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17期 / 正文

放大“聚合力”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11-06 14:25 作者:黄永春 严翔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为我们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更为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指明了方向。

关键时期的关键抉择

未来五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爬坡过坎、全面推进的关键历史时期,也是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正是在这一关键时期作出的关键抉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进行实验探讨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需要。三大战略紧密联系、互为支撑,需要通过一体改革,使教育、科技、人才三个领域的改革目标集成、举措协同、成效倍增。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改革是关键一招。只有通过一体改革,才能消除妨碍教育、科技、人才互为支撑的壁垒和障碍,更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迫切需要。当前,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只有通过一体改革,从更宽视野、更深层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协同发展,才能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系统性改革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阶梯、科技进步的基石。马克思指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和阶梯,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教育也是科技进步的基石,通过教育可以广泛传播科学技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并以此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进步。从历史发展看,世界教育中心的转移,一般都伴随着人才中心、科技中心的转移。

小学生在感受科技魅力

科技是教育的先导、人才的阵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的重要任务,科技创新和进步牵引并推动着教育改革发展。科技领域是人才培养和实践的重要阵地,科技创新是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科技革新,都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人才是科技的支撑、教育的产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引领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当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了优秀人才,谁就拥有了制胜法宝。同时,人才既是教育的产出,也是教育的主体,高水平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反之,高质量人才支撑高水平教育。

壁垒性问题

当前,教育、科技、人才在一体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部门协同存在障碍壁垒。教育、科技、人才分属不同职能部门,有着相对独立的目标任务、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其优点是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有利于专职专责推进各自工作;缺点是由于三者职能、管理、运行上的分割,加之缺乏科学完善的协同机制,可能导致平时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措施不共融、步伐不协同等问题,影响制约各种创新要素的良性循环,使得教育、科技、人才难以形成最大合力。

系统协同不够精准深入。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适应需求调整完善的速度相对滞后。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匹配不够精准,优秀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的供给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一些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两张皮”现象,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融而不深”“合而不紧”的问题比较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够高。

区域协同推进难度较大。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影响,各地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各地功能定位、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各不相同,想要解决的技术和产业难题不尽相同,需要的人才资源也各有侧重,因此很难实现区域间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大协同、大优化。

一体化推进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能。

打破条块壁垒障碍,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系统性、全局性思维,统筹规划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推动各部门不断增强政策设计和工作推进的兼容性、互补性和协同性。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围绕人才自主培养、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等战略任务,统筹资源、信息、政策和措施,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堵点卡点。打破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壁垒,通过战略协作、政策引导、市场激励等手段,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有序流动、科学配置,构建创新资源共享共用、人才联合培养、科技合力攻关、产业互补互促的协同发展格局。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服务科技和人才匹配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发挥教育前瞻性引导作用,聚焦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的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需要,统筹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学科结构,超常布局急需学科和边缘学科,加快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拔尖创新复合型人才,为高水平科技创新蓄势赋能。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丰富拓展场景式、项目式教学模式,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更多来自产业一线的企业家、技术专家、卓越工程师等共同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技能。

强化科技创新牵引,促进“多链”融合。锚定前沿科技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贯通教育链、配置人才链、对接资金链,聚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应用。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健全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力推进重大科研项目、合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各类要素与链条的高效集聚和融通共享。引导高校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创新孵化器、教育科技园区等,大力培育技术经理人、中试机构、概念验证中心等市场主体,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科技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等多维度的深度耦合。完善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打造高端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发展特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要素集聚功能,促进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投资机构及公共服务机构的融合联动,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遵循人才成长和科研规律,完善人才评价、科研成果评价和工作绩效评价等评价机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成果质量和价值贡献,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授权首席科学家在人才聘用、薪酬发放、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环节更多自主权,赋予战略科技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资源调度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杂务中解放出来。深化人才使用机制改革,按照“人尽其才、人岗相适、用当其位”原则用好人才,落实“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制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完善创新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支持科研人员积极参与风险高、探索性强的科研活动,最大限度为他们兜底赋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基地;河海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