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20期 / 正文

“量生订职”:职业教育的潮流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11-21 11:05 作者:本刊记者 邢昊昀

“我们专科的学生,出去不就是个打铁的吗?”这是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焦虑。

世俗眼光中,职教学生大多经历了并不“成功”的初、高中阶段,在职业分流与人生“分岔”时,这种焦虑何尝不是学生们的一次自我觉醒?

国家目前推行的职业教育“类型化”,就是改变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阶梯”关系,让二者处于平等关系。

在亚德客公司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师)学院合作开办的“订单班”里,学生在入职定级时会比校招生高两级,年收入多3万-5万元。

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能够树立职教学生的自信心,而这一切源于学校、学生要足够的努力。

把真实的工作场景搬到学校

杨丽芳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德时代“订单班”的一名学生,选择“订单班”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新能源行业的就业面非常广泛,我想将来在这个领域继续发展下去。”

2021年,宁德时代与陕西工院汽车工程学院开设“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企业结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岗位核心技能,将部分核心工艺生产设备投入学校,同时将企业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将“真实的工作场景搬到学校里”。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车间学习 视觉中国/供图

“如果不是在‘订单班’,我可能根本接触不到这么多先进的设备,在实践训练与实景演练的过程中,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热点领域的认识更深了。”杨丽芳说,“订单班”更像是在提前进行企业岗位人才储备。

企业拥有前端技术和创新理念,学生要想成长为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至少需要2-3年。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可以为企业提前储备岗位所需的“新鲜血液”。

学校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技能训练环境”和高质量的就业平台,企业想提前进行合适岗位的人才储备,二者一拍即合。这种合作也讲究“门当户对”,企业对需求专业的综合实力进行考察。学校实地走访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内涵、岗位技能需求、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发展规划、员工成长环境等情况。

校企考察满意后,按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思路,双主体对接融合,互派师资、资源共享,共构课程体系、强化岗位技能,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在实践训练的同时,以“真实的岗位环境”完成“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实现岗位工作校园化。

在实训基地,理论授课的场所与设备操作间仅有一墙之隔,如果有疑惑,老师就会“转场”到设备间,现场解惑。

杨丽芳认为,在大一入学就明确就业岗位,自己心里更实了。有了更加清晰的职业规划,从心理和认知上就提早做好了就业的准备。

陕西工院汽车工程学院教学办主任朱辉说:“经过两年学校内部培训、一年的岗位实习,我们的学生可以完全胜任相对应的工作,甚至是细分到每一台设备的工艺操作、后续维护。”

校企双方协同育人,在相互融合中不断沟通交流、探索创新,联系更紧密了。

今年,陕西出台了相关政策,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制”队伍建设。“校内有老师,校外有导师”,不仅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衔接,还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中。

咸阳职院与陕西嘉海电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设了“现代学徒制班”,咸阳职院机电(技师)学院院长李锁牢认为,这是“订单班”的升级。

“在大二上课的时候,企业会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名实训导师。企业代表定期到学校授课,对于学生的指导性较弱,现在一名导师管一个学生,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业上存在的问题。”

“双师制”也是一种优势互补。企业导师在实际生产中的经验,有些是无法通过课程设置传授的,只有实践中的言传身教,才能实现技术传承。

不少老师也在“重新当学生”

陕西工院材料工程学院徐广胜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自我价值感、职业认同感都不强。

“人就像材料一样,只有不间断地锻打,内能才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徐广胜认为。

陕西工院材料工程学院与宝钛、西部超导等国企开设的“订单班”,给了学生更高的起点。按照惯例,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会先从辅助工做起,但是“订单班”的学生入职后就会成为生产线上的骨干。

图片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在理想汽车培训基地学习

“我在定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企业的重视,觉得自己也不比本科的学生差。入职后,在亲手制作某一零件的过程中,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陕西工院材料工程学院智能焊接技术专业2018级学生景超超认为,“订单班”激起了自己对于技工职业的热爱。

“订单班”的学生还会参与到校企合作研发项目中,老师会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创造力。

钛铝合金的原材料都是比较“脆弱”的金属,在进行焊接时,通常会将两种材料融化后再焊接,但常常因材料受热不均出现裂纹。

徐广胜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出主意。景超超提出:“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方法,直接用‘胶水’粘住呢?”徐广胜觉得是个好点子,师生共同找到了一种特殊物质,替代了原来的焊接方法。

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不少老师也在重新当学生。

2022年,理想汽车与咸阳职院的汽车工程学院针对售后服务岗进行合作。岗位的特殊性在于,要将8个流程的业务统一到一位员工身上。

如何让学生胜任这个岗位?其实对于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次考验。

咸阳职院习璐老师说:“我们也重新当了一回学生,接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在开班前,所有的专业老师去理想汽车的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转授给学生。即使是回到学校,老师们也会每个月去就近的企业销售门店学习,更新知识、获取最新案例。

到企业实地学习,解决了老师们理论与实操脱节的问题,以学生的身份亲自去感知企业的环境、岗位的要求,增强了老师们的责任感。

理想汽车每个月都会对全国范围内的学生进行考核,统一排名,倒逼老师们铆足了劲。

每个学生都是人才,只是特点不一样

走进陕西工院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整齐地排列着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和数字化精密加工机床,展现着技术的迭代。

数字化精密加工设备是最新一代。一根头发丝的精度大约在0.05-0.1毫米,该设备生产出的产品缝隙仅为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数字化精密加工技术人才缺口大,行业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2024年4月,陕西省发布了34条重点产业链的需求清单。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惠朝阳认为,职业院校作为技工人才培育的主体,应该为重点产业链提供稳定的实操型人才。

“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是陕西工院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师生时常自我提醒的话题。

企业能够敏锐地捕捉行业动态,精准地指出产业链上所缺少的人才类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驻校代表王帅说:“企业技术革新快,我们发现很多员工受制于固有思维,出现对新技术接受慢的情况。”针对目前行业缺少高档数控机床应用型人才,学校就着重培养。

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联合开展工艺开发、样件试制等技术服务项目,将项目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编写成活页式教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生产。

同时,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游对接了2000多家客户,经过培训后的学生,也有机会到其他同类型企业入职。“订单班”联合培养的学生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整个行业。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也得到了完善。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拥有2000家生态链企业,华为驻校导师程静晗说:“我们调研了整个数字技术行业的生态链企业,发现整个行业需要技术、市场和服务型人才。”

陕西工院信息工程学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数智工程产业学院,探索出人才培养双模型的评价模式。

“学院动态采集学生从在校学习、顶岗实习到正式就业全过程的学习和表现,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两个方面对人才进行评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白国政认为,最终的数据分析,会突出每个学生的特点。

长河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在借助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员工时,发现有几位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又有较强沟通能力。这类全能型人才可以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再从技术的层面思考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只是特点不一样,让他们能够去做擅长的事情,他既可能成为一名很好的销售,也可能成为一名技术工程师。”程静晗认为,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