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划痕”
“这里漏光”
“边上有霉斑”
……
看着胶片底片,褚欣伟凭借着敏锐的眼力,紧盯着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敏锐的眼力,是他作为一名电影修复师的基本功。
启封
2017年,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修复的电影《大话西游》重映,一举拿下票房1.78亿元,创下国内修复电影重映的票房纪录。
“当时修复《大话西游》加长纪念版的时候,我们从上万个胶片中选出了300多本胶片,最终加长了10分钟。”褚欣伟指着工作台上方《大话西游》海报说。看到伴随着自己青春的经典电影重回荧幕,而且还是自己亲手参与修复的电影,这让褚欣伟在枯燥繁复的修复工作中多了些许慰藉。
剪片室
1995年,褚欣伟到西影厂工作,主要负责胶片冲洗。“那个年代,我最熟悉的‘伙伴’就是上海机械厂出品的 35毫米显影机,现在我的‘老伙伴’也已经‘退休’了。”与胶片打交道多年的褚欣伟,从一名胶片冲洗师傅,转变成了一位胶片修复师。自此,褚欣伟最亲密的“伙伴”也从显影机变成了剪辑台。
胶片剪辑
自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以来,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电影都是以胶片为载体进行拍摄、放映和储存的。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胶片一路见证了电影发展的历史变迁。至今还有诺兰、昆汀等电影导演依然钟爱胶片。
褚欣伟说:“理论上,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胶片能够保存千年。然而,经历火灾、战乱,许多电影胶片早已无迹可寻,幸存下来的胶片也会在存放、使用和流转过程中受损,产生齿孔收缩、酸化、划痕、霉斑等一系列问题。”
修剪毛刺
胶片修复需要经历素材整理、素材清洁、素材扫描、数字中间片修复、色彩修复、音频修复、声画合成、成片输出等环节,而褚欣伟所做的物理修复环节属于修复“路途”的起点。
“一盘300米的胶片,播放起来只有10分钟,但仅仅修复这一卷,要忙两三个星期。”褚欣伟边说边剪,手上的活没有停下来。
褚欣伟在查看胶片烘干情况
胶片清洁机中,底片正匀速转动,进行扫描之前的“基础保洁”。胶片清洗需要特制的洗剂,还要通过烘干的流程,整个过程需要好几个小时。
清洗干净就该轮到色彩修复了,也就是对底片记录的画面进行调色。老胶片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因为黄色和青色褪色,导致画面颜色偏红。
调色
“张艺谋的《红高粱》整体色调是偏红色的,如果以现行影视色调标准来操作的话,色彩必然是另一个样子,会偏离导演当初的创作意图。这就要求每一个镜头、每一帧画面都要符合创作者当时要表达的含义。”修复团队查阅当时的资料,走访了许多当年的影片制作人员,最终确定《红高粱》一些场景追求的就是一种红色弥漫的状态。
在褚欣伟看来,电影修复就像修复兵马俑这样的文物一样,要让影片返本还原。
但遗憾不可避免。偶有胶片缺失的情况,也只能实实在在地敲上字幕:此处历史文件缺失。
划痕、脏点、抖动、霉斑……电影修复中存在大量具有共性的重复性工作,占据了修复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也会影响修复项目的整体进度,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引进了 AI 修复技术。
AI 修复是否会取代人工修复?
“那不会!AI 只是个小助理而已。现在AI过一遍自动能去掉瑕疵的百分之七八十,人工再来修复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物理层面更是爱莫能助。”面对这样的问题褚欣伟毫不犹豫地答道。
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成立至今,已完成近3万本胶片的抢救性修复工作,包括《人生》《黑猫警长》等影片的数字化修复。目前《双旗镇刀客》《西安事变》等20余部经典影片已修复后重新上线。
“我觉得修复纪实性的影像资料,社会价值要远远大于经济价值。尤其是那些记录性的片段,空间、人物、事件都带着时代的印记。通过修复历史影像,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探寻不同时光轴上人们留下的足迹。”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负责人雷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