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教家风建设”,首次将“加强家教家风建设”列入党代会报告,这也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尤其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根本要求。
治国必先治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中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他形象地比喻过“家”和“冢”两个字:“这就像家庭建设一样,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
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可以启迪爱护幼者,约束影响长者,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家庭的内在维系精神纽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是一个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民族进步的重要基石。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家风建设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红色革命优良家风的营造传承,深受其他党员领导干部、革命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敬佩,并以此为榜样,躬身力行。最终,历史证明了共产党人凭借“延安作风”战胜了“西安作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延安时期的优良家风,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上
延安时期的革命先辈,不仅坚守信仰,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他们矢志不渝、躬行践履崇高的家国情怀。
游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 新华社/供图
在枣园革命旧址的窑洞里,有一封特殊的家书。这封家书是毛泽东写给他的表兄文运昌的。文运昌是与毛泽东关系最好的同辈人,还曾是当年毛泽东在东山学堂的读书担保人。后来他曾几度想在毛泽东身边谋职,但在处理公与私之间的问题上,毛泽东始终坚定地选择了公。1937年,一封特殊的家书寄到了刚刚在陕北延安落脚的毛泽东手中,表兄文运昌希望到延安工作。面对有恩于自己的表兄毛泽东心存感激,但在当时全民抗战大幕刚刚拉开,对于表兄等一众亲戚朋友想来延安谋职的请求,毛泽东在信中明确表示喜欢和他们通信,但是不要来延安谋事,因为没薪水。并强调说共产党是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的,是“牺牲个人私利,所以人人平等,不发薪饷”。在这封家书中毛泽东展现出一个纯粹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不是为个别人谋私利的。
毛泽东不仅在与外家亲戚书信来往中明确表示我党是干什么的,1946年毛泽东给远在苏联的儿子毛岸青写信时明确要求,“将来学成归国,为人民服好务”。
刘少奇和革命先驱何宝珍有一个女儿叫刘爱琴。何宝珍壮烈牺牲后,党组织费尽周折、历尽艰辛,把正在做童养媳的刘爱琴接到了延安。没想到刘少奇见到女儿后说的一些话让她终生难忘,说她是我们党花了几百块大洋换回来,是人民用血汗钱赎回来的,让她长大了也要为千千万万的受苦人办事。似乎在亲情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表现的是不近人情,但却从朴素而深刻的话语里传递出一个革命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不搞特殊化,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是“延安五老”中徐特立一生的基本准则,也是教育子女的家训。被誉为“人民的骆驼”任弼时就经常对儿女们讲吃了人民的小米就不能辜负人民的希望,要求他们以后一定要为老百姓做事。”
不搞特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事是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挂在心上的事。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谋取私利,更是他们关心爱护家人共同的人生底色,并成为革命后代信奉坚守和践行的根本宗旨。
延安时期优良家风,体现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上
1936年,美国作家斯诺在陕甘宁边区考察时,看到了毛泽东打满补丁的衣服,感慨毛泽东唯一的奢侈品是从南方带来的一顶蚊帐,当他又看到了周恩来睡的窑洞土炕,看到了彭德怀用降落伞布做成的背心……惊愕之余,他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力量,这就是被他称为东方魔力,也是被他称为兴国之光的力量——艰苦奋斗。
游客参观枣园革命旧址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边区陷入严重经济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更是带头的典范,他的座右铭是“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他认为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规定自己的人生享受,绝对不能超过一个普通工人所有的享受。在1944年春节,他公开在边区政府机关大门前张榜公示自己的《生产节约计划》,表示要亲自收集废纸交公,从 1994 年农历正月初一起,不吸外来纸烟,并且还强调当年的棉衣、单衣、衬衣、鞋袜等完全不要公家供给。并附录诗作,“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当他面对外国记者的采访,劝他应该换新衣服时幽默地回答:“我这件衣服才穿了三年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缝补补又三年。”
幽默的话语不仅反映了对中国传统家庭节约美德的理解,更是反映了延安时期革命领导人秉持的俭以养廉、淡泊自持的美德,可以看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活气魄与淡然。他们俭朴生活,对一切敌人和困难加以藐视,对群众的疾苦关心有加,对子女在家庭生活的严格要求,这些朴素而具体的行动,让广大革命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条经过缝补的“伤痕累累”的毛毯。宁都起义的领导人之一董振堂是最初毛毯的主人。1931年,时任中革军委主席的朱德看望慰问董振堂所在军团时,当董振堂看到朱德衣衫单薄,便将毛毯送给他取暖。红军到达陕北后,在寒冷的窑洞里,朱德看到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经常要通宵达旦日理万机地工作,于是就把这块毯子送给周恩来,让他御寒保暖。
1937年,周恩来劳山遇险转移时,毯子上留下十多处“伤痕”。抗战爆发后,在朱德担任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总指挥奔赴前线时,周恩来亲自赶来为朱德送行,将这条经过邓颖超精心缝补好的御寒防身毛毯送还给了朱德。后来这条毛毯就一直伴随朱德驰骋战场。
这条三易其主珍贵的毛毯,见证了中国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是老一辈革命家深情厚谊的生动写照,更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们甘于清贫的人格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党之所以一路千山万水、披荆斩棘,从弱小走向强大,其中之一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制胜密码,也是我们的传家法宝。
延安时期优良家风,体现在关爱他人的高风亮节上
“眼睛向下”是延安时期提倡的,就是倡导共产党人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毛泽东曾说,学习马克思主义领导群众的艺术,带领群众战胜困难,那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无往而不胜利。
战争年代,毛泽东不肯为自己做寿,却把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朱德等许多老同志的生辰经常记在心里,每有老同志过生日,毛泽东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例如题词、书信等为他们祝寿。毛泽东住在枣园时,也曾给 24 位年过花甲的枣园村老人集体过寿。为别人过寿体现了毛泽东关心爱护他人,他人第一的高风亮节。但他在 1949年3月对自己提出四点要求,即不办寿宴,不送礼,不请客,不以人名取地名。
延安时期被称为“蔡妈妈”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蔡畅,她的一生为妇女解放和儿童保育事业呕心沥血奋斗。
蔡畅和李富春同志只有一个女儿,却因为奔波革命,没有带在身边。延安时期,蔡畅关心爱护儿童的成长,尤其是革命者的后代。她以火热的慈母之心,深厚的革命情谊陆续收养了一些革命子女,成为众多孩子眼里的“蔡妈妈”。正如聂荣臻所评价的那样,蔡畅同志是“以金子般的爱心,关怀爱护祖国的儿童,精心地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延安时期领导人从自我做起,舍弃小我,关心爱护他人,团结帮助他人,以自身的行动,以榜样的力量切实影响着周围,显现出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家国情怀。
(作者单位:宝塔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