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16期 / 正文

当前基层减负爬坡过坎中的“拦路虎”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10-14 17:30 作者:侯逸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要求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持续为基层减负。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近年来,基层减负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减负效果不断彰显,同时也需要看到,为基层减负离党中央要求、事业发展需要、干部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基层减负为何难以到位,其中还有哪些“拦路虎”?本刊记者深入一线进行了调研。

刷存在感被奉为圭臬

屡禁不止的作秀造势、五花八门的考核评比、重复繁杂的填表留痕……种种刷存在感的行为,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精力,影响正常工作的推进,贻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究其根源在于部分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一心只想着保官升官,博得上级青睐。

漫画/张永文

工作干得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某些干部眼睛只往上面看,做出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有的只管完成上级任务,不管下级能否落实,刻意搞传达不过夜、随意要求基层填表报数、不顾实际层层加码……给基层干部造成极大负担。有的干部只求上级表扬,不管群众利益和口碑,如一些村里的村史馆建得“高大上”,迎检多次被夸“新颖”,却常年闭门不对老百姓开放。还有的甚至拉着群众造假搞形式,妄图通过弄虚作假赢得上级认可,如农忙时节把群众从地里薅回来“刷白墙”,借用群众的羊凑数迎检,让群众十分反感、颇为不齿。

某些干部干活就在领导眼前干,干的都是表面看得见的,被基层同志称为“火车进站跑得慢,声音响”。有的只重“显绩”不重“潜绩”,对争资金、上项目急功近利,对生态保护、文化教育、走访群众等打基础、见效慢的事情兴趣寥寥。有的为贪图一时之功,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如某些落马干部不顾当地财政实际承载能力盲目举债上项目、搞建设,造成“前任风光、后任遭殃”的局面。还有的只顾作秀、不顾做事,热衷打造样板工程、搞成果展示,以“造势”代替“造福”,给地方发展带来隐患。

“革命战争年代要求把根据地拿下就行,而现在有的单位要求什么都留痕,把人框住了。”某些部门和机构只关注程序“完美”轻视实际结果。有的本末倒置,把工作过程视为工作本身,去基层检查工作不看结果,只看党组研究有没有,会议记录有没有,程序完善不完善,材料有瑕疵就会遭批评、被扣分。还有的单位领导评价干部职工时,只看重是否经常加班加点,而忽视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助长“干得好不如装得好”歪风。

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问题出在前三排”,谈起基层减负“久攻不下”的原因,不少人认为表现在基层,根子还在上面,某些上级单位官僚主义的工作做派、精致利己式的工作思路是造成基层党员干部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

一些是管你干不干得了,任务先压下去。有的“闭门造车”制定政策,缺乏实际调研,不仅导致政策落地“水土不服”沦为一纸空文,还白白折腾基层。有的懒政怠政,只想别人干活自己省事,一些部门自己数据库明明就有相应数据和材料,非要基层再上报一遍,查都懒得查一下,而且“开口要,闭口就要到”。有的态度傲慢,把自己当成上位者而非指导者、服务者,挑毛病时蹦得比谁都高,让帮忙解决问题时却跑得比谁都远。还有的工作安排上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随意性大,想一出是一出,让基层无所适从。

一些是不管是不是你的活,都压下去。有的既想当领导又不敢担当,只向基层压任务但不给指导和资源,导致基层任务“超载”。有的由于权责边界不清晰,致使个别部门打着下放权力的旗号,将自身工作甩给基层。像一些地方某些职能部门将施工图纸审核、食品安全检测等工作下放乡镇,由于这些工作专业性较高,基层很难接得住。还有的滥用“责任状”,不管部署什么工作,都要一级一级地签订责任状,导致责任状“满天飞”,“层层签订责任状”变成了“层层推责”。

另一些是不管怎么样,得把我的活先干好。有的想问题、做事情,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觉得自己部门的工作最重要,必须把文件发下去、会议开下去才能引起基层重视。有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各唱各的调,各要各的“账”,不考虑横向联通和对下压力,导致基层干部被迫应对来自不同部门重复和矛盾的要求,身累心又累。与此同时,不同部门之间政策和要求“打架”现象还不时出现,有时实在完不成任务,基层就只得“在一堆板子里选个打得轻的”。

