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文化史,就其本质意义而言,就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生命史。因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涵养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浩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廉洁基因,以及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比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民惟邦本,政得其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以德治国,居官守法”“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理举措,“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崇德尚贤,德配其位”的用人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之道,“君子谋财,取之有道”“名节重于山,利欲轻鸿毛”的义利观念,“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的强烈忧患,“功在勤政,威在清廉”“公生明,廉生威”的从政风范,“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欲为清白吏,必自节用始”的持俭要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人生境界,“与同道为朋”“善交益友、不交损友”的交往原则,“正家而天下定矣”“以清白遗子孙”的治家之道,“欲影正者端其表”“己不正焉能正人”的示范引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重者其忧不可以不深,位高者其责不可以不厚”的责任担当,如此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以及那些广为传颂的廉吏廉事、脍炙人口的廉言廉论,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千百年来成为激励人们修身自省、严以律己、廉洁清正、为民奉献的精神动力,至今仍“日用而不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人文精神,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也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源泉和丰富营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明确要求,要“组织开展我国反腐倡廉历史研究,把握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历史规律”“汲取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等传统廉洁文化精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当然,这一过程,无疑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创新、再塑的过程。正如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奇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所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阐释,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今人与古人的心灵对话、精神碰撞和传承发展。因此,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一方面,必须赓续历史文脉,充分继承、汲取、借鉴、运用优秀廉洁文化的宝贵资源和思想精髓;另一方面,必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以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精神谱写新时代廉洁文化华章,教化、浸润、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廉洁意识、夯实廉洁根基、形成廉洁自觉、坚定廉洁定力,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着力营造和弘扬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推动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