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18期 / 正文

壮美画卷 数读75年来陕西成就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11-12 09:57 作者:陕统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三秦百姓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圆满完成各个历史时期确立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发展的初心根植于三秦大地,把追赶超越的使命躬身于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各项事业发生本质性变化、取得标志性成果、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陕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实现跨越提升。

乾坤湾景区壮美云海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经济总量大幅攀升,实现了从十亿元到百亿元、千亿元、万亿元再到3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陕西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2.85亿元,至2023年达到3.38万亿;占全国的比重为2.7%,占比较1952年提高0.8个百分点。这期间陕西一年创造的生产总值从十亿到百亿用了29年,从百亿到千亿用了14年,用千亿到万亿用了16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省追赶超越步伐不断加快,2017年经济总量迈上两万亿台阶,从1万亿到2万亿只用了6年;2021年突破3万亿,从2万亿到3万亿仅用了4年。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建国初期,陕西经济在调整、波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引领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六五”到“九五”这20年陕西经济年均增长10.0%。趁着西部大开发的春风,陕西经济迅速腾飞,2002年至2013年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新常态下,随着经济逐步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增幅有所放缓,仍保持高于全国的平稳较快增长,2014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人均水平大幅跃升,财政实力稳步增强。1952年陕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85元,1978年不足300元、仅为全国水平的75.6%。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人均水平大幅提高,1988年跃过千元台阶,2005年迈上万元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继续快速提高,2013、2017、2018、2021年分别跨越4万、5万、6万、7万元大关;2023年达到85448元,实现历史性突破。1979-202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建国初期,陕西财政总收入不足1亿元,1978年仅19.76亿元。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提高,199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2011年跨越千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7年跨越2千亿元,2022年跨越3千亿元,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437.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2.1%提高到2.9%。每百元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99年的6.68元提升到2023年的10.17元,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非公经济活力迸发。建国初期农业占据主要地位,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65.4%。随着工业化建设推进,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高,1970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43.6%,持续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一二三”向“二一三”的转变,工业主导型经济逐渐形成。随着第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23年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7.8%、47.6%和44.6%,经济增长方式由二产主导转变为二三产业协同驱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所有制结构由国有、集体为主开始向多元化演进,各种经济类型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规模逐步壮大,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焕发出勃勃生机。199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6.7%,2000年占比突破40%,2011年突破50%,2023年占比50.5%,连续13年非公经济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有力地支持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社会供给从“有”向“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省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从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从以机械工业和纺织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先进制造业;从技术基础薄弱的传统服务业,转变为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社会供给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向“优”的巨大转变。

西安立芯光电的封测区,技术人员对砷化镓基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产品进行出货前的测试。  视觉中国/供图

农业生产稳步壮大,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建国初期陕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1949年全省粮食产量仅为329万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1984年全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人均粮食由供给缺口转为供需基本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47万亩,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2.8%,为稳定粮食产量发挥了巨大作用。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1323.66万吨、亩产291.91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特色果业百花齐放。全省立足多样性的丰富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果业、设施农业及区域特色农业,2023年园林水果产量达到2092.54万吨,是1978年的62.6倍。特别是2023年苹果产量达到1375.12万吨,是1978年的138.6倍,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聚力打造8条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引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产业化、集约化、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变。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全省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机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村信息化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陕西农业机械总动力2473.88万千瓦,是1978年的6.6倍;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达到1978年的7.9倍。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工业智造”走向世界。建国初期,陕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品品种单一。197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为36.52亿元,1988年突破百亿元,2003年跨越千亿元,2021年超过万亿元,2023年达到1.33万亿元。1978-2023年,陕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较同时期经济增速快1个百分点。特别是能源生产跨越式发展,全省煤炭、原油、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6.2%、11.9%和14.1%,分别位居全国第3、第4和第3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工业智造”迈向全球。十八大以来,全省立足资源禀赋,加快能源化工高端化发展,推动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速聚集。陕北现代能源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打造,现代煤化工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新能源汽车、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2023年,全省汽车产量147万辆,同比增长33.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05.2万辆,居全国第3位,占全省汽车产量的71.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2个百分点,以新能源汽车为特色的汽车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陕西加速壮大。

服务业发展持续向好,新动能加速培育。建国初期,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197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7.6%。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加速扩张,商贸流通、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行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1978-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高于同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2023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15067.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44.6%,占比较1978年提高27.0个百分点。新动能加速成长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动能茁壮成长,服务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现代服务业跃入高速增长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态势加速成形,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8.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8.3%,均高于GDP增速。“幸福产业”迈入蓬勃发展期。多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挖掘展现陕西独特魅力,提升游客体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陕西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单位1618个,营业收入1190.65亿元。2023年,全省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06.5%、150.6%。

投资消费协同发力,内需引擎作用持续提升

建国初期,陕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持扩大内需,持续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投资质量,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性互动的局面加快形成,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秦岭日出云海  视觉中国/供图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建国初期,全省经济建设快速恢复,1970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1953-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改革开放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1979-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三个年”活动,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投资开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3-2023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5.5%,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1.8%,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年均增长16.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年均增长18.1%,发展短板逐步补齐。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在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发生转变。从产业看,投资结构逐步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1978年的1.5:65.8:32.7调整为2023年的3.5:29.8:66.7,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提高34.0个百分点。2013-2023年,全省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0%,“三农”工作成效显著,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6%,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7.1%,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7.8%,有力推动能源工业走向高端、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工业体系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9.5%,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建国初期,商品供给仅限于简单基本的生活必需品,195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6.17亿元,1978年达到33.37亿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生产力持续快速提高,丰富多样的商品不断涌入市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商品供给品质大幅提升。2023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59.01亿元,是1978年的322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贸流通体制和商贸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全省商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多元化的市场格局逐渐形成。2023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商业综合体93家,连锁商业企业178家,限上零售企业专业店2217个,超市998个,百货店400个,购物中心97个,市场摊位数达4.1万个。线上零售迅猛发展。伴随着数字化浪潮,线上零售成为这股变革洪流中的中流砥柱。2023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2%,高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7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9.7%,占比持续提高。

交通邮电水平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交通网络建设成就斐然。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陕西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成就斐然。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三纵六横八放射”综合运输大通道已经形成,2023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8.7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23年末达6739公里,实现了全省县县通高速。铁路交通便捷高效。全省铁路营业里程643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1000公里,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路网主骨架全面落地。航空网络全球通达。2023年末全省民用航空航线达319条,通航城市205个,旅客吞吐量4493.7万人次,其中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居全国第9位。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自2011年西安地铁开通运营以来,截至2023年末,地铁运营线路9条,运营里程305公里,2023年全年客运量达12.9亿人次,已成为城市出行的重要载体。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建国初期,陕西邮电业基础设施较差,1976年建成了通往西北、西南、中南各地的微波通信干线。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陕西邮电通信规模不断扩大,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23年末,电话普及率为141.1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124.3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915.55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921.56万户。近年来,陕西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陕西5G基站总数达9.6万个,物联网终端数累计达7491万户。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