“有的上级部门像盯孩子一样盯着我们,盯得牢牢的才放心。”一些上级单位要求基层亦步亦趋、每一步都要汇报,看似管得细,实则大撒把。有的担心基层干不好,从而管得太宽、考得太细,也不敢赋予一定自主权,让基层难以发挥主动性,究其实质,源于这些单位不敢负责任,害怕创新、担心出问题,以规定的死板、精细规避风险。有的认为不步步紧盯、事事监督,基层干部就会偷懒,如某地开发的APP要求必须将环境整改前后做对比留痕上传,逼得基层单位在清理垃圾时得派出两个人,一人捡垃圾,一人拍照,看似工作细致,实则是责任缺乏,不想自己干,只想坐在家里盯着看。还有的是上下级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都习惯于“各扫门前雪”,致使上级“摸不到”基层一线干的实绩,一线干部“悟不清”上级治理目标理念,滋生“不信任”危机。

卷的惯性依然冲劲十足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卷”出来的实绩。一些干部由于工作惯性、考核需要、攀比仿效等原因,陷入“内卷”怪圈,致使基层减负“越减越负”。

一类干部总觉得开会、发文、督查“三板斧”的工作方法用着顺手,在安排工作、部署任务时,下意识地沿用老思路、老方法。有的是惰性使然,这“三板斧”最不用动脑筋、下功夫,最给自己省事,因此只想当二传手把球推出去,却不管传得好不好。有的是能力不足,工作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和群众需要,只好以过去形式主义的手段来应付。还有的认识有偏差,形式主义在不少党员干部内心深处影响时间较长,存在不搞形式不放心的现象,认为不开会、不发文怎么能体现工作重视,不督查、不排名如何能推动工作落实,惯性难以扭转。

一类干部看到别人受处分,于是处处留痕以求自保。有的上级部门怕担责,靠留痕来推责。“以发文为例,我在部署工作时不把前因后果说全了,可能责任在我,但我说全了下面却落实不力,那就怪不到我了”,采访中,一位干部坦言。有的基层单位怕被问责所“殃及”凡事都留痕,认为工作做得好,倘若没有痕迹也会受到批评;工作做得差,倘若有痕迹为证,就不会受到问责。还有的地方缺乏创新激励和容错机制,导致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畏首畏尾,担心因犯小错而受重罚,从而在执行任务时更加谨慎、处处留痕,消耗更多时间和精力。

另一类干部是为求成绩亮眼,就用形式的东西“吹泡泡”。有的地方考核特别细,日分析、日研判、日通报,考核指标上百项,弄得一些基层干部应接不暇,围着考核体系“打转”。有的地方以材料论英雄,实干苦干评不了先进,会做资料的年年受表彰,基层干部只得加班熬夜写材料,“把炸毛鸡打扮成开屏孔雀”。还有的基层单位为了自证工作完成,只好搞形式,“如果我们直接整改不留痕的话,一没有方案,二没有报告,三没有领导批示,怎么在考核时证明自己完成这项工作呢?”在压力之下,只得通过做台账、拍照留痕等形式主义方式,应付官僚主义督查。

此外,还有一类基层单位在与同级竞争中担心自己成为“地主家的傻儿子”。有的基层单位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资金、资源和政策,往往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标准层层拔高、时限层层压缩,看谁更能卷,与同级单位进行零和博弈。有的甚至在减负工作中也攀比效仿,某市减负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要求是从中央到省市县层面设立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但我们发现有些市县部门在内部也依着葫芦画瓢设立减负专班,搞个领导小组,下发相应文件,反而加重了基层负担,问起来说是怕其他部门都搞,自己不搞显得对工作不重视,让领导不满意。”

上级问题管不住自己问题不愿碰

除了以上诸多顽瘴痼疾,调研发现,有的单位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产生了“疲劳综合征”,不愿管、不想管、不能管,致使负担“涛声依旧”。

“上面的事我管不了,能往上推就往上推”是一些单位的真实心声。他们认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根子在上面,本级无力解决。有的投机主义作祟,对工作拈轻怕重、挑三拣四,对自己有利的、能出风头的,上级禁止还照做不误,碰到无名无利,特别是有可能担责、有风险的事便以上级为名,一推了之。有的不敢担当、怕惹麻烦,怕得罪职能部门和上级,于是面对问题使出“腾挪闪避绕”各种招数。有的职权有限,问题集中表现在下面,但权限不在下面,如清理指尖上的APP,市、县自主开发的APP几乎很少,因此只能请求上级予以统筹清理。

