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全球化竞争已从产品和产业竞争转向产业链竞争,相应的治理形式也从企业治理转向产业链治理。必须构建以“链主”为主导的产业链治理机制,推进“链主”与链上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之间协同联动,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由“产”及“链”的治理
链主治理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是主导经济全球化重要的、微观化的市场力量,主要是通过产业治理和产业链治理来运行。
产业治理,是用于分析产业链中企业运行方式和附加值分配的重要概念,主要是指具有市场势力或技术垄断能力的大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制定整个产业的运行规则、执行规则。
铜川澳威激光科技公司生产车间 新华社/供图
产业链治理,通常是指产业链中各类参与企业根据一定的规则管理产业链的机制与方法。在现代产业链治理中,那些具有市场、技术或资源掌控能力的大企业往往在产业链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依托自身优势为产业链运行制定和执行各种规则,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仲裁和惩罚。这种以大企业“链主”为主导的治理机制,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钥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
“链主”主导的治理结构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无管理的市场治理,另一种是有管理的组织治理。
无管理的市场治理,是指产业链上的企业奉行自由市场交易原则,“链主”虽拥有资源优势或巨大订单或者技术优势,但对产业链上的交易行为没有积极作为和人为干预。
有管理的组织治理,是指企业间的交易行为受制于“链主”制定的产品质量、价格、交易方式等方面规则的约束与管理,“链主”积极协调各利益主体的行动,从而维护产业链上各个企业的整体利益。
“有创造力的翅膀”
实践证明,市场机制内部不是盲目、自发的运转,而是有管理、有秩序地运行。这种以“链主”为主导的有管理的产业治理机制,就是典型的“有管理的手”“有创造力的翅膀”。这种治理机制,虽然设计初衷是为了促进产业链秩序的稳定和收益的合理分配,但是其运行也为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增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重要途径。
比亚迪工厂总装车间
拉动技术创新突破。“链主”企业在市场控制力、技术领先度上越是强大,以需求拉动或供给推动上游供应商成长的可能性就越大,上游投入与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也越大。比如,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的崛起,带动了从矿产资源的开发提炼,到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再到智能驾驶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正在被不断推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提供商业化应用场景。实践中有一些“卡脖子”技术,实际上并非是单纯技术难以突破,而是因为供应商很难接触到用户使用的真实场景。换言之,如果没有强大的“链主”,即使一些零部件突破也无人问津,甚至连基础元件的工艺突破方向都不知道在哪里。比如,工程机械的关键零部件——液压系统,之前市场基本由国外占据。我国三一重工、徐工、柳工等整机厂家成长起来后,带动江苏恒立液压率先突破日本KYB油缸的“卡脖子”技术,并开始挑战难度更大的液压阀技术。
沿着产业链进行精准投资。一般而言,“链主”对产业链各个环节具有非常完备的信息,知道问题的关键和痛点在哪里,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因此由其领头组织产业链内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投资,往往比外围企业甚至是政府投资具有更大的成功可能性。比如,某通信类高科技企业为应对美国技术封锁打压,成立哈勃投资公司,投资了近90家材料、测量设备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解决了技术堵点问题。而且,当技术难题解决后,企业又及时抽身转向新的技术领域。
与上游企业共同抵御风险。产业链协同协作,最有效的机制是上下游之间形成以股权投资为纽带的利益联盟。在遵从有关反垄断法规前提下,这种以“链主”为主导的利益共同体能够有效抵御创新的风险,具有强大的利益激励效应。比如,当前迅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其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基本上都是以资本为纽带相互投资参股,形成特殊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以极大的积极性进行协同创新,最终到资本市场上共同实现价值。
以数据链推动产业链创新。当前,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各种以软件平台形态出现的“链主”企业,正在深刻地改变整个制造业的产业形态和竞争格局。从腾讯、美团、蚂蚁、京东等众多平台“链主”企业成长过程看,可以发现产业链的“链主”,已由过去以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主导转变为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主导,竞争点也由过去“马力、电力”转变为“网力、算力”。今后大量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都将会在这些新型平台上进行创业和扩张。相应地,产业链的组织方式、创新方式和治理规则等,也将不断发生颠覆性、革命性变革。
培育更多“顶梁柱”链主
通过建立“链主”主导的产业链治理机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过去,在出口导向型战略下,我国企业一度嵌入西方跨国企业作为“链主”的全球价值链,导致本土“链主”企业缺乏、部分关键链条断裂、一些重要技术环节处处受制于人。必须大力培育各类勇挑大梁的“链主”企业,建立完善“链主”主导的产业链治理机制,推动产业链不断强链补链延链。
增强产业链政策的系统性。“卡脖子”现象表面看上去发生在一个技术节点上,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也不是单一领域的技术突破问题,而是产业链的系统性失灵造成的,它涉及供应商、“链主”以及与不同行业的知识链接、交流和吸收创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链主”能够起到关键枢纽作用,通过提供场景、资金和资源,建立协作机制,推动破解技术创新难题。因此,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既要把产业政策转向产业链政策,使政策更多深入到细微的产业间关系;还要从完善产业系统的角度,高度重视产业链上“链主”企业的培育和治理机制的建设,而不能简单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
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加快收购兼并。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通过资本并购、重组收购等方式而发展起来的。过去,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一度较多关注经济成长而忽视结构调整,使得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没有经过收购兼并浪潮的洗礼,导致一些结构性矛盾长期堆积,影响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应大力鼓励有核心技术实力和较大市场规模的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收购兼并形成“链主”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反过来形成强有力的资本市场,支持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勇当“链主”。实践中,一些企业虽然成长较好,但由于害怕船大浪高或过于依赖其他大型企业未能发展成为“链主”。究其原因,还是在体制机制上缺乏对其勇当产业链“链主”的有效激励和保障。必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不断健全完善企业绩效考核、风险责任审计、社会责任和长期行为鼓励等机制,推动在产业链上处于重要地位、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勇担“链主”使命,牵头开展项目投资,聚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完善产业技术标准和应用场景法规政策。在支持“链主”企业发展上,光有激励自主创新的前半段政策还不够,还需要有市场和应用场景后半段政策的支持。现实中,部分用户在招投标评分时,往往将产品分成三六九等,第一档是进口品牌,第二档是合资品牌,第三档才是国产品牌。部分“链主”企业牵头突破并生产的新型技术产品,尽管性能非常优异也往往被淘汰。因此,应着力规范产品技术标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简化和清理招投标负面清单,大力支持国产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努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