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14期 / 正文

人才培养与创新需求的“良性循环”

——坚持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大学必须强化的系统观念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8-07 16:58 作者:本刊记者 徐旻禾 文培培 刘甜甜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

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大学具有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

看一所大学的实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就要看其如何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贯通、深度融合、相互支撑,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干部人才队伍。

让科研“落地”

去年1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安康学院科创驿站驻站博士王锦涛教授入选。

榜单数据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了一个面向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的衡量指标,客观、真实地反映科学家的影响力。作为材料学专家,王锦涛研发的膜材料可以实现在排放污水时,通过物理办法将水油分离,有助于汉江水资源保护。

安康学院校园

高校往往是人才与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安康学院目前有184名博士,随着引进的优秀硕士读博深造完成,今年将突破200人。

分类评价,是安康学院引育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创新之举。学校坚持把是否能够服务地方主导产业作为评判标准,除了考量专业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还给予二级学院一定的自主权,由其来评价待引进人才的专业水平是否符合学科专业发展需求。

2020年,本硕博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读的沈川在第一次与安康学院对接时,瞄准了农业与现代生物科技学院。

听说这位发表8篇SCI论文,6篇中文CSCD核心论文,参与多个国家级项目的高层次人才,考虑“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发展需要,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勇心动了,他联系到沈川,并向学校申请,力争将这位人才吸引到经管学院来。“我们希望能够引进一些交叉学科的人才,来实现学院的整体发展。”李勇说。

沈川来到经管学院之后,意识到地方农业提升不仅需要种植技术,管理技术也很重要,于是选择“跨界”教授数据分析和统计类课程,效果很快显现。在沈川指导下,学生先后参加了第七届和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并荣获陕西省金银铜奖5项。

在宝鸡文理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对重点发展和人才稀缺程度较高的学科专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34岁的冯海涛,是宝鸡陈仓区人,也是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的博士后,师从国际知名的唐本忠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和先进功能材料的研究。

博士后在读期间,国内不少知名大学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任宝鸡文理学院化工学院院长杨得锁几次到他的学校,邀请他回家乡看看。

新材料是宝鸡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冯海涛说,能回到家乡继续在自己专长领域从事科研,自己很乐意。

冯海涛的科研方向是新型发光材料,来到宝文理后,从团队建设、仪器购买、引进老师,学校投入扶持资金1000万元。历经5年,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陕西省科研项目6项,并组建起了一支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2022年10月,冯海涛团队入选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

“高水平人才数量、青年教师数量偏少,拔尖人才数量紧缺一直以来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难题,今年,为顺应宝鸡打造人才强市的大战略大趋势,学校引进14名博士、25名硕士补充壮大教师队伍。”宝鸡文理学院人事处副处长王苗说。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一直以来,宝鸡文理学院积极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同时,还鼓励17个二级学院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自我“造血”能力提高学院博士人才队伍。

让人才走出“象牙塔”

很长一段时间,高校教师习惯于待在“象牙塔”内,以评职称为导向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甚至有的教师在评上教授后开始“躺平”,关于课题、奖项,有了是锦上添花,没有也影响不大。由于激励机制的缺乏,干多和干少几乎一个样。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榆林学院出台了多项激励措施。2022年,学院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评比“榆溪学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凡是拿到国家级项目、省级科学技术奖项的教师,都有资格参评。一旦获评,便可每年拿到6万元的奖励。

比这更刺激的是差异化的年终绩效发放办法。2023年,绩效考核最高的老师得到70万元奖励,而最低的不过几千元。

安康学院沈川教授(左三)调研魔芋玉米套种病虫害发生情况

反向激励让榆林学院在科研方面有了质的飞跃。2021年以前,全校教师能申请到的科研经费不足6000万元,而去年突破2亿元,并且教师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的横向产学研课题占比较大。

“激励机制的确很重要,就说奖项申报,以前大家似乎没啥概念,也普遍觉得省级、国家级奖项很难拿到,也就没啥积极性,现在却是争先恐后。”榆林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院长张峰说。

