用。它能有效防护一氧化碳、氢氰酸及烟氯等气体,并且由阻燃材料制造,还能在一定时间内抵抗高温对人头部的伤害。

问题迎刃而解,“双保险”让团队又吃到了一颗“定心丸”。此外,他还通过试验将气体预警监测仪器灵敏度调高20%,收到信号立即组织人员、车辆按照预案迅速撤离,确保抢出更多“逃生时间”……

“在党员工作岗要创党员示范岗,在党员责任区要建党员示范区。”尹烈说,“人命关天,我在现场最在乎的事情就是安全,安全本身就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育人的“规矩”:裂变式培养

8月中旬,2024年陕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工程测量员决赛落幕,第一名由中铁一局西康高铁项目一标段二工区技术员杨家瑞获得。

图片

陕西省2024职业技能大赛现场 新华社/供图

得益于“导师带徒”机制的广泛应用,作为西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22届本科生,杨家瑞和十多位同学通过校招入职不过两年,已成为所在工区的业务骨干。

“我发现书本知识与工作存在一些出入,关键是高效规范的实地操作锻炼了我。”这位身穿白色运动鞋,佩戴黑框眼镜的小伙子一说起测量操作滔滔不绝,目光很有神采。

“我的导师叫吴雄博,是原二工区的技术主管,目前已经调到西成铁路项目。”杨家瑞说,“他也仅仅比我大几岁,对我的指导包括日常工作、技术讲解和心理疏导。有时候凌晨一两点还要打电话求教,现在想想心里还有些愧疚。”

从学校到工地,心理落差要远大于环境变化。略带腼腆的杨家瑞,已经在竞技舞台上崭露头角,并将代表陕西竞逐国家级职业技能比赛。

“我当技术员的常态是白天一整天泡在工地上,晚上再静下来做资料、学习。”中铁一局物贸公司生产技术部副部长、钢结构运营中心总工程师魏珍珍回忆说,“每天12点前是没有睡过觉的。”

冬冷夏热的彩钢房生活虽苦,教训和经验就在这里慢慢悟出。

在西安火车站改扩建项目风雨棚建设中,钢结构安装以其快速、高效、质优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高安装质效、减少安全风险,魏珍珍力推钢构件二维码标记关联,实现从出厂到吊装全面追溯,确保每个钢构件安装位置清楚标注,扫码就能获得实时作业指导。

她在总结项目一期施工经验基础上,尝试预先将钢柱在加工厂组装成型,既提高了拼装精度,保证焊接质量,又减少了现场二节柱吊装作业环节,节省成本同时显著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

“每到一个项目,得先研究它的特点,然后对症下药、打好底子,这是做好做优一个工程的基本功。”魏珍珍说。

就是这样持续改进优化,二期工期缩短了近一半,最终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从一名技术员逐渐成长为项目负责人,魏珍珍先后考取建筑、市政和公路工程三个专业的一级注册建造师及一级注册造价师,并取得西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本科学历……如今成为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劳动模范、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和陕西省劳动模范。

魏珍珍的一次次华丽蜕变,是中铁一局“人尽其才、奋斗梦圆”理念的最好印证。

“我深深爱着每一个螺丝帽,每一根钢丝绳,每一座桥,它们承载的不仅是我的前半生,更是深山大河间人们的希望。”已有自己名字命名创新工作室的魏珍珍说。

工作室成立7年多来,她带领团队围绕钢结构及隧道施工技术难点及工艺创新等方面开展QC攻关,先后完成蒙华铁路龙门黄河特大桥、贵南高铁、牡佳客专、鲁南高铁等一大批国家和省市重难点项目的20余项科研攻关;主持编写的《80米钢桁梁现场安装工艺工法》填补了钢桁梁安装领域一项空白;刷新了中铁一局乃至国内钢桥施工多项纪录,工程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100%,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达2000万元。

“以前我只是听说过她的事迹,接触后反而不像我们想象中‘女强人’的样子。她手把手给我们培训,一步一步指引我们融入新的角色,就像她自己一点点构建出梦想与传奇。”魏珍珍的徒弟、中铁一局物贸公司团委负责人訾琛说。

魏珍珍(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出的30余位青年技术骨干,“裂变式”深入开展疑难问题解析和创新工艺工法推广,对公司技术研发、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等起到了极大带动和辐射作用,有效将团队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和竞争力。

留人的“规矩”:闭环式关爱

今年,西安开通地铁8号线。

作为唯一一条地铁环线,它位于西安城市路网二环与三环之间,整体贯穿雁塔、莲湖、未央、新城和灞桥5个行政区域,并连接曲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和浐灞国际港4个国家级开发区。可以说,一条环线兼具历史与现代、产业与人口、老城更新与新区蓄力、商业文旅与科创交融……让多少奔波往来的市民梦圆心安。

图片

中铁一局工人在西安地铁隧道基坑内绑扎钢筋 视觉中国/供图

“这是29年来第一次在家门口干活,以前甚至没有在陕西境内工作过。”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工程运输管理公司运转车间党支部书记闵彦军感慨。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闵彦军年轻时被派驻南疆戈壁参加建设,在艰苦的环境下,年复一年孤独工作,语言行为和认知上都与五彩斑斓的都市生活有些脱节。回到家跟弟弟妹妹打个招呼之后,竟然不知道再聊些什么,用他姐姐的话说“不像西安人了,都有点楞”。

如今距离近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多了,伤感也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过去每次出差,父母亲都要送我去车站,有时候车次是凌晨三四点,老人家一夜不睡,就干坐在那等。送完我回去也睡不着,老在惦记。”说到这里,闵彦军两只手反复抹拭着双眼,“上学时候学朱自清的《背影》不能真正理解,突然,有一天送着送着,就变成妈妈一个人的身影……”

进入管理层后,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说:“出去了都不容易,要真心善待手底下的员工;要负责任,把他们全部安全带回来。”

母亲最大的心愿当然是期盼着儿子能一直在家门口工作。闵彦军没好意思告诉母亲,这次都市施工,也是组织关爱的结果。

对于今年7月刚刚入职中铁一局三公司贺州项目部的梁冰钰来说,能够跟男朋友一起工作是幸运的,也是公司悉心关怀的体现。

“由于外派工作时间长,组织会着重考虑员工的个人问题,尽可能创造条件把有意向的两个人分配到一个地方。”中铁一局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牛荣健说,“单位每年提供职工不低于20天的带薪探亲假,如果任务紧要不方便回家的话,还可以让家人‘反向探亲’,确保在工地也能感受家的温暖。”

在新员工报到后第一天,公司就组织开展体检。为期两周的岗前综合培训和业务系统专项培训,既有针对全体员工的职业健康、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通用课程,也有适配不同岗位的安全技术、工艺工法、质量标准和应急响应等专业内容。

紧张忙碌的课程中,公司还贴心送来了矿泉水、牛奶、凉茶等防暑降温用品,保障了培训环境的温馨、凉爽;聘请心理老师为新员工在情绪困扰、职业迷茫等方面开展专业辅导。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当歌声唱响时,过集体生日的18位新员工“寿星”许下了各自的愿望,和谐温暖的氛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加入中铁一局这个大家庭,我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员工幸福、企业和谐’的核心价值为我尽快融入企业增强了信心和力量。”梁冰钰说。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