一些单位手电筒只照别人,漠视自身的问题。有的机关觉得自己制定的政策很完美,都是下面在落实中层层加码,扭曲了政策初衷。有的部门认为造成基层负担的是制定政策的上级,不切实际无法执行;是执行政策的下级,开会发文、作秀留痕,以投上级所好,而自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还有的是身陷其中、深受其害,但为了落实上级政策不得不搞形式主义,把负担转嫁给了再下一级,受害者成了加害者。

还有的单位是睁只眼闭只眼,觉得大家都不容易,关键时刻宽松软。有的是思想上不重视,上面压得紧了就督一督下面,“风头”过了就松一松,导致整改反弹,会议、文件、报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是对该工作不认可,因此变着花样改头换面,大会之中“套”小会,文件“红头”变“白头”,搞起了隐身计。有的是拉不下面子,对一些形式主义问题习以为常、认为无伤大雅,并且认为下级主观恶意少,不是有意为之,能放一马是一马;还有的是认识上有差距,认为形式主义难以根治,滋生了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调研中,不少干部也提到造成基层负担过重还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如基层工作人少事多、权小责大、权责不明……种种“小马拉大车”现实难题,致使一些地方的基层工作长期“超载”、基层干部长期“负重”,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破解,让“小马”变“大马”,让“大车”变“轻车”。

“增”“减”结合实现真正减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关注基层减负,再次彰显出破除这一顽瘴痼疾的坚定决心。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坚持常抓常严,给职责权限“划界”,给制度规范“上劲”,给担当作为“撑腰”,推动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把人还回去。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首先离不开基层治理队伍的加强。要以更严举措规范借调,加强对借调干部的统筹管理,严格确立非必要不借、借了要用好、到期即返岗的导向,推动干部“还巢归位”。“借调人员回流后,我们的力量大大增强,原来办不成的事能办成了!”采访中,某县直单位一把手感叹道。要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在制定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三支一扶”及各类公费生等用编进人计划时,坚持优先向镇街倾斜,解决乡镇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专业失衡等突出问题。要打破传统用人方式,赋予镇街更灵活的用人自主权,鼓励通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等方式补充人员力量,让基层有人办事、有精力办事、有能力办事。

把责理清了。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要厘清职责边界,建立健全基层权责清单,不属于基层职责的任务要坚决拦住,该赋予基层的资源要坚决落地,让基层有责有权、责权匹配。要坚持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责任谁承担,能由上级部门完成的,就不要压给基层单位,上级部门可以“跑跑腿”,就别向基层“动动嘴”,防止层层转嫁责任,导致基层“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还要“壮马赋能”做加法,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为基层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权等各类保障,推动管理权限下放到基层,改变“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的不对等关系,确保基层“接得住、办得好”。

把事统起来。为基层干部卸下“包袱”,需不断创新管理服务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工作进行统筹研究,提升基层效能。要统事项,统筹整合年度考核事项,将以往由多部门、多条线开展的多项检查考核归并整合;统筹重要会议活动,未经会商协调或未履行审批程序的,一律不予办会;持续推进政务应用规范清理,做到数量压减、质量提升。要减环节,压减考核指标,通过挑重点、挤“水分”、减条目、看实效,推动考核指标“瘦身”;简化审批流程,让“一表单申请、一环节审批、一窗口办结”极简化审批方式成为常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要破壁垒,通过搭建数据平台,采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让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破解困扰基层的数据重复填报、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

把劲提上去。为基层松绑减负,既要“治身”又要“疗心”,以暖心关爱激励基层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容错纠错实起来,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重点对改革攻坚中的“无心之失”“探索之误”依法依纪予以宽容,让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闯、卸下包袱干,进一步精准规范追责问责,防止用问责代替整改。正向反馈多起来,好干部是夸出来的,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强化人文关怀,增强干部的组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心理获得感。职级晋升动起来,按程序大胆使用扎根基层、认真履职、踏实肯干的好干部,畅通基层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流通渠道。干事效能提上来,把减负带来的获得感转化为干事创业、务实为民的动力,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