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关心的是科学问题,企业家面对的是产业痛点,而我们需要把科技‘翻译’成产业。”
如果说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是“0到1”,那么成果转化就是“1到10、100”,至于能加上几个零,要看产业化进程。
用制度创新解开束缚科技创新的“细绳子”之后,陕西再“向前一步”,构建起“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全链条推进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肠梗阻”,踩下加速产业化进程的“油门”。
随着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一大批科技企业拔节生长,它们脱胎于高校科研院所,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也更有底气、更显担当。
改革的小气候演变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2023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1.72%,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1万家。前者比2020年提高3.3个百分点,后者近3年以来分别增长1.6倍和1.9倍。
科技“红娘”管生还管养
“跟几名教授谈了快两个小时,听完后他们还是一头雾水。”提起跑高校挖掘可转化科技成果的经历,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科技经纪人罗永军感触颇深,“学者关心的是科学问题,企业家面对的是产业痛点,而我们需要把科技‘翻译’成产业。”
科技经纪人罗永军(左一)调研双玉科技
换句话说,技术好不好,某种程度上是学术评价,指向“高精尖”;能不能转,则是市场和价值判断,追求稳定与成熟。罗永军认为,打通信息和服务的壁垒,要主打一个“跨界”:穿白大褂进实验室看得懂,穿西装去谈判搞得定,既有创新思维,又有商业思维。
三年前,曾在央企积累的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经验,让32岁的罗永军拿到了科技经纪人的入场券。为科研人员和企业主持“鹊桥会”,把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挖掘、培育、孵化出来并形成产业,成为他的工作日常。
在罗永军撮合下,站在制造向“智造”转变岔路口的咸阳黄河轮胎橡胶有限公司,与西安交大电气工程学院司刚全教授团队牵手成功。
2022年8月,双方经过多轮交流、调研,签订“胎联网”项目技术开发合同。通过“胎联网”,数据可以实时交互传输,方便用户随时获取轮胎的载荷、温度、运行时间等信息。尤其是在矿井下,实现数据跟踪,能大大提高作业安全系数。一年后,一批批装有芯片的轮胎走下生产线,给黄河轮胎橡胶有限公司带来8000万元收益。
“鹊桥会”之后,科技“红娘”还需要做什么?
在罗永军看来,转化成果是自己“抱大的孩子”,既要管“生”,更要管“养”。因此科技经纪人的服务要向前端后端延伸,既说服“娘家”,又搞定“婆家”,才能促成这段双向奔赴的“好姻缘”。
压电陶瓷是一种重要的换能材料,在高端医疗超声系统、国防水声探测等领域应用广泛。西安交大电子与信息学部李飞教授团队深耕多年,研究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有望解决国内高端压电陶瓷材料高度依赖进口问题,并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成果转化过程中,从制定具体转化方案、选择转化路径,梳理市场应用方向帮团队“选赛道”,到办手续、找厂房、盯装修,为初创的陕西烛火智声电子陶瓷有限公司量身定做股权架构设计、市场定位等“嫁妆”,再到促成新项目落地咸阳市高新区,身为“红娘”的罗永军都深度参与。
他和同事陪着创业团队见了30多家投资机构,参加了20多场路演,拉来3000万元投资,厂房匹配1600平方米,还争取到房租减免、固投奖补、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新项目当前估值1.3亿元,预计2024年实现3000万元营业收入。
“我们选项目,不仅看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考察和当地产业链匹配程度。”罗永军如今更加注重“链式思维”,推动成果落地的同时,在产业链上寻找关键技术和材料,为产业链补上缺失的“拼图”。
作为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咸阳市与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共建成立转移分中心,罗永军带领中心科技经纪人团队,围绕咸阳的重点产业链铺开服务链。挖掘技术需求540项,涉及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清洁低碳能化、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6大领域,促成生益科技、陕西步长、高科环保等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合同90项,成交金额共计7387.5万元。
“除了组建专业科技经纪人队伍,我们还聘请55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定向导航;在81所高校院所选聘科技大使191人,常态化挖掘高校科研院所成熟度高的最新成果;在规上企业选派工业科技特派员387名,反馈企业技术需求。”咸阳市委科技工委书记、市科技局局长杨冲锋表示,这“四支队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报信者,更是创新链条上的摆渡人。
在陕西,一支支懂金融、懂技术、懂产业、懂市场、懂运营的科技“红娘”队伍正加速壮大,悄然改变着科技成果的转化路径,重塑创新生态。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从科技成果到市场产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发过程,完成应用开发、中试放大、批量生产,达到各类检验标准、满足用户体验。这个过程更像是一场“接力赛”,不仅需要“百米冲刺”的爆发力,还需要政府、市场共同接力。
西安交大李飞教授团队“先进压电材料与器件项目”中试现场
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脱胎于西北工业大学杨涛副教授团队。两年前,这家用数字化手段为火箭做“体检”的企业引入了新的合伙人——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出让1%的股权,数合科技换取了秦创原提供的科创服务,享受到了场地免租、奖补、融资对接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渡过初创难关,企业发展从此坐上了“火箭”。
以服务换股权,始于秦创原发展公司与西安理工大学的“技术托管”尝试。
张延超教授团队的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术有限公司,因其“硬核”技术——能够实现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及重大装备制造领域部分先进密封产品的国产化,成为首个孵化项目。西安理工大学所持西航密封股权委托秦创原发展公司运营,秦创原发展公司注入500万元,将项目纳入“合伙人”计划,为其提供“专属经纪人+导师”的贴身管家式服务,并引入行业龙头进行产业投资。
“技术托管”“投资+孵化”的新型成果转化模式,让西航密封仅成立一年便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23年实现营收超1000万元,2024年测试配套服务收入将超过3000万元。
