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13期 / 正文

乡村振兴,不能让“闲置资产”闲置

——“村、户以强带弱”,把各类资源“统”起来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7-30 17:38 作者:本刊记者 王雅

村集体羊场,一排排羊舍整齐地分列两旁,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羊儿悠闲地嚼食草料;田野厂矿间,学子们以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为题开展研学游……在黄陵县,一些闲置资产被重新激活,一座座老旧厂房迎来新生机,一块块闲置土地开启新项目,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

实施“两包两带”以来,黄陵县盘活用好各类资源要素,年收入5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清零,90%以上的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9523.1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83元、增长8.8%。

盘活闲置资产,“包袱”变财富

“起网喽……”

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掀起阵阵涟漪。始于一声响亮的呼喊,寂静的湖面瞬间沸腾,工人们身着防水服,手持捕鱼工具,齐心协力拉起沉甸甸的大网。

随着渔网的缓缓收紧,浪花飞溅,鱼儿纷纷跃出水面。工人们麻利地将一条条肥硕的鱼儿装入筐中,然后抬筐、称重、装车……整个流程有条不紊。

店头镇腰坪村的初夏捕鱼正在进行,一年多的辛勤耕耘和精心饲养,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大丰收。

这片淡水鱼养殖基地占地面积约150亩,每亩出鱼量1300斤。一年的出鱼量有20万斤,年产值高达140余万元。

实际上,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邻居”潮塔村。一年前,一家企业在潮塔村投资建设鱼池,后因经营不善关停。

推行“两包两带”以来,黄陵县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人文相通”的原则,将全县105个村划分为24个片区,每个片区覆盖3至5个村,至少有1个产业兴旺、优势明显、基础较好的强村示范牵引、辐射带动。

黄陵县苏家峁村的苹果园里,帮带村回乐堡的几位农民技术员正在查看果树的生产情况。王城城/摄

潮塔村是店头镇的排头兵,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中药材繁育等产业,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腰坪村毗邻矿区,大部分土地流转给企业,村里缺乏主导产业,不少村民只能外出打工。

鱼池荒着也是荒着,潮塔村便协调企业,将鱼池承包给腰坪村。“有潮塔村担保,我们一分钱没掏就开始经营。等有收益后,每年再给企业10万元承包费。”腰坪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合军说。

强村带弱村并非输血式的“一锤子买卖”,而是真正通过彼此间的产业融合、资源整合与要素聚合,从而形成全领域、全社会协作的一条条均衡发展大动脉。

目前,黄陵县43个示范强村结对帮带62个发展相对滞后的中等村和薄弱村,抱团发展让每个村都尝到了甜头,邻村之间取长补短,劲往一处使,做大了产业,做强了集体经济,加快了增收的步伐。

“万紫千红才是春。”双龙镇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说,“没有一无是处的村子,只有未被发掘的资源。韩塬村的土地就非常适合发展果业。”

20年前,索洛湾村还是个穷沟沟。柯小海带领村民一起建设蔬菜大棚,鼓励大家发展特色养殖业。2003年,借助黄陵矿业公司入驻的机遇,索洛湾村建立村办停车场,组建运输公司,实现了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

随后,索洛湾村又投资建成了峡谷寨景区等乡村旅游项目,开办年产120万吨的选煤厂,集体经济由揭缸见底到粮足仓满、群众生活由贫穷落后到家道小康。

相比之下,桥山街道韩塬村的家底就薄弱很多,既缺资金又缺产业。曾经的韩塬村以苹果为主导产业,但因果树老化、管理技术落后,“致富果”慢慢变成了“伤心果”,村民含泪挖掉了果树,重新种起麦子和玉米。

在柯小海看来,韩塬村地处塬面,土地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又有种植苹果的基础,很适合“飞地”抱团发展模式,“我们提供资金支持,整合利用韩塬村闲置土地,集中流转、统一建设高标准精品苹果园,实现项目资源和空间资源的高效配置。”

