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20期 / 正文

救助看需求,但不止“衣食无忧”

——探索“精神滋养”方面的社会救助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11-21 11:07 作者:本刊记者 文培培

从二年级学生李博(化名)居住的社区到碑林区少年宫,走路20分钟,骑电动车三四分钟就到。这所坐落在西安城墙边上的建筑物,李博曾路过无数次,但从没进去过。

2020年8月,社区干部主动找上门,说区民政局为辖区困难家庭的孩子,每周末提供免费艺术课、参观展览,不花钱。作为低保困难家庭,政府向来是送救助金、米面油,送知识,这还是第一回。

简单填写信息后,8岁的李博成为碑林区民政局儿童福利和社会组织管理科“展翼行动”项目的第一届学员。

让困难家庭的孩子走进艺术课堂,是碑林区社会救助方式转变的一次探索,更是救助理念的变革。

为困境儿童“解困”

四年来,碑林区每年都有20多位和李博一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周末陆续走进了辖区内的博物馆、科技馆、艺术教育培训中心等场所。

在碑林区民政局儿童福利和社会组织管理科科长韩圆鑫的记忆中,这一项目在5年前就开始萌芽了。

图片

爱心托管班上小朋友在休息 新华社/供图

彼时,按照工作流程,救助金和米面油会定时精准地发放到低保、低收入等困难家庭手中,回访、发放,再回访、再发放,几年工作下来,韩圆鑫渐渐发觉,一些困难家庭即使再努力仍然没法脱困。

目前,碑林区共有18岁以下少年儿童120519人,纳入低保系统的116人,符合困境儿童保障标准的23人。其中,多数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负担重,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一系列针对未成年人的救助服务项目。

“很多困难家庭,单单从外表看很难发现不同之处,不少申请救助者一眼看去衣着体面,观察一段时间,就会察觉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技能不足,自卑、焦虑、社会融入难等问题在他们身上更容易爆发。”韩圆鑫说。

2020年8月开始,碑林区民政局提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针对困难家庭儿童的非物质帮扶,这是陕西省民政部门率先启动的探索之一:不再停留于给困难家庭现金或实物,而将发展赋能的社会救助项目放进政府“菜单”。

但面对大多数社会救助仍然集中在物质层面,非物质、精神层面的救助经验不多,加上短时间看不到什么收益,韩圆鑫也一度担心招标项目能不能吸引来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西安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市区内登记的首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有着10余年的社工从业经历,负责人康梅听说这个项目后,主动向民政部门详细介绍了以专业社工形式运作的经验。

于是,在碑林区民政局的指导下,项目接洽、专家评审、合作签约,整个过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顺利完成。

接下来,具体怎么操作,康梅和韩圆鑫反复商量了好多次。最终确定下来的是,一定尽量多地惠及困难家庭儿童,将“展翼行动”项目明确扩大儿童服务保障范围,聚焦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社区散居孤儿、低保低收入子女扩展分类为孤儿、困境家庭儿童等多个层面。

“不论艺术教育还是精神滋养,都需要时间。从教育学角度看,3岁已经可以握笔,12岁正值性格塑造、知识储备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急需加强正向引导。”康梅介绍,结合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和具体教育学专业知识,设计出行动内容。在入户走访的基础上将年龄段定为3至12岁一组,12至18岁一组,对困境儿童的成长需求量身定制。

最终,每轮服务以一年为周期,设置10项服务内容,以艺术课堂为载体,融合心理慰藉、社会支持,帮助困境儿童“脱困”。

从学技能到树自信

考虑到大多数困难家庭的孩子没接触过艺术教育,“展翼行动”课程设计从零基础开始,根据孩子们的喜爱程度逐步调整课程内容,刚开始,每月主要固定为文化活动、艺术场馆参观、主题讲座等几大类。

