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既是解决思政课亲和力不强、针对性不足,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引导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一环。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每所大学不仅要直面,还要回答好。
所有课程都能“思政”
2013年开始,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单林波就着手对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针对学生课程关注度不高、通过率不高、参与率不高的问题,突出思政课的过程化,把实践教学融入其中。
“音乐专业的学生唱红歌,美术专业创作相关作品,旅游专业结合川陕革命老区的资源去创作红色地标导游词……把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才能把学生的执行力调动起来。”单林波说,思政课的考核改期末一次考试为日常考核,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安康学院江南校区位于市区老城的育才路上,附近还有两所中学,一所小学。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将片区的大中小学校纳入其中,将思政课和基础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同课异构,同样的内容针对不同学段用红色课程串联起来。
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在为地方政府提供咨政服务时,也将思政课融入其中。2023年,学校承担了《安康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安康市生态旅游产业促进条例》等地方立法的前期起草工作。
榆林学院师生在上技能课
“我们在起草地方立法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粮食安全、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并将这些作为教学案例带回到课堂,将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单林波说,课堂上讲立法要求全过程民主,教师将地方立法整个过程当作一个教学案例,许多学生也参与到地方立法的前期工作中,这样他们就能更深刻地领会课堂内容,真正实现“大思政”。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大部分课程里面都能体会出生态文明理念,老师将这些元素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到教学当中。
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中涉及的理性消费知识点,可以拓展到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理性的消费观念;《管理学》中的“创新职能”,可以让学生明白要改变传统以资源耗费提升企业价值的粗放发展模式,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等。
“将思想价值引领、意识形态教育有效融入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才能真正达到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红梅说。
在王红梅的办公桌前,几摞厚厚的教学书册中间,夹着两本两三厘米厚的曲谱,斑驳的质感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她打趣自己从小爱唱歌,年轻时的职业选择差一点就成为一名音乐老师,但桌前的这几套曲谱却另有用途。
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共和国之恋》《走进新时代》这些老歌经常在王红梅的脑海里翻涌。
为什么不能以红色歌曲为串联来讲思政课?有了这个新思路,王红梅马上开始查找相关的红色歌曲,为了编排好这堂课,她不只从图书馆和网上找资料,还常常跑到学校的音乐学院请教。
用时一个月,这堂身临其境的大思政课在全校开讲,借助高度还原的画面、音效,课堂上,学生们仿佛一同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每一首歌都有它的故事,每一句歌词都记录着时代变迁,让我沉浸式体会到了祖国的日新月异。”历史学院学生化杰菲说。
化杰菲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也是历史学院青铜器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队队长,早在开学第一周的青铜器博物馆参观活动上,她就深深爱上了历史、爱上了中国风,并申请加入志愿服务。
刚开始化杰菲和学长请教最多的是怎样解读每一件文物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经过三年的学习历练,现在思考更多的是自己所学专业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上好人生的“必修课”
2020年3月,榆林学院操场上,一节扭秧歌的体育课正常上课。男生手持花伞上下摆动,女生拿着扇子左右比划,大家都被这种新奇的感觉吸引,沉浸其中。
或许同样觉得新奇,有人将其拍成视频发在网上,没想到引来一众网友围观,“入乡随俗啊,挺好。”“果然是别人家的大学,想上这个课。”“秧歌是国家级非遗,大学就应该开设这样的课程。”
一年后恰逢建党百年,在庆典上,榆林学院策划了一场千人秧歌表演,再次将气氛烘托到顶点,引来一波热评。自那之后,秧歌体育课在学校变得炙手可热,很多学生因此“叫苦连天”:“抢课太考验手速了,简直是秒没,三年都没抢到过。”
在榆林学院,像这样的网红体育课还有很多,比如鞭陀、中华射艺、中华太极和氏刀等。体育学院副院长闫强介绍,这几门课程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典型代表,为了上好这些课,学校经常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甚至破格招聘非遗传承人作为授课教师。
在很多人印象里,大学体育课只是“打辅助”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看似“噱头”般的课程,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特色课的创新意义和社会价值其实很突出,在高等教育中,如果说专业课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深度,那通识课则扮演着拓宽思维的角色。更何况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高校有责任开发新课程以做好文化传承。”闫强说,大学里有些课看似是选修课,其实是人生的必修课。
榆林学院百年校庆
对于榆林学院的学生来说,选择在这所百年高校上学,还有一堂人生必修课——传承红色基因。榆林学院从创建于1923年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走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老校长李子洲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追随革命先驱李大钊,学成返乡后投身革命。1924年11月,他在“四师”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了陕北最早的党团组织,点燃了陕北革命的星星之火,培养了一大批爱国热血青年。学校因此被誉为“西北革命策源地”“革命英才的摇篮”。
为了将红色校史传承下去,榆林学院不仅把其纳入学术研究范畴,还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思政课、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广泛宣传这段历史。
2023年9月,王新玥成为榆林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初来乍到,她首先体验了新生入学“三部曲”:观看红色话剧《李子洲在1929》,参观百年校史馆,接受校长赠书《平凡的世界》。
现在看来,“三部曲”在王新玥心中种下的种子陆续发芽,跟着学校的引导,她一直在体验着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活。王新玥清楚地记得,参观校史馆时,丁子文老校长的故事一瞬间击中了她,“我太爷爷也是在1958年左右从渭南来到榆林,当时的他一心想扎根陕北做一名教师,后来由于家庭原因不得已返回渭南。我也想来陕北看看,到底什么原因能够如此吸引他。看到丁子文老校长的那一刻,我觉得有一种时空穿越感。”
受到震撼的王新玥计划像高年级同学一样,成为校史馆讲解员,成为一名话剧演员,讲解宣传红色故事。从初赛一路走到决赛,她拿到了校史讲解大赛的冠军,同时也获得进入校史讲解队的资格,而在话剧团,她也凭借出色的演技,争取到扮演女主角的机会。
王新玥是榆林学院“五乐”育人理念的积极践行者,“‘五乐’是指乐讲、乐读、乐跑、乐唱、乐劳,这些理念看起来朴素,但却很实际,一个学生如果能自律地坚持阅读、运动、劳动,以此来培养积极健康的性格和生活态度,那么他进入社会一定能做一个富有正能量的人。”榆林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尚莹说,这些也是大学生开拓创新的必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