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13期 / 正文

均等化,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7-30 10:08 作者:郑红彩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着力建设均等化、高水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扎实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品质显著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十余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品质化、普惠化发展,建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文化条件。截至2023年底,全省建成文化馆分馆1296个、图书馆分馆1458个、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609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613个,文化驿站、非遗传习所、艺术乡村等“嵌入式”服务空间不断涌现,覆盖省、市、县、镇、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陕西省图书馆  新华社/供图

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十余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步伐不断加快,各种文化资源、惠民服务持续向基层下沉。目前,118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190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益设施及2万余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7个县区和镇街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力推进了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一体化建设。

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十余年来,我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健全数字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构建智慧旅游云生态圈,建成一批数字文化旅游经济实体,文旅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秦腔艺术振兴、民歌创新发展、民乐创作发展、精品演艺打造等工程深入实施,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速繁荣发展。

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十余年来,我省相继出台《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南》等法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和保障职责的法律责任,以刚性约束倒逼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文化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持续增强。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成绩斐然,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树立了标杆。

创新发展仍需突破瓶颈

近年来,虽然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受地理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影响,仍存在四个方面薄弱环节。

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水平不够高。受政策和经费影响,我省各地仍有一定比例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或低水平达标,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陕北、关中、陕南地区公共文化发展参差不齐。关中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水平较高,而陕南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乡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远低于城区,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不足,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技与美”专题陈列  新华社/供图

一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科学。有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规划不合理、开发不科学,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创新开发能力不强,对地方特色文化深度挖掘不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不足,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文化产品开发不多,现有文化产品的特色不突出、种类不丰富、产业化水平不高。

部分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需求不匹配。一些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够丰富、载体不够新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部分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活动与群众实际精神文化需求未能精准对接,“供需错位”不同程度存在,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不够高。

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能不够强。一方面,高级艺术人才、高端复合型创意型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产品流通性及高级管理型人才较缺乏。另一方面,部分县(区)文化馆、镇街文化站人员编制较少,专业文化人才短缺,老化断档问题比较突出;乡土文化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大多较低,优秀年轻人才数量不足,迫切需要大力充实、培养、提高。

建设更高质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均衡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服务效能四个方面下功夫。

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均衡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夯实各级政府文化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稳定增长。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培育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主体,织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城乡最后一公里。二是构建新型文化服务综合体。综合利用城乡公共设施、商业机构,构建新型城乡社区文化服务综合体,提高兼容性和通用性,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比如,城市商场街区、独立书店、咖啡茶吧、文艺培训机构等可植入公共文化功能,乡村可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三是夯实农村文化生活物质基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扩大劳务就业,激发农村文化消费,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 。

形成共建合力,推动融合发展。一是构建规模化、常态化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加大城乡文化人才交流力度,把城市下乡“送文化”变为城乡双向交流,组织农村特色文艺队伍进城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城乡文化互动互补、融合发展。二是打造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深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文旅融合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打造更多特色鲜明、影响广泛、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步伐。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网络。四是用好自身文化资源。结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在摸清家底基础上,找准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健全供给机制,推动创新发展。一是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丰富、创新文化产品种类和形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和品质。二是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及时准确掌握各层次、各群体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及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开展“菜单式”“订单式”“预约式”服务,不断提高文化供需匹配度。三是健全群众自办文化活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建设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阵地,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结合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引导群众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使群众在自我表现、自我服务中实现教育提升。

完善治理机制,提升整体效能。一是提升多方协同治理效能。完善政策机制,引导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经济主体等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度协同联动。二是健全常态化考评机制。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指标,完善考核体系,构建以政府、专家、群众为主体的多元考核评估机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充分激发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建强专业人才队伍。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选拔、引进、培训和考核机制,大力培养提升各层次各领域文化带头人、文艺骨干,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商洛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