今年14岁的琪琪(化名)就这样一天天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入狱服刑,5年来,琪琪一直跟着年近八旬的姥姥生活,由于年龄差距太大,缺乏沟通,祖孙之间的代沟很深,也因为自己家境的“与众不同”,在学校的课间,她都选择远离人群。

图片

孩子在少年宫体验下围棋 新华社/供图

阳光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活动策划老师李娜描述第一次见到琪琪的情景:斜靠在姥姥身边,不声不响地滑动着手机,说啥也不肯搭话,像是反感这样的探访,又像是极力掩藏自己的内心。

“特别希望孩子能放松下来,随心所欲做一些事。”李娜说,为了让孩子开口交流,她带着社工志愿者一次次登门“刷脸”,每次登门,她都会带上零食,了解她的兴趣爱好,分享志愿者实践活动。

几个月后,琪琪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从一开始的仅为社工开门、送社工离开,到慢慢一问一答,向李娜敞开心扉。

心灵的冰点渐渐消融,李娜开始有意识地向她分享一些志愿者活动、艺术课堂内容,邀请琪琪成为民族舞舞蹈艺术班的一名学员,并成为阳光社工实践活动“储备志愿者”。

2024年4月,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邀请孩子们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观,由当地博物馆负责人给大家介绍大学文化和自然学科知识。11岁的小学生刘金阳细数了自己上过的课程,音乐、美术、舞蹈还有财商课堂……他爱好广泛,喜欢吹葫芦丝,平常总受邀参加各种社区活动。

现在,孩子们可以在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选学舞蹈、美术、足球、非遗技能等十多门课程,还能在美术馆里上课、图书馆听讲座、博物馆里看演出、剧场里做手工……甚至有时干脆什么都不做,只是放松,到电影院看场时下热播的电影。

“我们希望孩子们就算物质条件有限,但见识过,别的同学讲起来,他们不是茫然的,甚至可能比其他小朋友了解更多。”李娜觉得,这关乎孩子们自信心的建立,比学技能更重要。

专业救助需要多方发力

正值周末午后,在碑林区湘子庙街道三楼70多平方米的大厅内,舞蹈老师陶蕊指导着一群孩子学习舞蹈动作,在音乐的引领下,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舞蹈世界。

“学习舞蹈让孩子们得到艺术熏陶,也可以通过舞蹈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陶蕊说,自从舞蹈课开设以来,学生们每周的出勤率都很高,她观察到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在不断增长。

图片

老师指导小朋友练习舞蹈 新华社/供图

起初,由于大多数困难家庭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课,不少家长觉得免费的能好吗?有人以为就是来走个过场,也有人担心项目的“诚意”,万一上两节课收费怎么办?最棘手的问题是很多孩子没人接送,一些家长周末要外出打工,甚至认为把孩子锁家里更省事。

为此,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们把项目方案张贴出来,将活动策划转发给家长,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很快,整个项目的服务范围扩大到碑林全区,上课名额从几人增加到20多人。

受益的不只是困难家庭的孩子们,还有家长。不少社工坦言,早几年,有家长觉得是不是学好文化课就够了,现在,一些家长主动来当志愿者。

“实现困难群体的救助模式专业化,必须多元主体参与,但成熟的社会组织需要培育,也需要鼓励。”碑林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海若说,2020年以来,在碑林区民政局的协调下,阳光社工所在的湘子庙街道办公场地租金、水电享受费用全免政策。

在管理规范上,按照政府购买服务要求,碑林区民政局每年公益创投要对合作的社会组织进行预审,项目实施期间,委托第三方进行两次绩效评估和一次专项审计。

针对阳光社工本身,则需要每个月、每季度、每半年上传实时进度到社区公益招投标网,要求相应的每门课、每次活动都要有一本台账,附课程方案、教案、签到表等详细资料。

规范运行之下,除了自己的老师,阳光社工近几年吸引来不少院校、培训机构合作,一些外请的老师听说是公益项目,授课费也要比市面上低,人手充足后,这里还组建起一支3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