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17期 / 正文

提升“本源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11-06 15:06 作者:张鹤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对于加快社会进步、推进民族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培养担当强国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竞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只有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才能不断健全高质量育才机制,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开学第一课

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效增强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能力,切实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可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打破阶层固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更多人通过优质教育提升素质和能力,从而提升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

不均衡、不充分之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

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一是区域差距显著。不同地区教育投入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教育投入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相对不足。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二是城乡差距明显。城市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学设施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的无人系统实验室,学生在进行讨论。  新华社/供图

素质教育推进不够深入。一是应试教育倾向严重。为在中考、高考等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和学生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学习上,对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重视不够。二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课程设置偏重知识传授,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以师讲生听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不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滞后。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倾向于选择普通高等教育,导致职业教育招生困难。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课程设置、实践训练等与企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匹配不够精准,影响了学校的影响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培养方式单一,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一些高校学科建设滞后,基础学科薄弱,多学科交叉研究不够;科技研发能力不强,产出的重大创新成果不足;产学研融合程度不深,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育国际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够广泛深入。少数重点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较多,广大中西部地区高校开展较少。交流合作形式单一,主要以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和合作办学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二是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不够,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培养的学生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强。

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持续加强。一是数量不足。随着教育事业发展,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教师缺编比较严重。二是质量有待提高。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不及时。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能满足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需求。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决定》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要突出问题导向,发扬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健全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深入开展科学教育促进行动、青少年读书行动等。

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强化财政支持,确保这些地区的学校有足够经费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等。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缩小区域和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比如,建立教师轮流到基层支教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地区任教;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让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覆盖更多地区。二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布局,合理调整学校设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人口分布和城镇化进程,科学规划学校数量和规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系统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推进中考改革,逐步将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纳入考试科目,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增加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比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积极开设跨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广探究式学习、研讨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双向学习方式。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改进课程设置,创新技能培养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二是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提升。

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推进差异化发展。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鼓励地方高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二是优化学科设置。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三是聚力推进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组建科研大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四是完善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与有组织科研模式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机制,特别是以贡献和质量为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评价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五是提升办学核心能力。加强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一是拓展交流合作内容。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支持我国教育机构和企业在海外举办学校、培训中心等,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二是提升培养质量。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提高日常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多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和服务,确保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持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扩大师范院校招生规模,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和专业发展平台。二是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切实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使其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加强教师职业荣誉建设,设立国家教师荣誉称号,表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