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17期 / 正文

强化“驱动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11-06 14:50 作者:米磊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赢得未来发展主动的根本之策。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变量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第一驱动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科技现代化。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现代化的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有助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与前几次科技革命相比,新一轮科技革命正由复杂向超复杂、不确定性向超不确定性、中周期向长周期演进,相应地科学研究范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资源配置方式、项目组织方式、成果转化方式等提出许多新要求。当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加快调整重构科研组织体系,以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变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步伐,培育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和变革性技术发展的土壤,更好地拥抱和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商业航天企业,装配测试人员在安装液体姿轨控动力系统

有助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着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有助于应对防范重大风险挑战。当前,全球围绕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面对我国科技创新强劲发展的态势,一些西方国家编织科技铁幕、构筑高墙小院,意图遏制我国科技发展进程,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科技壁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使科技体制适应国际竞争变化形势,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不断增强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和反制能力。

一些堵点卡点亟需打通

目前,我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拥有很多有利条件,也存在诸多亟需打通的堵点卡点。

科技组织体系凝聚创新合力不足。现有的科技组织体系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与部门、科研与产业、政府与社会等条块分割、各自为战,一些规划设计和政策措施交叉重复,许多创新力量和资源都比较分散,无法将优势资源集中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难以凝聚最大力量指挥“大兵团”作战。

科研管理导向有待优化。客观地看,科研管理体系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还不够强。如在科技创新重大方向遴选和重大项目立项上,主要是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跟随式”研究,而不是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立项;在项目评价和考核上,主要以文章和论文为导向,而不是以攻克难题为评价依据,科研“脱实向虚”倾向普遍存在。此外,考核方式也主要以短期考核为主,不能适应科技创新长周期研发需求,难以持续激发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的韧劲。

光模块生产线作业

科技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完善,科研和产业尚未形成相互赋能的创新生态。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的科研创新往往存在单纯的技术倾向,注重参数、指标的先进性,对市场需求和规律把握不足,导致其成果经常在实践中无法转化;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总体较弱,无法牵引科研立项,导致科研端偏离企业需求,大量科研成果停留在“书架上”。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然较弱。从历史经验来看,历次工业革命“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兴于产业”。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国科技竞争决胜的关键是科技领军企业。当前,我国科技领军企业数量总体较少,实力较弱,拥有决定性的“杀手锏”技术数量不多;企业参与科技决策的机制不健全、话语权相对较弱;国家重大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不够,企业从事颠覆性技术和引领性技术研发的动力不足,研发能力不够强。

金融供给体制滞后于科技需求。金融供给是科技创新的“粮草”和“弹药”。以高校、科研院所和硬科技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军团”在前线“战斗”,需要充足的“弹药”供给和强大的后勤保障。与科技创新“长周期”“高风险”需求相比,我们金融供给的理念和制度还不适应,耐心资本和“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的资金匮乏,仅有的金融“弹药”只能打短期战役,无法打持久战。这也导致我们在风险高、周期长的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领域,产出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不够多,孕育出像OpenAI、SpaceX等一样的顶尖创新企业不足。

牵住“牛鼻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大力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凝聚强大创新合力。强化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构建跨领域跨学科跨区域“大兵团”科技组织协调体系。打破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的制度壁垒,保障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法律地位。探索跨区域协同攻关的利益共享机制,构建“优势互补、收益共享”的跨区域合作格局。探索打造涵盖各主体、多要素、全链条的创新示范平台,让多方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各显神通,形成区域创新合力、部门创新合力、各类主体创新合力,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优化科研管理体系,提升科研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建立健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研管理体系,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作为评价科技项目立项的核心标准,把科研攻关凝聚到真正的颠覆性技术、变革性技术和国家重大需求方向上来。调整科研评价机制,改变以论文、报告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解决实际问题为衡量优劣高下的最终标准。探索建立契合重大创新突破高风险、超不确定性、长周期的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针对颠覆性、变革性、重大原始创新活动,建立专门的科研立项和评价体系,给予青年、个性化创新群体更多挑大梁的机会,使拔尖型人才敢于放手一搏探索尝试。

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短板,推动科研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系统思维,树牢科技创新“一盘棋”理念,构建“科研—转化—产业”全生命周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良性循环和闭环生态。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共性技术平台。面向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加快培育融“技术型官员+科技帅才+硬科技企业家+硬科技投资家+技术经理人+卓越工程师”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强大科技兵团。完善决策咨询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决策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决策的机制,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开展研发创新。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强化企业科研组织的主体地位,形成适应市场化规律、高效科学的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将“能者上”作为科技资源配置的第一标准。在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领域新赛道,筛选一批创新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龙头企业,探索由企业牵头统筹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弹药”和“粮草”。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需求培育耐心理念,以“知识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综合价值理念取代单一的财务价值理念。打通银行、保险等大规模金融参与科技创新的渠道。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出资,设立支持硬科技、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领域企业的千亿级国家级科创母基金和市场化科创母基金,将投资存续期设置在20年以上、早期项目比例设定在50%以上,由母基金将金融资本引流到早期硬科技投资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发挥“毛细血管”作用,灌溉科技创新初创企业。支持一批优质早期硬科技投资机构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创投机构专业化运作水平。

(作者单位:西安市中科硬科技创新研究院、中科创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