2022年春天,柯小海来到韩塬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永锋已经组织好村民紧张地等待着,大家对和索洛湾村的合作充满期待。

这一天,韩塬村流转群众145亩土地入股,索洛湾将投资360万元进行新园建设,建成后由黄陵县农投公司全程托管运营,村民可以在果园务工。果园按照20%分红,预计韩塬村在丰产期后每年能收益30万元。

签完最后一个名字,张永锋如释重负,这次合作既能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还能让大家学习到最先进的管理技术。他紧紧握着柯小海的手说:“希望索洛湾村能帮大家重拾种苹果的信心。”

如今,两村的合作果园里,一排排钢架大棚列阵,一棵棵苹果树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培育茁壮生长。不远处,村民撂荒的果园也重新栽起幼苗。

特色产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走进隆坊镇鲁村参观学习的当天晚上,上常村的村干部集体失眠了。

“同处一个镇域,人家鲁村的产业为啥能发展得这么好,我们村怎么就不行呢?”夜深人静,大家躺在床上回想着当天看到的场景,辗转反侧。

县里推行“两包两带”后,上常村与鲁村结了对子。

第二天的座谈会上,鲁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全向上常村提议:发展湖羊产业,保准能成。李德全敢打这个包票,是因为湖羊是鲁村的优势特色产业,“而且产肉率高、繁殖快,好管理,市价稳定。”

上常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海激动地一拍桌子:“那就弄!跟着鲁村学,我们放心。”

经过李德全牵线,上常村引进黄陵县常胜果业公司投资建设养殖场,1800多只湖羊很快入栏。

事成之后,李德全还操心“搭档”上常村的技术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跑去养殖场看看情况。

又一次上门,李德全发现本该活蹦乱跳的小羊羔都安静地卧着。一问才知道,最近不少母羊产下弱羔甚至死羔,却怎么都找不到原因。

“问题出现在饲料上,草的酸性过大。”在李德全的帮助下,上常村调整了饲料配比,小羊羔们又欢快起来。

湖羊产业的发展,让周边的村子都沾上了光。村里种下的玉米,鲁村直接上门收做羊草,每亩价格还比市场价高200元。

隆坊镇湖羊托管分红到手

虽然村里的湖羊场产值已经超过800万元,李德全清楚,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发展就可以高枕无忧。有效且得当的再投资有利于产业升级壮大,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将目光放长远,就能实现利上加利。

2023年,鲁村决定对养殖升级,小试羊奶加工。李德全先是带领村干部到甘肃考察学习羊奶产业,随后便建设厂房、购买设备、培训工人。已经有32只羊通过“测试”顺利“上岗”。

“羊奶产业前景可观,但制作羊奶却是个技术活,我们还在摸索,但充满信心。”李德全说。

独行难,众行远。李德全没有忘记老搭档上常村,除了分享技术和方法,他故意说道:“你们不想干的话,我可要去收羊奶喽!”

一条沮河从黄陵穿城过,沮河以北苹果兴,沮河以南翡翠梨盛。

“皮如翡翠、肉如羊脂”“细腻无渣、入口即化”……人们这样形容黄陵的翡翠梨。

翡翠梨是黄陵县产业结构调整较为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从确定产业思路到上市推广,黄陵翡翠梨迅速赢得市场认可,在水果赛道一路高歌猛进。

借助“两包两带”的契机,田庄镇的韩庄村也想搭上特色产业的便车。在包联单位的帮助下,村里主动翻新老苹果园,改种翡翠梨。

“相比苹果,翡翠梨的收益更高,而且管理简单粗放,省事多了。”韩庄村党支部书记曹福海认为,弃“果”投“梨”的原因很简单,“只要严格按照县里出台的标准种植,品质就没有问题。”

100亩村集体翡翠梨园建成了,但挂果需要4年,韩庄村没有静坐等待,而是尝试在梨树间隙中做苗木繁育,拿短期产业支撑翡翠梨园的发展。

韩庄村村民曹郑拴60多岁,因患病行动不便。“在外面根本找不下活儿,现在村里有了梨园,我直接在家门口打工。”曹郑拴对每天130元的收入很是满意。

在村民们的认真管护下,高标准的翡翠梨园一派生机盎然。“预计今年能产5万斤梨,保底收入也有25万元。”曹福海算着村里的经济账,“梨园收益的60%用于群众分红,40%用于合作社惠农发展。”

做大蛋糕,切好蛋糕

推进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首先要做大“蛋糕”,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切好“蛋糕”。“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各个村自然禀赋不同,如何统筹发展?

