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1期 / 正文

高校党建与“双一流”建设的耦合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1-24 15:22 作者:陈峰 李政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作为西北大学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的院系,地质学系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和新时代高校党建与“双一流”建设的历史耦合、当前耦合、未来耦合,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足功夫,往“深”处抓学习,筑牢立德树人根本。往“实”处抓调研,对标一流凝聚共识。往“难”处抓整改,破解一流建设瓶颈。往“高”处抓发展,奋力打造创新高地。既壮大“顶天立地”的战略科技力量,全力争创引领世界的一流成果;又做好“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培育,奋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新路。

历史耦合:地质报国担使命

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创建于抗战时期。学科创立之初,全体师生即以保家卫国、民族振兴为目标,始终将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服务国家能源需求和经济发展,1949年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创办了新中国的第一个石油地质专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据统计,20纪80年代中期,在全国14个大油田中,一度有13个油田的局长、副局长或总地质师出自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为国家能源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因此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和“中国石油战线的黄埔军校”。

西北大学地质科研团队  视觉中国/供图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地质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1960年新增地球化学与放射性地质专业,为国防建设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之后,地质学系服务国家科技发展,发力人才培养。1993年获批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历次国家基地建设评估中均获优秀。地质学系以培养国家地质学领军人才为己任,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六次获评国家教学成果奖,在教育部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六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建系84年来,培养了1多万名毕业生,走出了八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前耦合:凝心聚力创一流

明确“学系为何”与“学系何为”。围绕创建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科研、汇聚一流队伍、推进一流国际化“五大目标”,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发挥政治功能,尤其把好学科发展、重大改革、人才培养、教师引进、学科团队组建、课程建设、教材引进、重大科研项目、学术活动、网络宣传等的政治关,探索揭榜挂帅激励机制培养领军人才,探索多元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把握学科前沿方向、巩固学科发展特色、组建优势学科团队。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学生对“清江生物群”中的化石进行观察研究  新华社/供图

进入新时代,地质学系于2017年以国家评审认定方式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22年再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目前,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工程三个本科招生专业全部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本科专业国家一流全覆盖。2021年,还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勇居“世界一流”已经成融入西大地质人血脉的学科研究基因、人才培养基因。

聚焦“党建铸魂”与“思政培根”。着重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党建思政工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发展优势。班子成员围绕绩效考核、学科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深入课堂、宿舍、教研室,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建议,踏踏实实查找问题,形成了包括党建思政工作在内的12项整改清单。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探寻他们矢志报国的心路历程和真情实感,提升凝练对西大地质学科的情感,阐释新时代西大地质人科学家精神。同时,强化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注重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和目标导向。

把握“育人使命”、服务“战略需求”。在深挖地质学科历史,继承光荣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蕴含于地质学科办学实践中的公诚勤朴特质、扎根西北情怀、爱国爱校传统,与人才培养内在要求和时代主题挖掘出来,发挥顶级科学家团队负责人在学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立足于鄂尔多斯盆地,重点服务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等油田企业,在油气、煤、铀、地热等多种能源勘探开发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和应用;为我国黄土地区解决路基湿陷振陷、滑坡失稳侧挤、隧道变形塌方等一系列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难题。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多次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重要国际会议,交流研发进展,分享治理经验,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了中国方案。

未来耦合:踔厉建功续辉煌

西大地质学系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开展多元互动,以“最大公约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讲好新时代地质报国故事和西大故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厚植师生人文情怀。牢牢把握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既做好增量,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保证人才队伍充足;又管好存量,盘活既有人力资源,凝练相对高效、稳定的人才梯队,畅通各类人才发展通道。通过“传帮带”“学科团队”等方式,不断激发青年教师动力和潜能,营造良好的大科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环境,为一流学科建设凝聚人才。

主动融入国家需求。继续深化大陆构造研究团队、岩石学与地幔地球化学学科团队、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团队、超大陆研究团队、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团队、地质工程研究团队在既有领域的优势地位,还要围绕地球系统科学、资源、环境等重大科技前沿问题,打造精品学术交流品牌,助力解决资源能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科学研究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打造命运共同体。不断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实施“揭榜挂帅”,对照目标找差距、对照问题促提升。组织编制地质学系对标世界一流学科提升行动实施细则和工作清单,明确学科研究方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下大气力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全体师生的个人成长与地质学系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发展合力。

84年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发展史,是一部科学报国与服务人民的历史,是一部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历史,更是一部地质人才培育与成长的历史。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