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和产业加速融合,协调发展扎实有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逐步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
创新发展成果显著,重点产业见效成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以“秦创原”为科创总平台,以“三项改革”为主引擎,一体推进战略科技布局和创新主体培育,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2023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71.72%,较2012年提升14.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陕西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769.55亿元,同比增长9.8%,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34%,居全国第12位。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54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万元。创新主体加快成长。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940家,是2020年的2.96倍;高新技术企业16754家,是2020年的2.66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5.84件。重点产业链见效成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持续整合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加快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507.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4%,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4%、9%、8.5%、6.7%。制造业产业链蓬勃发展。商用车(重卡)、太阳能光伏、乘用车(新能源)、白酒等产业链总产值均保持20%以上增速。以比亚迪、吉利、法士特、陕汽等为代表的汽车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陕西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增材制造产业链总产值同比增长19.6%,无人机产业链增长11.7%,光子产业链增长9.1%。
《无界·长安》演出现场 新华社/供图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点示范镇建设、移民搬迁等系列举措带动下,全省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提升,实现了质的飞跃。2000年陕西城镇化率仅为32.27%,2013年突破50%、2019年突破60%,2023年城镇化率达到65.16%,较2000年提高32.8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较2000年增加近14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0余万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向村覆盖、向户延伸,2023年新建农村供水工程815处、受益人口170万。农村卫生户厕、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81.7%、95.6%,新增完成50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6%以上,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加强。区域经济特色鲜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特色鲜明。关中全面启动协同创新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8.23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20330.09亿元,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60.2%;陕北加快打造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南持续推进绿色循环发展,三大区域各有特色、互为支撑的格局逐步形成。县域经济由弱变强。2023年全省县域83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16205.4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0%。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的县(市、区)24个,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夯实加固,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米脂县高西沟村苹果采摘园
生态环境大幅提升,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三秦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巨变。造林绿化成效显著。2023年,全年完成营造林522.79万亩、种草改良33.82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4.9万亩,造林面积居全国前列。陕西秦岭森林覆盖率达到82%,是中国最绿的区域;陕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最绿的省,延安是黄土高原最绿的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23年国考10市平均优良天数282.9天,同比增加3.2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4.12,同比改善1.4%。节能降耗成果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能源消费从新中国成立初较为单一的煤炭逐步过渡到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等多种类型,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清洁能源生产、消费占比双双提高。2023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中,原煤占比较1978年下降11.1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占比提高6.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中,煤品占比较1978年下降10.6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风电等占比提高15.8个百分点。绿色能源产业持续壮大。截至2023年底,陕西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400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40%以上,创历史新高。2023年,国网陕西电力组织完成“绿电”交易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近20倍。
开放发展纵深推进,出口领域不断拓展
建国初期,陕西对外经济以出口贸易为主。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陕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宽。开放型经济日趋增强。202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042.04亿元,是1993年的53.4倍;外贸依存度为12%,经济贡献持续提升。陕西自贸试验区贸易伙伴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贸易全球化。新兴市场外贸扩大。2023年,我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超50%,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1.8倍。近三年,陕西中欧班列开行量年均增长12.8%,2023年突破5300列,开行量、重载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居全国前列。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初期,陕西出口产品多为纺织品和农副产品,1978年这两类商品出口占比高达97.4%,至1992年占比均超过50%。1999年商品机械产品类出口占比首次超过纺织品类,而后逐渐形成由包括机电产品、航空航天、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等多类别、科技含量高的出口新模式。2023年,陕西出口总额2630.64亿元,其中机电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83.2%,电子元件、汽车、电工器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已成为主要出口支撑点。
共享发展成果显著,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城乡发展,2020年全省56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从温饱不足逐步迈向全面小康。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13元,是1978年的144倍,年均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2元,是1978年的128倍,年均增长6.1%,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较快增长。就业规模稳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1978-2012年就业人员年平均增加29.8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23年全省就业人员2085万人,较1978年翻一番;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到1029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49.4%,占比较1978年提高38.4个百分点。居民生活品质跨越提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省持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19年全省中小学(含教点)互联网接入率在全国率先达到100%,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发展迅猛,2023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校 111 所,研究生培养机构50个,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3743 所。健康陕西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3.51万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0.62万张,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5.9%;卫生技术人员39.16万人,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5.9%。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参保人数逐年增加。2023年末,全省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910.43万人,较2012年增加488.19万人,增长115.6%;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839.79万人,较2012年增加292.3万人,增长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