在田庄镇的研学教育基地,或许能找到答案。

夏日里,在田庄镇东石狮村的乡间小路上,一群小学生们正在肆意奔跑嬉戏。这里正在进行一项“寻宝”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农业情景游戏的形式,体验农耕文化,感受劳动乐趣。

随后,在侯庄村的美健琳食品有限公司,学生们亲手制作糕点饼干,体验动手的乐趣;在闫塬村的蔷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学生们了解无土培育,体验果苗的移植栽培……像这样的研学场面,在田庄镇越来越多。

“最初,是有西安高校的老师学生来东石狮村写生摄影,我们就想如何把人流引向全镇。”时任田庄镇党委书记寇旷举说。

为进一步盘活资源要素,助力各村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型,田庄镇先是把各村现有资源摸了个底,盘点可以深挖的项目,再根据研学的实际情况规划路线,最终确定了东石狮村、侯庄村、闫塬村等5个点位,研学研旅产业框架就此搭建起来。

研学教育基地则是之前闲置的日间照料中心改造而成,由镇上引进的企业负责具体运营。

有人气就有财气。随着研学研旅产业的发展,人流涌入田庄镇,5个村根据研学人数拿到了分红,村里原本闲置的民居、林地都派上了用场,还带动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

“共富路上,一个村很难‘走出来’,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补台不拆台。”寇旷举说,在乡村振兴中,有些底子较弱的村,镇上也因地制宜以入股企业的形式,让村村都能拿到收入。

研学其中一个点位美健琳食品有限公司,是田庄镇招商引资落户的企业,占地1.78亩,投资1300万元。

2023年,田庄镇8个村与美健琳签订合作协议,注入资金81万元,以股权进行分红,不少于利润的10%。

“没想到去年效益非常好,3个月后我们就进行了首次分红,8个村共计分得14万元。”美健琳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华说,自己是黄陵本地人,之前在外地创业,如今回乡建厂,希望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

在美健琳的厂子里,还有不少村民务工,每月工资3500元左右,还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技术。因为认真负责、能力突出,侯庄村村民贾春霞,已经从普通工人晋升为组长。

在店头镇潮塔村,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农田里,农民正有序给水稻施肥,一派繁忙景象。

稻田里劳作的潮塔村党支部书记麻园林不禁感慨:“以前傍着好山好水,土地却撂荒着,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近两年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把荒地流转过来种稻米。”

稻米再优质,种植面积有限,经济效益也高不起来。

潮塔村临近河道、水源充沛,适宜鱼虾生长,是天然的鱼类养殖场。

村里便开始尝试稻渔共养共生,将普通单一稻田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的种养结合模式。过去分散在各家各户,甚至长期撂荒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村民以劳力、牲畜、耕地入股。

15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田建成后,一条条错落有致的水沟成型,鱼、虾、蟹、泥鳅游弋在稻田间。稻田为鱼虾蟹提供微生物、昆虫等天然饵料,使鱼虾蟹肉肥味鲜,而鱼虾蟹的活动可以减少杂草滋生,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养料,获得更优质的稻米和水产品,实现有机循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稻在水中长,鱼在稻下游。这种特色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让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不仅实现了稳粮增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带领村民干活的潮塔村小组长姚庆华算了一笔账:“鱼虾蟹初期投放两万斤,长成后产值至少35万元,是原来收益的3倍到5倍。”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