2021年,张峰本打算离开榆林学院,到西安寻求更好的工作平台,看到学校氛围有明显改变,他又转变了念头。

当时的张峰已是信工学院的副院长,对学校的政策,他不仅要做好管理方面的落实,还要起到带头践行的作用。尽管工作十分忙碌,张峰还是做到了教学、科研、管理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省教学成果奖、省科研成果奖、省科学技术奖,他都榜上有名。科研方面更是勇于承担,2023年,在整个学院1200多万元科研经费进账中,他争取到600多万元。凭着这些成绩,张峰成为全校最年轻的三级教授,这是以前他没有想过的。

安康学院把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作为教职工晋升评聘的一个优先条件。

安康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支其2014年被派往安康市高新区第一小学担任校长。真正接触到义务教育一线老师和学生,让李支其认真思考高等教育师范类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只有真的走出象牙塔,才能体会到义务教育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回校后,李支其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多面手,既能带语数外,又能兼顾科学、音体美教育。

近年来,安康学院累计派出300余名博士教授、青年教师,开展科技服务,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让学科、人才“交叉”

从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从高校单兵作战到校企协同育人,从重视理论传授到重视工程创新,作为应用型高校,榆林学院正在努力做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在产业一线培养卓越工程师。

2015年,刚进入榆林学院的李强,主要待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他的研究方向大致是,如何更好地促进植物地下根系生长,以达到根深叶茂的目的,但试验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土壤肥力太差。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他逐渐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

榆林是国家的能源化工基地,但在产煤的同时会产出很多固体废弃物,每年有6300万吨废弃物难以解决,成了企业的烦心事。为此,榆林还专门成立了一条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以前不与企业交流,就难以了解他们的需求,现在知道了就想着能不能做点啥。”有了想法的李强,开始组织7个专业的9名教师成立课题组——多源固废协同矿山修复青年创新团队。

把煤矸石等固废做无害化处理,然后将其制成土壤改良剂(肥料)和生态土,是李强团队目前主要研发的两款产品。这不仅解决了先前面临的土壤肥力较差的问题,还促使他的研究形成闭环:固废利用—土壤改良—饲草发展—生态碳汇闭环产业链条,“我们在试验田里发展了柳枝稷等饲草产业,以检验土壤改良剂的效果,实践证明效果还不错。”

2023年,安康学院与安康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百名博士助百企”活动,由学校选派96名和地方产业发展密切,具有一定科技推广能力、科研开发能力的博士,为全市对口的96家重点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发挥人才优势。

安康市三大千亿级产业链中,新材料产业链上各县发展强弱不一。汉阴县作为安康市经济实力靠前的县,主要发展碳材料产业。

而省重点企业安康市太伦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却一度面临两头不靠的窘境。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在陕北,产品销售方向在省外,企业曾想迁址去内蒙古、宁夏等地,更靠近原材料,用电成本也更低。

彼时,汉阴县政府正计划根据新材料产业发展,进行强链补链,一旦龙头企业撤出汉阴,产业链壮大将陷入困境。可面对新材料这样的新产业,政府主管部门没有相应相关学术背景的干部,只好找到安康学院提出人才需求。

安康学院和汉阴县找到了合作的契合点,共建博士专家工作站,把高校科技资源和地方产业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将安康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教师屈炼石派往汉阴县,挂职经济贸易与科技局副局长,主要负责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等方面的工作。

在屈炼石看来,在该平台锻炼,能够宏观把控行业的发展,锻炼针对行业运行的系统思维,提升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入职伊始,他就前往县域内新材料企业进行调研走访,找到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

与太伦公司对接后,屈炼石发现作为一家新材料龙头企业,他们生产的还是初级碳产品电极糊,科技含量不高,利润也相对较低,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汉阴县碳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

屈炼石一边建议企业利用本地原料生产环保的活性炭材料,一边建议他们在目前电极糊产品基础上,生产等静压石墨等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目前,这一新材料生产完成后缺乏加工企业,产业链短,我基于专业知识和经贸科技局的同事一起,外出寻找合适的下游企业并吸引它落户安康,为企业全产业链循环铺路搭桥。”屈炼石说,这一新材料因耐高温可以用于半导体和光伏产业中,经济效益更好。

这样的经历也让屈炼石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从以往多讲解课堂理论和书本知识,到现在结合行业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为什么学这个专业课程?如何应用专业知识去服务社会?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