《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试行)》明确提出,依托秦创原发展公司成立“技术托管”平台,在征求科研团队意见的基础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选择“技术托管”平台作为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持股平台。
目前,秦创原发展公司已与省内多所高校开展“技术托管”平台试点合作,更多西航密封将在这里被批量复制。
企业和科研机构牵手后,产品正式投产前,还必须过“中试”关。这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棒”,也是“生死关”。
在业内,中试被称为“达尔文死海”——成果产业化需要长时间反复验证和大量资金投入,避险意识下,技术转让方和受让方都不愿意投入,这个中间地带犹如鱼虾水草都无法生存的“死海”,阻挡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脚步。
如何成功跨越“达尔文死海”?陕西一直在探索。
2022年,咸阳市高新区出资4000万元,与西部创新港联合成立瞪羚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西安交大将78项待产业化的发明专利作价3906.02万元入股至中试公司,重点包括“新型高效太阳电池材料”“发动机热障涂层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极材料与车载传感电子材料”等8个技术领域,覆盖太阳能光伏电池、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新材料中试基地,这些突破“卡脖子”的新型科技成果集约高效地开展中试,终于跨越“达尔文死海”,加速实现产业化。
咸阳(彬州)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园内,西安交大氢易储氢、西工大特种高分子材料等标志性项目中试基地纷纷落地,将科技研发的“青果子”培植为市场直接可用的“甜果子”。
省科技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处长马云认为,中试平台就像一个放大的实验室或缩小的生产线,中试熟化的过程,可以给资本市场、产业端、人才端提供可视化的工艺过程及场景标的,对资金链、人才链、供应链、产业链的融合,尤具重要意义。
6月21日,省科技厅发布《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的实施意见》,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陕西将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以“概念验证+中试基地”双支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26年底,全省将培育认定6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
“成果—中试—产业”的成果转化链条一经打通,科研机构与企业双向奔赴、同向发力的“联姻”氛围愈发浓厚。
创新链和产业链“共舞”
在陕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
秦创原总窗口,创新活力清晰可感:聚焦“三项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题路演现场,创业团队激情演示,台下,市场化的风投、各类金融机构、行业龙头等十多个机构的负责人不时提问咨询;综合服务大厅内,创业者可享受“一站式”服务;初创企业里,科研人员与企业家面对面商讨产品定位……
西部创新港
路演之后,陕西格睿赛思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收获了多家投资机构抛来的橄榄枝。此外,还通过“以演代评”方式,获批省科技厅及咸阳市科技局的科技型企业培育项目。
作为陕西中医药大学在环保产业链上孵化的初创公司,陕西格睿赛思依托张严磊副教授团队的技术,将中药废渣“吃干榨尽”,成功制备出高性能超级电容炭材料及钠离子电池。
“我们从实验室的几克样品做到几公斤,再到几百公斤,目前已经完成了百吨级中试试验。”张严磊说,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离不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雨林式”创新生态体系支持,初创企业从产品研发、中试、制造再到量产交付都能得到全方位扶持。
以“三项改革”为牵引,陕西致力营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链式生态,排定数控机床、太阳能光伏、光子、氢能等34条重点产业链,形成老中青结合、梯次衔接的产业布局,并辅之以链长制为核心的培育机制,引领产业全面焕新。
立足于为重点产业赋能升级,一大批转化的科技成果正在加速嵌入产业链。
最早试点“三项改革”的西北工业大学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新组建67家成果转化参股公司,7家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企业,已有200多项知识产权评估纳入改革,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贡献地方税收高达4.25亿元。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西咸新区规划秦创原十大特色产业园区,针对重点产业描绘“两链”融合图谱。
活蹦乱跳的小金鱼被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态氮中急速冷冻,随后将其取出重新放回常温水中,它又瞬间“复活”。这是陕西银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展示的深低温人体冻存技术的动物模拟实验过程,这项技术用于细胞冻存及复苏等领域,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2021年,银丰生物作为西安市重点引进的生物科技龙头企业,落地西咸新区秦汉大健康产业园,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秦创原总窗口、自贸试验区等多重创新扶持政策。不仅第一批吃到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红利,大大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还嵌入链群完整的“大健康+”全产业链,短短3年就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
攻克关键技术363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20余家,产值突破300亿元;氢能储能产业初步形成制、储、运、用产业闭环……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越深入,新质生产力的“养分”愈加充足。
2023年,陕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实现产值1.06万亿元,增长10.2%,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9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过两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